也說“語文教材無非是例子”
知識是教不盡的,工具拿在手里,必須不斷地用心地使用才能練成熟練技能的,語文教材無非是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練成閱讀和作文的熟練技能;因此,教師就要朝著促使學生“反三”這個標的精要地“講”,務必啟發學生的能動性,引導他們盡可能自己去探索。——葉圣陶
隨著新一輪課程改革在全國各地廣泛實施,語文教學再次成為一線教師們討論的熱門話題,語文課到底怎么上?語文到底怎么教?不少“老教師”們無所適從,特別是農村中小學的許多語文教師更有一種“ 不會上課”的感覺。令人感到可喜的是,更多的一線教師開始了對語文教學的深刻反思和艱難求索,開始思考如何去改革,如何去創新。但是,在這個探索過程中,不少教師仍被語文教材所禁錮,無法跳出教材這個“圈子”,出現一些觀念和方法問題。
葉圣陶早在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就曾說過:教師教任何功課(不限于語文),“講”都是為了達到用不著“講”,換個說法,“教”都是為了達到用不著“教”……知識是教不盡的,工具拿在手里,必須不斷地用心地使用才能練成熟練技能的,語文教材無非是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練成閱讀和作文的熟練技能;因此,教師就要朝著促使學生“反三”這個標的精要地“講”,務必啟發學生的能動性,引導他們盡可能自己去探索 。 “語文教材無非是例子”,那么教材中的課文也無非是個例子。我們的任務并不是硬要把這些例子講深講透,而是要用好這些例子,超越這些例子,走出這些例子,達到舉一隅而以三隅反的目的。
由于傳統教育的定勢,多年來,我們的語文教材早不是什么例子,不是一種憑借,教材已經成了教師和學生的“生命”,教師無教材無法教,學生無教材無法學;多年來,“吃透大綱,吃透教材”成了領導訓話的口頭禪,也成了教師一篇篇總結中的重要成績,仿佛吃透了教材,便是萬事大吉,可以高枕無憂;多年來,學好課文,背熟課文就可以考出好成績已經成為學生深信不疑的真理;多年來,很多曾是中小學的語文尖子們成年后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并不高明,不是滿篇錯別字,就是文理不通,甚至鬧出研究生們寫不好畢業論文,語文教師寫不出一篇像樣的總結或論文的笑話。這一切都與唯教材是用、唯教材為重密切相關,這一切都說明一個深刻的道理——貧乏,是語文能力的致命傷。
過去的“九義”語文“教材說明”曾明確指出:要“努力構建語文教材靈活開放的體系,為學校教師、學生留有選擇、更新、拓展的空間。鼓勵教師創造性地工作,在保證達到教學大綱要求的前提下,允許教師在使用教材的過程中,適當調整、補充、重組有關教學內容!背踔姓Z文《教師教學用書》說明提出:“在教學中要改變一個觀念。過去教科書只有一本,凡是編入教科書的都要教給學生;有所遺漏,教師就會被認為沒有盡到責任。這幾乎成了多年的通例,成了理所當然的固定的觀念。而使用這套教科書,必須打破這個觀念。”我們許多語文教師就是囿于這種觀念的束縛,無法打破這個觀念,導致語文教學范圍狹窄、內容膚淺、方法陳舊、效果極差。
《語文課程標準》的“教材編寫建議”中明確提出:“教材要有開放性和彈性。在合理安排基本課程內容的基礎上,給地方、學校和教留有開發、選擇的空間,也為學生留出選擇和拓展的空間,以滿足不同學生學習和發展的需要。”這就需要我們站在另外一個高度,把教材當作一個“例子”,積極審視教材,用好這個例子;敢于加工教材,超越這個例子;大膽自選教材,走出這個例子。
一、積極審視教材,用好這個例子
中小學語文教材中,我們任何一個語文教師都沒那個本事“吃透” 里面的一個個具體的例子。就如一首《靜夜思》要一年級的孩子學習,也同樣要大學本科中文系的學生學習,但他們領悟到的意境,領會到的內涵絕對不一樣,而且你不好說誰的理解更為高明。試問,我們語文教師有誰吃透了這首二十字小詩?
我們既然沒有能力吃透教材,就應該正視問題,用積極的態度去審視教材,把一個個具體的例子用好,給學生起到一個范例的作用。中小學語文教師要做的第一件事,是在語文課上用好“例子”,讓孩子們首先喜歡上語文教師,然后喜歡上語文課。具體地說,我們首先要做的不是把每篇課文都講得天花亂墜、異彩紛呈,而是想辦法培養學生熱愛語文的興趣。
二、敢于加工教材,超越這個例子
曾有人請教已故著名特級教師孫維剛老師“數學怎么教”的問題,孫老師說:“八方聯系,渾然一體;漫江碧透,魚翔淺底!边@是一種非常高的教學境界!我們的語文教學又何嘗不該如此?一個優秀的語文教師,絕對不會把一堂語文課囿于一篇課文的單純教學,他會在教學中廣納百川,充分發散,讓學生通過一篇課文能學習、吸收到更多的知識營養。唯有這樣,他的學生才能真正做到舉一反三,才不會因語文知識貧乏、語文能力匱乏而提筆忘言或詞不達意。優秀教師的成功就在于他敢于超越教材這個“例子”。
要超越教材,首先要跳出語文圈子來看語文,用一種大語文觀來指導自己的教學。不能眼中看到的只是課文,沒有學生,沒有關注學生未來的發展。如果只憑這種“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眼光,要使語文教學取得好的效益是根本不可能的。
例如在教學《鵝》的第一自然段時,文章描寫鵝的外貌“周身潔白,黃色的雙腳和扁圓的嘴,像嵌在白玉上一樣。……”由此而單純教學這一段文字是顯然不夠的。我們不妨把它與駱賓王的《鵝》聯系起來,讓學生背一背小詩,比較一下各自寫得成功的地方;再讓學生發散、聯想到《大白鵝》中的描寫,聯想到《丑小鴨》中白天鵝的樣子(教師準備材料),聯想到《野天鵝》中的天鵝樣子……讓學生在發散、對比中了解到:不同的語言可把同樣的事物描寫得各具特色,懂得漢語言文字的奇特魅力。超越教材,學生也許從教材本身少學習、少了解了一些東西,但他們從教材之外所獲得的卻更多。
我們曾在對學生的問卷調查設計了這樣一道題:“如果給我選擇的權利,我會選擇( )老師教語文課,理由是( )!焙芏鄬W生所選擇的理由都是“能學到更多課本外的知識”以及“講得靈活生動,學起來輕松有趣”。學生的需要應該是我們語文教學的一大改革方向。
三、大膽自選教材,走出這個例子
“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毙闹侨菁{之廣、鑒理之明,是由不斷讀書、不斷汲取新知識、不斷思考而形成的。如果我們只讓學生在十二年的中小學階段,就學習那可憐的二十四本語文教材,把他們禁錮在教材這個例子之中,他們的語文能力要達到多強是不可能的。
高明的語文教師,是讓孩子熱愛語文,讓孩子自己去學習語文;他給予學生的語文教材不再是每期的一冊課本,而是更多優秀的文學書籍,讓孩子們徜徉在文學的海洋之中吸吮豐富營養。唯有走出教材這個例子,才能讓學生走進真正的語文,培養出真正的語文能力。
自選教材,走出“例子”,引導學生自己去探索,這是語文教學的一種境界。我們語文教師應該向著這個目標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