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政治課堂充滿樂感
讓政治課堂充滿樂感明溪一中 陳海鷹隨著社會的進步、生活的改善,當代中學生有了更多的視聽條件,絕大多數中學生都有了隨身聽、復讀機等視聽工具。學校常可以看見一簇同學圍在一起欣賞歌曲、同學一首歌的情景;家里父母常抱怨自己的子女老是改不了一邊聽歌一邊做作業的毛病。音樂魅力無窮!作為教師的我就常想要是自己的課堂能像音樂那樣富有吸引力那不知該多好呀!為此本人在教學實踐中做了一些思考和探索。音樂是一門古老的藝術,它以經過選擇、概括的聲音為物質材料,按一定的規律結合和運動,構成音樂的外部形式(節奏、旋律、音色、力度、密度等)和內部形式(重復、變化,對比、層遞、發展、平衡等),直接表現人的情感,間接地曲折地反映社會生活。一首好歌往往是由詩的語言、美的旋律有機地結合而成的。首先,詞作者用要詩的語言道出一種感受、描出一種意境或是抒出某種情懷。其次,作曲家要根據詞的內容、音樂的運動特點,在整體結構上形成起(呈示)——開(發展)——合(結束)的基本模式。將構成音樂語言的要素——節奏、旋律、和聲、復調、力度和密度等,按一定的規律結合詞所要表達的內容進行組合和運動,但在具體的作品中可以形式多樣化,作曲家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加以適當變化,曲式模式的相對穩定,有利于聽眾根據這些模式來掌握形式美并理解作曲家的意圖,在傳統模式基礎上的創新更應提倡,以使曲式更富有新意、又充滿生機。教師備一節課,猶如在創作一首歌曲。教師首先應學詞作者將課堂內容用詩一般的語言——簡潔、明了、優美表達清楚。當然,也應注意其通俗性。其次,還應將45分鐘的內容、過程像曲作家一樣按一定的旋律進行組合和運動,課堂應有相對穩定的模式,講究“起、承、轉、合”的結構,以便于學生理解、把握老師上課的重點、難點和意圖。但更需要在傳統模式的基礎上加以創新,使課堂結構常變常新充滿生機和活力。大家知道傳統的授課模式往往是“復習提問——新課導入——學生自學閱讀——教師講解——課堂小結——作業布置”這樣一些基本環節。穩定的基本模式有利于學生理解和把握教師上課的意圖,明確自己聽課的重點。倘若一陳不變則易造成學生急功近利,只注重課堂教師講解這一環節,其余幾個環節則專心不夠、效率不高。學生主體性作用得不到發揮,長期以往課堂組織教學將出現空檔,直接影響到課堂的實效。為此,我常根據授課內容,對傳統的模式進行創新。如:提前將新課的授課重點用選擇題的方式以猜猜看的形式,讓學生先入為主,然后根據學生的實際進行有針對性的分析說明。節奏和旋律是音樂語言中最重要的兩個要素。課堂教學中要注意借鑒這兩個要素的作用。大家知道節奏速度加快,意味著運動越來越活躍,可以產生緊張而激動的情緒;節奏速度放慢,會感到事物運動的松弛,情緒的放松和低落。當節奏與內容有機結合起來時,可以很好地表現和傳達思想及情趣,并使人產生快感和美感。如現代音樂沖破二拍子、三拍子,或四拍子的標準形式,作曲家探索了不對稱型的種種可能,使城市生活的狂熱步調、高度工業化社會的激蕩和嘈雜,在日益復雜的節奏中找到音樂的表達方法。為此,教師的語言也根據教學內容,學生思維特點和情緒狀態等實際做到抑揚頓挫、有張有弛,把握好上課的節奏,使課堂既不會因持續的快、強節奏而感到煩躁、疲勞;也不會因長久的慢、弱節奏而感到昏昏欲睡。可將老師的講解與提問、同學的思考與爭辯、課堂的練習與小測等環節錯落有致的結合起來,形成富有動感的課堂。如:老師或同學一段精彩的演講,既能激發同學的情感,又能增強課堂的感染力。但一堂都用演講式的語言或許就達不到講清基本概念、原理的功效。又如:分組對抗競賽的形式,能加快授課節奏,增大教學密度,活躍課堂氣氛。倘若逢課必賽那就不一定能調動學生的激情,反而讓學生反感。一首好的樂曲隨著節奏、旋律的運動一般都有一個高潮點。據統計,音樂作品的高潮點往往設在“黃金分割點”上。其目的是使聽眾得到滿足后,不致拖延太久,失去整體平衡感,而且作曲家還常將高潮處的旋律拿來作樂曲的過門。其實教師在備課、授課過程中也完全可借鑒音樂的這一特點,作好新課導入的設計,教學重點的處理,課堂高潮點的設置,使學生一堂課下來猶意未盡。旋律是音樂中最富有個性色彩,最為風格化的,它會因國家、民族、地區、時期、作曲家個性的不同而不同。這就猶如每個教師都有自己個性化的上課方式一樣。教師若能常聽課,吸取別人上課的優點,或嘗試一下別人的上課方式,或許會有許多驚喜的收獲。這好比聽慣了流行歌曲,突然換一首同歌一樣,會給人一種耳目一新的感覺。學生正期望著老師能有不同風格的上課方式,教師也應具有演唱不同風格歌曲的能力。目前,思想政治課的課改目標以我之見也正朝著這一方面在作嘗試。教材活動課的安排和設置就體現了這一趨勢。活動課的形式可以而且應該多樣化,其實任何一個活動課的內容都可以作為一個研究性學習的課題。它可以開主題班會、辯論會;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