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下冊語文復習知識點(精選2篇)
八年級下冊語文復習知識點 篇1
《馬說》
一、通假字
1.才美不外見:“見”通“現”,表現。
2.食之不能盡其材:“材”通“才”,才能。
3.其真無馬耶:“邪”通“耶”,表示疑問,相當于“嗎”。
4.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通“飼”,喂養。
二、一詞多義
1.之:
(1)雖有千里之能(助詞,的)
(2)馬之千里者(結構助詞,不譯,定語后置的標志)
(3)策之不以其道;(代詞,它,代千里馬)
(4)鳴之而不能通其意。(不譯,補充音節)
2.食:
(1)食不飽(吃)
(2)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通“飼”,喂)
3.策:
(1)執策而臨之(名詞,鞭子)
(2)策之不以其道。(動詞,鞭打)
4.能:
(1)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夠)
(2)雖有千里之能。(能力)
5.其:
(1)策之不以其道(它的,代詞)
(2)其真無馬耶(表反問語氣,難道)
(3)其真不知馬也!(表推測語氣,大概,恐怕)
三、詞語活用
1.祗辱于奴隸人之手:辱,形容詞作動詞,辱沒。
2.一食或盡粟一石:盡,形容詞作動詞,吃盡。
3.策之不以其道:策,名詞作動詞,鞭打,驅使。
4.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千里,數量詞作動詞,日行千里。
5.食之不能盡其材:盡,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盡,竭盡。
四、翻譯
1.故雖有名馬,只辱于奴隸人之手。
翻譯:因此,即使是很名貴的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
2.駢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翻譯:和普通的馬一同死在馬廄里,不能獲得“千里馬”的稱號。
3.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翻譯:喂馬的人不懂要根據它能日行千里的本領來喂養它。
4.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
翻譯:鞭策它,不按正確的方法,喂養它又不足以使它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聽它嘶叫又不懂得它的意思。
5.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翻譯:難道果真沒有千里馬嗎?其實是他們真不識得千里馬啊!
五、理解性默寫
1.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
2.千里馬的悲慘遭遇是:祗辱于奴隸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3.千里馬被埋沒的根本原因是: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千里馬被埋沒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
5.食馬者“不知馬”的具體表現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
7.全文的主旨句是:其真無馬耶?其真不知馬也!
8.文章通過巧妙地比喻來闡述深刻的道理,指出“伯樂”“千里馬”“食馬者”的比喻義。
答:千里馬——人才 伯樂——識別人才之人 食馬者——不識別人才的封建統治者。
9.找出文中刻畫食馬者愚妄淺薄的語句,采用了什么修辭手法?在表達上有怎樣的作用?
語句: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
修辭:排比
作用:表達了作者對食馬者的諷刺、批判、不滿。
10.怎樣理解“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
答:因為首先是沒有得到正常的喂養,食不飽,本領根本表現不出來,所以和普通的馬都無法比,與食馬者的無知愚妄淺薄,才造成了這樣的原因。
11.本文揭示了當時一種怎樣的社會現象?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政治主張?
答:揭示了封建統治者埋沒人才、摧殘人才的社會現象。表達了作者希望統治者善于發現人才,重用人才,使他們充分展現自己的才能和作用。
12.作者借“千里馬”不遇“伯樂”的遭遇,寄托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答:表達了自己憤懣不平和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感情。
13.請結合實際談談你對“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一句的理解?
答:寫出了伯樂對千里馬的決定作用,也寫出來了千里馬對伯樂的依賴關系。如果沒有伯樂,我們也要自己儲備知識能量,尋找機會,創造機會,為社會做貢獻。
14.本來應該先有千里馬,后有伯樂,韓愈卻認為沒有伯樂就沒有千里馬,你贊同作者的觀點的?說說理由。
答:贊同。因為在封建社會即使有人才,沒有伯樂的發現也會被埋沒甚至被摧殘。
15.你認為二十一世紀的青少年應具備什么素質,才可能成為“千里馬”?
答:要有足夠的知識儲備,要有樂觀向上的態度,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質,也要擁有堅強的意志并愿意在這里工作。
16.古往今來,曾有多少卓有才華的仁人志士被封建統治者埋沒甚至迫害過,這些人也由衷地發出了無言的感慨。試舉兩例。
答:李白——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劉禹錫——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八年級下冊語文復習知識點 篇2
《送東陽馬生序》
一、古今異義
1.是
以是人多以書假余
古義:這,些
今義:常用作判斷詞
2.致
無從致書以觀
古義:得到,文中指買到
今義:達到,實現
3.湯
媵人持湯沃灌
古義:熱水
今義:菜湯,食物煮熟后的汁水
4.走
走送之
古義:跑
今義:行走
5.趨
嘗趨百里外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
古義:快步走
今義:趨勢
6.或
或遇其叱咄
古義:有時
今義:或者
7.卒
卒獲有所聞
古義:最終
今義:士兵
8.遺
父母歲有裘葛之遺
古義:贈送
今義:遺失
9.假
以是人多以書假余
古義:借
今義:虛假
二、一詞多義
1.至:
(1)禮愈至(形容詞,周到)
(2)至舍(動詞,到達)
2.從:
(1)無從(從何處,這里指辦法)
(2)從鄉之先達(向)
三、詞類的活用
1.腰白玉之環 (名作動 腰間掛著)
2.日再食 (“日”名作狀 每天) (“食”名作動 給……吃)
3.無鮮肥滋味這享(原意為新鮮、肥厚,文中為鮮魚和肥肉)
四、通假字
(1)四支僵勁不能動(“支”通“肢”,肢體)
(2)同舍生皆被綺繡( “被”通“披”,穿)
五、常考虛詞
1.以
(1)計日以還(而,來,可不譯)
(2)以中有足樂者(因為)
(3)以是(因為)人多以(把,拿)書假余
(3)以衾擁覆(用)
(4)生以鄉人子謁余(憑借……的身份)
(5)俯身傾耳以請(來,連詞)
2.之
(1)錄畢,走送之 ( 代詞,書 )
(2)每假借藏書之家 (助詞,的)
(3)無鮮肥滋味之享 (助詞,的)
(4)益慕圣賢之道 (助詞,的)
(5)當余之從師也 (結構助詞,取消句子獨立性,不譯)
3.而
(1)足膚皸裂而不知 (轉折連詞,但是、卻 )
(2)久而乃和(承接連詞)
六、翻譯
1.家貧,無從致書以觀,每假于借于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
翻譯:家里窮,沒有辦法得到書,就經常向有書籍的人家借,親手用筆抄寫,計算著約定的日子按期歸還。
2.負篋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窮冬烈風,大雪深數尺,足膚皸裂而不知。
翻譯:背著書箱,拖著鞋子。行走在深山大谷里。刮著猛烈的風,踏著幾尺深的積雪,腳上的皮膚凍裂了還不知道。
3.同舍生皆被綺繡,戴朱纓寶飾之帽。腰白玉之環,左佩刀,右備容臭,燁然若神人。
翻譯:跟我住在一起的同學,都穿著華麗衣服,戴著紅纓裝飾成的綴著寶珠的帽子,腰上系著白玉環,左邊佩腰刀,右邊掛香袋,渾身光彩照耀,像神仙一樣。
4.以是人多以書假余。
翻譯:因此,人家多愿意把書借給我。
5.余立侍左右,援疑質理。
翻譯:我站著旁邊侍候著,提出疑問,詢問道理。
6.以衾擁覆,久而乃和。
翻譯:用被子給我蓋上,很久才暖和過來。
7.略無慕艷意,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
翻譯:毫無羨慕他們,因為心中有足以快樂的事,不感到衣食的享受比不上其他的人了。
8.蓋余之勤且艱若此。
翻譯:(原來是)我求學時的勤奮與艱苦大概就是這樣。
9.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
翻譯:所以我雖然愚笨,但終于能夠有所收獲。
10.又患無碩師名人與游,嘗趨百里外,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
翻譯:又擔心沒有大師名人交往,(因而)曾經跑到百里外,捧著經書向同鄉有道德學問的前輩請教。
七、閱讀課文,回答問題
1.作者是從哪三個方面寫出自己成年之后求學的艱難的?(各用四個字概括回答)這樣寫的目的是什么?
答:叩問之難、旅途之艱、生活之苦
目的:鼓勵馬生刻苦、勤奮地學習,成為德才兼備的人。
2.文章將同舍生的豪華衣飾和自己的蘊袍敝衣作對比,更為突出作者求學條件之艱苦,體現他不慕虛榮、不畏艱難、刻苦讀書、勤奮求知的精神。
3.歸納作者最終學業有成的三條理由:①刻苦學習 ②博覽群書 ③虛心求教。
4.你覺得“先達”對學生“未嘗稍降辭色”的態度可取嗎?為什么?
答案一:不可取。師生關系應是民主平等關系,老師應該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與學生平等交流,互相信任,共同學習,這樣才能有利于我們學習和成長。
答案二:可取。我認為“先達”的“未嘗稍降辭色”并非不尊重學生,而是一種更負責任的尊重,因為只有“嚴師”才能出“高徒”出高素質的學生。同時,尊師長是傳統美德。
5.宋濂無書讀,天寒抄錄;求師難,恭敬詢問;生活苦,以苦為樂。這種求學精神對你有什么啟示?
答:雖然我們現在的學習條件優越,遠遠超過了宋濂,但刻苦學習的精神卻比不上,因此應該向他學習,不在生活上攀比,專心致志,才能學有所成。
6.本文是寫給馬生的為什么用大量的文字寫自己求學的事?
答:作者現身說法(以自己的切身體會勉勵馬生勤奮學習),增強作品感染力和教育作用。
勤學詩句: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
勤學事例:①唐朝李白鐵杵磨成針 ②西漢匡衡鑿壁偷光 ③戰國時代孟柯改過勤學
勤學成語:①囊螢映雪 ②懸梁刺股 ③鑿壁偷光 ④韋編三絕
勤學的名人名言:
(1)我撲在書上,就像饑餓的人撲在面包上。——高爾基
(2)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岳飛
(3)聰明出于勤奮,天才在于積累。——華羅庚
(4)業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毀于隨。——韓愈
《小石潭記》
一、 一詞多義
1.可:
(1)潭中魚可百許頭(大約)
(2)不可久居(可以,能夠)
2.從:
(1)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由,自)
(2)隸而從者,崔氏二小生(跟隨)
3.清:
(1)下見小潭,水尤清冽(清澈)
(2)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冷清)
4.差:
(1)參差披拂(長短不一,形容詞)
(2)其岸勢犬牙差互(交錯,動詞)
5.以:
(1)以其境過清(因為)
(2)卷石底以出(表示“以”前面的成分是后
(3)面動詞的狀語,可以不譯)
6.樂:
(1)心樂之 (以……為樂)
(2)似與游樂者相樂(逗樂,嬉戲)
二、詞類活用
(一)名詞做狀語
1.斗折蛇行:斗,像北斗七星那樣。蛇,像蛇那樣(爬行)
2.犬牙差互:犬牙,像狗的牙齒那樣
3.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西,向西
4.皆若空游無所依:空,在空中
(二)使動用法
1.鳴:使…… 發出聲音 如鳴佩環
2.凄:使...... 感到凄涼 凄神寒骨。
3.寒:使...... 感到寒冷 凄神寒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