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學習之我見
當前,我們在開展研究性學習研究與實驗時,需要解決的問題雖然很多,但以下幾方面尤為重要和迫切。
第一,“研究性學習”與“探究學習”的提法問題。目前,研究性學習與探究學習這兩種研究在我國基本上是各自為政:一方面,近兩年來上海等地有一些學者正在大力提倡和從事研究性學習,而且勢頭很猛,正吸引越來越多的人加人;另一方面,也有一些學者沿用過去的提法,在從事探究學習研究,而且這種研究將來也不會弱,因為我國即將出臺的《科學課程標準》要求采用以探究為核心的教學,其他理、化、生等自然學科課程標準也大力倡導深究學習。這樣,兩種學習必然會發生碰撞,處理不好,必然引起人們認識上的混亂,也將造成研究資源的巨大浪費。如前所述,既然研究性學習與探究學習并無本質上的區別,那么到底哪種提法更為合適呢?筆者贊成探究學習這一提法。理由有以下三點。其一,研究與探究雖無本質上的不同,但并不表明二者在日常運用中完全一樣。因為根據人們的理解與運用習慣,其細微差別在于:探究要憑借口頭詢問,研究多憑借書面考查。由于探究學習涉及師生互動,而且很多時候是以口頭語言來進行的,因而使用探究一詞更符合教學實際。其二,兒童有探究的天性,如好奇、好問、好動等,科學教學就是要借此把兒童引向對科學探究的興趣與熱愛,而不是采用過分復雜的科學研究程序對他們進行學術性的“智力游戲”訓練。其三,人們常說自然界是復雜的和不斷變化發展的,科學在本質上是一個永無止境的探究過程,開展探究學習的一個重要目標是要學生理解科學的探究本質,掌握一定的科學探究能力。因此可以說,提探究學習更符合教學的實際、兒童的天性和科學的本質。
第二,探究學習的定位。很多學者在反思我國的科學教育時,認為傳統的講授教學只教給學生一些僵死知識,忽視學生科學技能和能力的發展以及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的培養,因而大聲呼吁開展和加強探究學習,乃至把它確立為中小學科學教學的核心,給人的印象是,探究學習仿佛是一副靈丹妙藥,能解決現存科學教育的所有弊端。這種呼吁多半出于對國內科學教育現狀的不滿和受國外科學教育改革的刺激所引發,帶有強烈的感情色彩,缺乏充分的可行性研究。本人認為要合理確立探究在教學尤其是科學教學中的地位,至少須考慮以下四方面的因素:一是科學教育的目的;二是探究學習的優點與不足;三是教師和學生所需的探究能力水平;四是開展探究學習所必需的資源與環境。而這些都要求我們花時間做大量的實證研究,若省去這些工作,急功近利,倉促作出決定或采取行動,就不可能給探究學習以合理的定位,由此必將引發嚴重的后果。
第三,合理吸取現有探究學習研究成果。我國一線教師和一些理論工作者從實際出發,在過去的20多年里,對如何開展探究學習作了大量探索,取得了寶貴的經驗和教訓,這些都是探究學習研究的鮮活素材,將之加以提煉和升華就會得出具有普遍指導意義的探究學習理論。而這要求我們改變過去那種理論、開發、運用線性研究方式,理論工作者與實踐工作者必須攜起手來,進行多層面的協作研究。應該看到,西方國家在探究學習方面畢竟比我們起步早,在研究與實踐上都有許多值得我們借鑒的地方。例如,僅從美國《科學教學研究》雜志來看,自1963年加涅發表《探究教學的基本條件》一文開始至今,已有80多篇有關探究教學研究的文章,其中,涉及科學探究的界定與探究教學的種類、探究與學生認知發展水平的關系、探究教學與學習成績的關系、探究與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和過程技能的關系、探究教學對教師、學生和課程的要求等幾方面的問題。這些研究不僅全面而且相當深入,無論從結論還是從方法上看都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本人真誠希望對探究學習或研究性學習感興趣的人都來關注和認真對待上述問題,以便在交流與合作中增進理解,加深認識,為我國成功開展探究學習排除障礙,創造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