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出語文味
發(fā)表日期:2003年12月22日 出處:深圳市教育局教學研究室 作者:程少堂
深圳市教育局教學研究室 程少堂
一個幽靈,“語文味兒”的幽靈,在國內(nèi)語文界游蕩。所幸的是,廣大語文教師不是聯(lián)合起來驅(qū)除這個幽靈,而是歡迎它的誕生。
這個幽靈游蕩的是一片神奇的時空。在這個時空里,經(jīng)過二十多年的改革開放,語文教育理論研究碩果累累,語文教育改革家群星璀璨。但是這又是一片迷亂的時空,應試化、技術(shù)化,使語文教學失去了自由、自我與自尊;語文教學的機械化與模式化又使它喪失了本真與個性。許多調(diào)查表明,一個本應是最藝術(shù)化最富有情趣的教學領(lǐng)域,變成了枯燥、討厭與乏味的代名詞,缺乏甚至沒有“語文味兒”的語文課充斥著每一所校園。
面對“國破山河在”的局面,民族英雄岳飛喊出了振聾發(fā)聵的“還我山河!”
面對語文的異化,我們也要吶喊:“還我‘語文味兒’!”
一、 什么是“語文味兒”
“語文味兒”是一個沒有絲毫的學究氣,但卻是一個博、大、精、深,涵蓋面極廣、內(nèi)涵極豐富的概念。
*本文已在(香港)第四屆中國語文課程教材教法國際研討會(2001年12月4日—7日)上宣讀.此次發(fā)表前作了修改和補充。本文吸收了深圳市部分老師提交給《第二屆深圳市中學語文教研論壇》(2001年10月18日在深圳教育學院附中舉行)論文中的一些觀點,特此鳴謝!
“語文味兒”不是一個容易界定的概念,在某種意義上說它是一個說不清的概念,甚至可以說它是一個不需要說清的概念。這首先是因為“味”或“味兒”不是一個容易說清甚至不需要說清的的概念。
“味”或“味兒”本指物質(zhì)所具有的能使舌頭得到某種味覺的 特性,如“味道”、“滋味”、“津津有味”。“味”或“味兒”還指物質(zhì)所具有的能使鼻子得到某種嗅覺的特性,如“氣味”、“香味兒”。無論是味覺之味還是嗅覺之味,都是一個具體的感性概念,也基本上是可以用語言表達清楚的。
中國古典美學家對“味兒”或“滋味”這一概念進行了創(chuàng)造性轉(zhuǎn)化。作為中國傳統(tǒng)美學理論中的重要范疇,“味兒”或“滋味”的基本涵義是指“意味”或“趣味”。作為生物學上的“味兒”是可以有具體的解釋的,但作為美學范疇的“味兒”則是一個既具體又抽象的概念。說它具體,是因為在審美過程中,一講到“味兒”或“滋味”時,要講的對象一定是達到了一個比較高的高度,一般層次的東西是夠不上用“味兒”或“滋味”來談論的。說它抽象,是因為在審美過程中,一講到“味兒”或“滋味”,那么要講的對象就比較模糊;一講“味兒”或“滋味”,便進入了一種模糊或只可意會不可言傳但比較高的境界。由此可見,“味兒”或“滋味”在中國傳統(tǒng)美學中是一個高層次的概念,但卻是一個不容易說清楚的概念。在審美過程中,“有味兒”或“有滋味”但又不大容易說清楚這種“味兒”或“滋味”,所說的對象一定達到了美學上的較高境界,而一旦說得清楚的“味兒”或“滋味”,往往是“不夠味兒”或“味道不足”的。因此,在審美過程中,“味兒”或“滋味”是不需要說得很清楚的。
“語文味兒”也是這樣一個概念。具體說,它是中國語文哲學或中國語文美學中的一個理論范疇。它也是既具體又抽象的概念。說它具體,是因為在教學審美過程中,一講到“語文味兒”,要講的對象(某位教師的教學或某堂語文課。下同)一定是達到了一個比較高的高度,一般的語文教師或語文課是夠不上用“語文味兒”來談論的。說它抽象,是因為在教學審美過程中,一講到“語文味兒”,那么要談的對象的優(yōu)點就有許多,但又不易說得清楚。在教學審美過程中,一講到“語文味兒”,便說明所談論的對象進入了一種模糊或只可意會不可言傳但比較高的境界。說不出好處的好語文課或好語文教師,往往是高層次的好課或好語文教師;而說得出好處的好語文課或好語文教師,往往層次不夠高。
總之,最有“語文味兒”的語文課,是不容易說清楚好在哪里的,甚至不需要說清楚。這正如世界上有些屬于心靈屬于美的東西,往往與詩有關(guān),是說不清或不需要說請的。因為詩與美往往是“無達詁”的,也不需要“達詁”。比如愛情是美的,但大千世界之內(nèi),茫茫人海之中,誰能給愛情下一個大家都能接受的定義?誰又能給“美”本身下一個大家都能接受的定義?不能,也沒有必要。要定義也只能使用說不清楚但可意會的描述性語言,這就像《明湖居聽書》中觀眾評價白妞與黑妞的演唱一樣。
由此可見,要對“語文味兒”下一個定義是很難的,也是很冒險的。但是無論是對“語文味兒”的理論研究還是對“語文味兒”的實踐探索,都要求我們對“語文味兒”有一個界定。
對概念的定義大致有兩種方法。一種是描述性定義,即詞義不是十分清晰,概念的內(nèi)涵、外延都沒有明確的范圍,比較接近日常語言,抽象程度不高。一種是規(guī)范性定義,即內(nèi)涵、外延都有比較明確的規(guī)定,并嘗試用公式來描述,比較接近科學語言。目前我們只能對“語文味兒”作一些初步的描述性的界定:
所謂“語文味兒”,就是指在語文教學中體現(xiàn)出語文學科作為一門既具有工具性又具有人文性的基礎學科的性質(zhì)來,體現(xiàn)出語文學科的個性所決定了的語文課的個性和執(zhí)教者、學習者的個性來,從而使語文課洋溢著一種語文課獨有的迷人氛圍和人性魅力,使學生對語文產(chǎn)生強烈的興趣,進而使師生雙方都得到共同發(fā)展。“語文味兒”是語文教學應該具有的一種特色,一種整體美,也是語文教學應該追求的一種境界。“語文味兒”是語文教師“自我實現(xiàn)”和“高峰體驗”的產(chǎn)物。
二、 語文課如何具有“語文味兒”
也許有人會說,所有的語文課都有“語文味兒”———難道存在沒有“語文味兒”的語文課嗎?如果這一質(zhì)疑是正確的,那么,下面的這些推理也是正確的:所有的人都有性格魅力;所有分行排列的句子都有“詩味兒”;所有的“涂鴉”都有“書法味兒”;所有的女人都有“女人味兒”;所有的男人都有“男人味兒”。這是對“味兒”這一高層次的審美標準的庸俗化。由于主觀或客觀的種種原因,世界上存在的萬事萬物并不是都具有他們所應具有的味道,有的甚至異化為他們的對立面,如詩歌變成了不像樣的散文;本是女人,氣質(zhì)性格卻像男人,等等。同理,并不是所有的語文課都有“語文味兒”,一輩子都教不出一節(jié)有“語文味兒”的課的語文老師并不是不存在。“語文味兒”既是語文教學應該具有的一種特色,一種整體美,更是語文教學應該追求的一種境界。
“為師不識語文味,教盡經(jīng)典也枉然。”那么,如何使自己的課具有“語文味兒”呢?筆者以為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
(一)凈化語文課堂教學的內(nèi)環(huán)境,盡可能把不是語文或不具有“語文味兒”的東西清除出語文課堂,是使語文課具有“語文味兒”的前提。具體說有以下幾點:
(1)首先要知道哪些東西不屬于語文。有人問一位著名的雕塑家:“你是怎樣把石頭雕成人像的?”雕塑家答道:“把石頭上不是人像的地方去掉 。”究竟那些東西不屬于語文課,現(xiàn)在學術(shù)界在許多問題上還有不同看法,但在許多問題上已形成共識。比如:盡管語文課與政治、德育、審美、思維訓練、天文地理或其他自然科學知識、語言、文學等知識有關(guān),但是,語文課不是政治課,語文課不是德育課,語文課不是審美教育課,語文課不是思維訓練課,語文課不是天文地理課或其他自然知識課,語文課不是語言課,語文課不是語文知識課,語文課不是文學課。無論把語文課上成上述那一種課,都與“語文味兒”背道而馳。
(2)其次,語文課不是其他學科知識的拼盤。語文課既不是上述某一學科的代名詞,同時我們也不能把語文課雜化為上述各學科知識的拼盤。目前在中小學語文教學中,特別是說明文教學中,大量存在著過分關(guān)注課文中的自然科學知識,把語文課教成了天文課或地理知識課的現(xiàn)象(甚至去年剛開始使用的中學語文新教材的“預習提示”中也有這一毛病)。
(3)再次,語文課不是其他學科的“保姆”。不錯,語文課的工具屬性,也可以從語文與其他學科的關(guān)系中理解。具體說,學生其他學科學得是否好,與語文能力是否高有一定關(guān)系。但是,語文課的工具性主要是指在交際中的工具性。語文課之所以存在,主要不是因為它是學習其他學科的工具,而是因為它有它存在的獨立價值,有它獨立的目標,它對學生的發(fā)展有其他學科不可替代的作用。語文課不是為任何其他學科服務的課,因此 ,不能把語文仆化為其他學科的保姆。
(4)語文教學不能機械化、模式化。教學新手往往需要一些模式,一些機械操練,因此他們的教學缺少一些“語文味兒”是可以理解的,也是允許的,但不能模式化。如果說模式并不絕對與“語文味兒”對立,那么可以肯定地說,模式化與“語文味兒”是截然對立的。按我們的理解,語文教學的本質(zhì)與規(guī)律更接近藝術(shù)而非科學;就語文教學過程 而言,過分強調(diào)科學化或模式化,不僅是非科學的,而且是反科學的。
(二)用語文獨有的人性美和人情魅力 ,去豐化和磁化語文教學過程 ,是使語文課具有“語文味兒”的核心。語文課獨有的人性美和人情魅力主要通過以下6點來體現(xiàn):教出情感、美感和語感的同時,積淀傳統(tǒng)文化、豐富生存智慧、提升人生境界。
(5)教出語文獨特的情感來。語文是最富有人性美和人情味的學科。語文課要使學生越來越善良,首先要把學生培養(yǎng)成情感豐富的人,要讓學生學會有魅力地流淚。這是語文獨特的任務。但只有有“語文味兒”的課才能達到這一目標。那么,如何教出情感呢?首先,教師備課要備情感,即要找出教材的情感點。語文課本中的所有課文,都滲透著作者的愛憎情感或七情六欲,不僅文學作品是如此,就是議論文、說明文也概莫能外(如毛澤東的議論文,法布爾的《昆蟲記》)。找準課文即作者的情感點,是教出情感的基礎。其次,教師要用整個身心去體驗課文的情感。教師只有自己先熱愛每一篇課文,才能把自己的熱愛傳遞給學生。需要特別指出的是,每個語文教師都有自己的價值取向和審美趣味,由于種種原因,有的語文課文也的確缺乏“語文味兒”,因此有的語文教師不喜歡某篇或某類課文是很正常的。如何對待這些課文呢?一些有個性的優(yōu)秀語文教師的處理經(jīng)驗為兩個字:刪、批。“刪”即把這些課文從教學內(nèi)容中刪去,也就是拋開它不講;“批”即發(fā)動學生對這些課文進行學術(shù)批判,也就是把它們當成反面教材。由此可見,“刪”和“批”都是一種否定性方法。用否定性方法處理這類課文是有一定道理的,有時甚至是非常必要的。但是,語文課的“語文味兒”并不只是由課文本身所決定,甚至可以說,課文本身并不是影響語文教學過程 是否具有“語文味兒”的決定因素,起決定作用的是教師本人的綜合素質(zhì)(后文將論即)。因此,我主張語文教師對自己不喜歡的課文既要敢于刪和批,更要善于培養(yǎng)感情,即要把否定性方法和肯定性方法結(jié)合起來使用。對大多數(shù)教師而言,如果把上課比作“結(jié)婚”,把培養(yǎng)感情比作“戀愛”,那么對自己不喜歡的課文不能“先結(jié)婚后戀愛”,而應“先戀愛后結(jié)婚”。語文教師對每一篇課文最好是情深似海,對新課文要“一見鐘情”,對舊課文要“舊情復燃”。再次,還必須摸清學生的情感點。如果說把握教師自己的情感點是“知己”,那么,把握教材和學生的情感點則是“知彼”。只有知己知彼,才能百戰(zhàn)百勝。最后,在教學過程 中要努力在教材的情感點、學生的情感點和教師的情感點之間架起一道暢通無阻的橋梁。學生的情感點有時與教材、教師的情感點是一致的,但不一致的時候也很多。在這里,教學的藝術(shù)表現(xiàn)在:在學生的情感點與教師、教材的情感點不一致的情況下引導和促成三者之間產(chǎn)生和諧共振。
語文教學區(qū)別于其它學科教學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語文教師要有激情。不過我以為,語文教師的激情最好是一種內(nèi)在的充滿張力的激情,即語文教師在教學中應保持一種含蓄的有節(jié)制的奔放,絕不能濫情,不能夸張,不能張狂,更不能囂張。語文教師教學情感的最好狀態(tài)應是不瘟不火,有如太極圖,陰陽協(xié)調(diào),剛?cè)岵UZ文教師要熱心腸,冷頭腦。語文課要讓聽者沉浸在一種審美愉悅之中,如沐秋陽,如坐春風,因此語文教師的教學情感最好是“文”一點、溫和一點、清淡一點、輕松一點,甚至古典一點。我以為古典一點的情感是最美的情感,是最耐久的情感,古典美得看久點,體味久點,因而也是最有“語文味兒”的情感。
語文教師在教學中要有點“瘋”——但最好是處在瘋與不瘋之間,或者是“冷靜地、慢條斯理地瘋”,即不是突發(fā)性的,全無理智可言,而是一種有條不紊、計劃周詳,帶著無窮智慧和超常冷靜的“瘋”…
(6)要教出語文課獨特的美感來。情感本是美感的重要因素,教出了情感的語文課也就是有美感的語文課。但是,語文課獨特的美感是豐富多彩的。首先,語文課要教出并讓學生體會到語文課的語言美、意象美、意境美、思路美(我們不提思維美,盡管“思維是人類最美的花朵”)與文化美。其次,語文課堂上要彌漫著一種其樂融融的氛圍美。語文是一門很感性的學科,許多時候需要一種感應,一種心靈上的溝通和交流。而這種交流特別需要一種心理環(huán)境。課堂教學的氛圍美就是這樣一種心理環(huán)境,它能促進師生之間、學生之間感情和信息的無障礙交流。這種心理環(huán)境主要體現(xiàn)在一種師生關(guān)系美。在其樂融融的師生關(guān)系中,教師教得神采飛揚,學生學得興致高漲,師生雙方都全身心投入,這時課堂上就會出現(xiàn)“莊周夢蝶”般的現(xiàn)象:學生沒有意識到自己是學生,教師沒有意識到自己是教師,不知道是學生變成了教師,還是教師變成了學生,教師、學生、教材、教法、教學環(huán)境之間融為一體(而不是四張皮)。此時此刻,如果把教師與學生當成是教學過程 中的“人”的因素,而把教材、教法、教學環(huán)境當成是教學過程 中“天”的因素(相對教師而言,也可把學生當成教學過程 中的“天”的因素),那么,彌漫著“語文味兒”的語文課,就會出現(xiàn)“面朝大海,春暖花開”(海子的詩句)的優(yōu)美意境,就是中國古典哲學的最高境界——“天人合一”——在教學中的最佳體現(xiàn)。在這里,語文教學也就從必然王國走向了自由王國。這樣的教學不僅是發(fā)展學生的教學,而且也是發(fā)展教師自身的教學,即使師生共同得到發(fā)展。這樣的教學當然是美的,這樣的課使教師自己課后覺得回味無窮。再次,教師要教出自己的個性美。教師不要跪著教書,學生也不要跪著讀書。教師要教出自己的教學個性,首先是要根據(jù)自己的理解教課文,或者說要教出自己對課文的獨特理解。例如著名作家張潔的《挖薺菜》,自80年代以來,一直是中學語文教材中必選的范文,但一直到去年使用的新教材,課文前的“預習提示”還是這樣認為:“作者細致地敘寫自己對小小的薺菜的感情,并不是單純地為了渲染自己童年生活的苦難,告訴后人應該如何如何,而是試圖借此達到兩代人的溝通和理解。”這種理解也不是不可以接受的,但也許還有更好的理解。我以為,這篇文章的主旨并不在于寫兩代人的隔膜與溝通,而是另有深意。文章題目為《挖薺菜》,但真正寫挖薺菜的只有一段,這一段寫得很美。正是這一段優(yōu)美的描寫告訴我們,張潔在《挖薺菜》中想要表達的是:沒有恐懼的生活是最幸福的生活,精神自由的生活是最幸福的生活,(我們生活在恐懼之中的日子還少嗎?無論是在歷史上還是在現(xiàn)實中),張潔在《挖薺菜》中呼喚的是一種“天人合一”的最人性化的生存環(huán)境。這種理解很深刻,但并不是外加的,而是文章本身所蘊含的,也與張潔作品的總主題一致。再比如歸有光的《項脊軒志》,筆者所見資料都認為它的主旨是抒發(fā)對親人的懷念之情和對家庭變遷的感慨。但實際上這篇文章也可以理解為歸有光對人生中種種美好的東西飄忽易逝所抒發(fā)的一種感慨,甚至可以理解為是在寫“人”的一種困境,寫“人”的一種生存狀況——即“多可喜,亦多可悲”(如弘一法師所言:“悲欣交集”。)。這樣的解讀,就是一種有個性的、創(chuàng)造性的閱讀。教師要教出自己的教學個性,還應該敢于把自己的情感沖動經(jīng)常傳遞給學生。許多語文教師缺乏教學個性,一個重要原因是從不敢把自己教學過程 (包括備課)中的情感沖動、情感體驗告訴學生。第四是要教出幽默美。語文課堂要有笑聲。除了特殊內(nèi)容的語文課以外,一般說來,沒有笑聲的語文課不能說是美的課,也不能說是有“語文味兒”的課。有“語文味兒”的語文課既要讓學生學會有魅力的哭,也要上學生學會美麗的笑。但是讓人“哭笑不得”的語文課還少嗎?
(7)教出語感。所謂教出語感,即教出對語言的敏感,包括對文體、語體和字、詞、句的敏感。所謂教出文體感和語體感,從教師角度說,是不同的文體和語體有不同的教法;從學生角度說,是不同的文體和語體有不同的學法,具體說是有不同的讀法和寫法。同時還要讓學生領(lǐng)會現(xiàn)代語體與文言語體、書面語和口語的不同表達功能。所謂教出學生對字、詞、句的敏感,是要讓學生學會通過字、詞、句的字面意義或字典意義,讀出字、詞、句的深層含義或象征意義。這三者之中,教出對字、詞、句的敏感為最基礎最核心。對字、詞、句的敏感主要是靠讀出來的,而不是靠分析出來的。因此,語文課上要書聲瑯瑯,書聲瑯瑯本身就是“語文味兒”的重要體現(xiàn)。
(8)積淀民族文化。語文是傳承民族文化最重要的工具。一堂語文課,如果洋溢著濃郁的民族文化味,那么我們就可以說它具有“語文味兒”。民族文化還是一條源遠流長奔騰不息的河流,一代一代的人們匯入自己時代的文化小溪,才有后來的波瀾壯闊的民族文化景觀。換言之,“積淀民族文化”也包括積淀當代民族文化。語文教師就是這種民族文化的重要積淀者之一。語文教師如何做好這個積淀者呢?最重要的就是要學會把握時代特征,使自己的思考具有時代氣息 。具體方法是要用現(xiàn)代意識觀照每一篇課文,特別是古詩文。這樣,一方面可以使枯燥的變得有趣,使遙遠的變得親切:另一方面,可以使現(xiàn)代人的思考沉淀到經(jīng)典作品中去,沉淀到學生的心靈中去,成為民族文化的一部分。
(9)豐富生存智慧。語文是交際工具,是讓人學會交往、學會生存、學會合作、學會對話的學科,簡單的說,是讓人學會做人的主要學科。漢語文特別具有這樣的優(yōu)勢。我甚至覺得,如果語文教學(教育)搞得好,教出了濃濃的“語文味兒”,學校里的德育課是完全可以取消的。因此,有“語文味兒”的語文課,應該注重啟迪學生的思想和生存智慧。哲理性的課文或課文中的哲理,以及課文中的人生智慧,都可以達到啟迪學生思想、豐富學生生存智慧的目的。從文言文課文中可以讀出生存智慧,從現(xiàn)代文當中也可以讀出生存智慧。但是需要特別強調(diào)的是,我們要學生學習的生存智慧,是人類生存智慧中的精華。中國人也好,世界其他民族也好,其傳統(tǒng)的生存智慧當中有許多糟粕,我們要學生學的不是這些。一句話,語文課要豐富學生的生存智慧絕不是要學生學韋小寶。
(10)提升人生境界。馮友蘭先生把中國人的人生境界劃分為從高到底的四個層次: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所謂自然境界,就是像原始人那樣憑本能做事;所謂功利境界,即主觀為自己,同時又可能客觀為他人;所謂道德境界,即“正其義不謀其利”,即為社會的利益做事;所謂天地境界,即為整個宇宙的利益而做事。人是萬物的靈長,但人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語文教學就是要使人身上的魔鬼屬性越來越少,天使屬性越來越多。這一點只有具有“語文味兒”的課才能做到。
(三)提高教師素質(zhì),是使語文課有“語文味兒”的關(guān)鍵。我贊成語文教材要“與時俱進”。但語文教材與時代之間究竟應該保持一種什么樣的關(guān)系值得研究,這個問題在我國并沒有解決好,甚至可以說解決得很不好。我個人主張語文教材與時代之間最好保持一種適當關(guān)系,具體說是一種“若即若離”的關(guān)系。我對要么一二十年不改變課本,甚至幾代人同用一種教材,要么三年五年就大改一次,就推廣一次新教材,而且每推廣一次新教材就大肆宣傳所謂的“新教材新觀念”,然后從上到下花無數(shù)的人力、財力、物力對廣大教師進行培訓,但是當廣大中學語文教師還只看到一半的新教材,還沒有完全適應“新教材新觀念”的時候,又一本在更“新”觀念下編寫的新教材兩三年后又要在全國推廣的做法不以為然。我相信,不在提高教師素質(zhì)上下大功夫,而老在教材上搞大動作、變大花樣,難以達到語文教育改革的初衷。契訶夫說過一句大意如此的名言:再好的劇本,從平庸的演員口中念出,也會變得干癟無味,毫無創(chuàng)造;而優(yōu)秀演員哪怕是你給他一個菜譜,他也能念得催人淚下。(如北京人藝老一輩著名藝術(shù)家就能做到這一點)。二者的區(qū)別是素質(zhì)的區(qū)別。同理,要提高語文教育的質(zhì)量,要使語文課有“語文味兒”,最重要的是必須提高語文教師的素質(zhì)。主要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努力:
(11)語文教師要熱愛自己的教學工作。“語文味兒”是一種美學境界。所有的美學境界都必須用全部情感去澆鑄。反之,一個語文教師如果不熱愛自己的教學工作,他要達到教書匠的水平也是困難的,還那里談得上有“語文味兒”?“語文味兒”是語文教師自我實現(xiàn)和“高峰體驗”的產(chǎn)物,而自我實現(xiàn)和“高峰體驗”又都是全情投入的產(chǎn)物。
(12)教師自己有“語文味兒”。語文課要有“語文味兒”,語文教師必須首先要有“語文味兒”,語文教師必須是一個“味道十足”的人。可以肯定地說,一個語文教師是否有“語文味兒”或“語文味兒”濃不濃,是他的語文課能否有“語文味兒”或“語文味兒”濃不濃的決定因素。也可以肯定地說,是否讀書,讀書多少,是一個教師是否有“語文味兒”或“語文味兒”濃不濃的決定因素。有無“語文味兒”是一個語文教師綜合素質(zhì)最集中的反映。由此可見,提出“語文課要有“語文味兒”,這對語文教師的素養(yǎng)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3)因長施教。一方面,所有的優(yōu)秀教師都是有所長同時又有所短的,十全十美的語文教師是不存在的。科學而快速的提高自己素質(zhì)的方法,并不是“全面發(fā)展”,而是發(fā)展教學個性,揚長補短。另一方面,從理論上說,語文課的“語文味兒”,是以上若干點的有機統(tǒng)一,但在語文教學實踐中,一個語文教師很難做到同時具備這十幾“板斧”。“語文味兒”也是有不同層次的。從自己的實際情況出發(fā),找到自己的特長,不斷突出、強化進而擴展這一特長,就能逐步教出有一定味道的語文課。
總之,語文能力本質(zhì)上是一種獲取幸福生活的能力。因此,語文課教出“語文味兒”既是手段,又是目的。換言之,語文課教出“語文味兒”是手段,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學出“語文味兒”,最終具有人生幸福感才是目的。因此,“語文味兒”的最高形式,主要體現(xiàn)在教師引導學生憑借自己的經(jīng)歷、閱歷和文化積淀,去體味、感悟作品,引導學生在充分的思維空間中,多角度、多層面去理解、鑒賞作品,產(chǎn)生對文本的情感美、文體美和語言美的認同與贊賞,并產(chǎn)生強烈的閱讀欲、創(chuàng)作欲,這樣,在長期的濡染中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和美感,觸發(fā)學生的靈感,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涵養(yǎng)學生優(yōu)美的文明氣質(zhì)和優(yōu)雅的文化風度。久而久之,學生身上洋溢著濃郁的“語文味兒”即“文化味兒”,學生的語文能力、語文素養(yǎng)和文化品味、健全人格層次得到了提升,同時也就意味著,學生具有了獲取人生幸福(特別是精神幸福)生活的能力和素養(yǎng)。
三、提出“語文味兒”的意義
首先,是貫徹落實國家教育部最新制定的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的需要。我們提出的“語文味兒”,并不是為了標新立異,而是體現(xiàn)了當代語文課程的工具性與人文性相統(tǒng)一的性質(zhì),體現(xiàn)了當代語文教育重視熏陶感染、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重視語文實踐、重視培養(yǎng)良好語感和整體把握的能力的特點 。總之,我們所倡導的《“語文味兒”的理論與實踐探索》教改實驗鮮明地具有了當代語文教育的新思想、新理念、新方法。
[1]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