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政治課中運用討論法啟發學生的思維
在政治課中運用討論法啟發學生的思維雁橋中學政治科組 麥秋敏 在思想政治課教學中,討論式教學是一種合作學習與教師引導相結合的教學方式,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圍繞一個或幾個問題相互交流信息,從而發揮群體的積極功能,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活動,在獲得知識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發散思維、培養合作、學會創新。但習慣于傳統的課堂教學的教師來組織討論式教學,往往出現許多不適應,首先是寫教案不適應,傳統備課僅僅考慮教師怎么教,沿著教這條線索容易備課,而現在沿著問題與討論這條主線進行備課,總覺得難以下手;其次是上課不能照搬教案,因為討論點的確定往往不以教師的意志為轉移,而且要求教師有更強的課堂駕馭能力。如在活動課的組織教學上,有的教師因無所適從而放棄。那么,如何在思想政治課上進行討論式教學呢?下面結合自己的教學實際談談自己的幾點看法:一、營造寬松的討論氛圍 隨著思想政治課教學的深入改革,“以培養能力為中心”的教學目的將更加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應得到了充分的尊重和實現,而討論式教學正是在于通過教師設計教學問題來引發學生主動參與討論,激發學生自己探索,形成自己的觀點。那么,營造一個平等、民主、和諧、寬松的氛圍是討論式教學正常進行的必然前提。教師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首先要堅持師生平等的原則,不以“長者”、“能者”自居,而是以平等的“參與者”的身份參與課堂教學,真摯、坦率地與學生平等相處,用愛心為學生創造一種心靈放松、敢于質疑的氛圍;同時應注意創設問題情境克服思想政治課上的枯燥乏味,激發學生的敢想敢說,配合現代教學手段增強思想政治課的趣味化和形象化,啟發誘導學生積極思考,大膽質疑,師生共同參與討論,進而分析和解決問題,以不斷提高學生的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要求教師精講,克服過去的滿堂灌、問答式,留足學生敢想、敢說的空間。總之,營造寬松氛圍,創設快樂的教學情境,讓教師教得快樂,學生學得快樂,是學生的呼喚,也是時代的呼喚!二、精心設計討論點 “討論點”即通常指討論的問題。準確地確定討論點是討論式教學的難點,因為討論點的確立直接關系到課堂討論的質量。在教學過程中,本人認為討論點的確立可以從如下幾個方面:第一,聯系熱點問題,結合課本知識進行討論、剖析是思想政治課討論式教學的最大特色。特別近年出現的開放性試題以重大時事或社會熱點問題作為載體,突出考查學生的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鑒于此,教師在教學中必須注意搜集時政熱點材料,設計討論點,引導學生自覺關注現實,剖析熱點問題,通過討論提高學生分析運用能力。如在學習“和平與發展是當今時代的主題”時,我收集“九·一一”事件以來全球范圍的一些恐怖活動等有關材料,不僅組織討論“恐怖活動的危害”,還討論了“打擊恐怖主義對維護世界和平的意義”;第二,教材的重點、難點內容往往是值得討論的,一節課的重點和難點問題討論清楚了,其他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在每一個活動課中,都圍繞一個主題,這可讓學生準備材料進行討論;第三,易混易錯處也是最好的討論點,我們都有這樣的體會:有些知識盡管反復強調,但是學生在理解或運用時仍然免不了會出錯,對于這些知識,如果組織討論,則可減少或避免出錯;第四,討論點可以設在解決、認識問題的角度和方法上,不同的學生思考問題的角度可能不同,解決問題的方法也可能不同,若能把典型的角度和方法進行討論,學生們則會在討論中相互啟發,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對我國經濟發展的影響”的討論上,通過從“利與弊”不同角度的討論正確認識了改革開放是強國之路;第五,討論點也可是問題的關鍵處。如進行學習“社會主義終究要代替資本主義”時,通過圍繞“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關系”這一規律的討論,讓學生明確這一發展是歷史前進的必然,以此“突破口”來解決問題。三、調控討論過程,切戒“假”與“空”在進行討論式教學時,要取得實效教師就必須對討論過程進行指導與調控,進行必要的引導、提示、設疑、答疑等。首先,要激發學生的積極性讓他們主動參與,又要尋求有效的方法,使學生的情緒保持良好的狀態,不會影響課堂紀律從而降低討論質量。在現實中有些課堂確實也采用討論式教學,看似很熱鬧,可是,有的學生剛在“嘗試接受”,教師就要求終止討論進行總結,這種“假討論”不可取。其次,要善于發現學生討論中出現的典型問題給予及時表揚和鼓勵,以此為范例調控討論進程。防止學生漫無邊際地說下去,這種“空洞的討論”會浪費了寶貴的時間,削弱學生的興致,影響討論的實效。那么,在討論式教學中教師必須對討論進行調控,體現在課堂的駕馭能力是非常重要。在講授“發揚艱苦創業的精神”這一框題時,本人首先讓學生回顧歷史典范,聯系學生中“高消費、搞攀比”現象以及我們面臨的挑戰和機遇,組織學生以“當代中學生需不需要發揚艱苦創業精神”為主題進行辯論。授課過程既以學生實際營造討論氛圍、巧設討論點,又層層深入合理調控,實現對學生進行艱苦奮斗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