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一二三区_九九在线中文字幕无码_国产一二区av_38激情网_欧美一区=区三区_亚洲高清免费观看在线视频

首頁 > 教案下載 > 語文教案 > 語文相關教案 > 綜合性學習教案 > 我的童年教案設計及反思(精選2篇)

我的童年教案設計及反思

發布時間:2023-08-18

我的童年教案設計及反思(精選2篇)

我的童年教案設計及反思 篇1

  《我的童年》是一篇充滿回憶性的敘事性作品,內容充實,意蘊豐富,感情充沛,易理解。課前做好教案,更好有利于同學們的課堂理解。下面是第一范文網小編為你帶來《我的童年》教案及反思,供你參考。

《我的童年》教案

  【教學目標】

  1.整體感知課文,梳理課文內容,體會作者思想感情

  2.品味質樸語言,領悟季羨林先生苦難童年的意義

  【課時設計】

  一課時

  【教學流程】

  一、走近大師,引童年

  播放20xx年《感動中國》季羨林先生部分:(屏顯)

  智者樂,仁者壽,長者隨心所欲。曾經的紅衣少年,如今的白發先生,留得十年寒窗苦,牛棚雜憶密辛多。心有良知璞玉,筆下道德文章。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貧賤不移,寵辱不驚。

  同學們,你們知道他嗎?認識他嗎?被人們稱為“國學大師”、“學界泰斗”、“國寶”的季羨林先生又有著怎樣的人生,怎樣的童年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近這位大師,一起去感受他的童年歲月吧!(板書標題、作者)

  二、朗讀課文,知童年

  1.請大家自由的大聲的朗讀課文,讀完之后,談談自己的疑問和感想。

  2.收集整理學生的疑問和感觸。

  (問題預設:

  學生的問題呈現可能有:

  ①季羨林先生為什么說他的童年沒有紅,沒有綠,是一片灰暗呢?

  ②他為什么以能有“山大王”的同學為榮呢?

  ③離開故鄉,他過上了好日子,為什么還寧肯再啃紅高粱餅子就苦咸菜呢?

  3.在學生疑問和感想基礎上梳理文章的內容:

  投:作者都是從哪些方面回憶了童年的生活片段呢?作者是用哪一個詞來概括自己童年生活的感受的呢?

  明確:一共從五個方面回憶了自己的童年:家庭、父輩、“享受”(吃食)、識字、離鄉。這一切都是“灰黃”的。(板書:家庭、父輩、“享受”、識字、離鄉 灰黃)

  4.如果用“金色”來形容我們的童年的話,那你是怎樣來理解季羨林先生對童年的感覺——“灰黃”的呢?仔細品讀課文,試著換一個詞來詮釋“灰黃”,并結合課文說明你這樣表述的理由。(屏顯)

  灰黃的童年就是 的童年。

  教學預設:

  灰黃的童年就是貧窮的童年——我們家是最窮的村中最窮的家。當時全中國的經濟形勢……而我們家在全村中又是最窮的家。

  灰黃就是家庭苦難的童年——父輩們孤苦伶仃,相依為命。房無一間,地無一壟,兩個無父無母的孤兒,活下去是什么滋味,活著是多么困難。幾次餓得到棗林去撿落到地上的干棗充饑。最后被迫棄家出走,到濟南賣苦力。

  灰黃的童年就是家境異常艱苦的童年——一年吃白面的次數有限,平常只能吃紅高梁面餅子;沒有錢買鹽,把鹽堿地上的土掃起來,在鍋里煮水,腌咸菜,什么香油,根本見不到,一年到底,就吃這種咸菜。

  灰黃的童年就是單調的童年——家里沒有一本書、連帶字的什么紙條也沒有見過。連有“山大王”這樣的同學都成為了驕傲。

  灰黃的童年就是孤獨的童年、難過的童年——一個六七歲的孩子離開了自己的母親,他心里回事什么滋味,非有親身經歷者,實難體會。我曾有幾次……就苦咸菜。

  教師總結:其實,我不難發現作者談到了灰黃就是心靈的苦難,苦難是家庭的貧窮,苦難是生活的艱辛,苦難是求知的單調,苦難是心靈的孤獨。這個苦難分為兩個方面:生活的苦難和精神的孤獨。(板書:生活的苦難 精神的孤獨)

  三、細讀課文,品童年

  (一)季羨林先生曾經說過:“我甚至想說,沒有身邊的瑣事,就沒有真正的好散文,我們的靈魂往往以一些瑣事觸動起。”在這篇文章中,作者就是著眼于身邊的瑣事來寫。細細品讀課文,抓住文中最能觸動你的一詞一句,讀一讀,品一品,談一談。要求先大聲朗讀,再小聲品讀,并圈點批畫。先在組內交流,然后推舉代表發言。

  教學預設:

  1.品讀第一部分:

  我們家是最窮的村中最窮的家。當時全中國的經濟形勢……而我們家在全村中又是最窮的家。

  教師引導:窮到什么程度?引導學生結合相關背景,品讀“……最窮的縣。我們村在窮縣中是最窮的村,而我們家在全村中又是最窮的家。”中三個“最”字的含義,并指導朗讀。

  適時補充:(屏顯)

  家里日子是怎樣過的,我年齡太小,說不清楚。反正吃得極壞,這個我是懂得的。按照當時的標準,吃“白的”(指麥子面)最高,其次是吃小米面或棒子面餅子,最次是吃紅高粱餅子,顏色是紅的,像豬肝一樣。“白的”與我們家無緣。“黃的”(小米面或棒子面餅子顏色都是黃的)與我們緣分也不大。終日為伍者只有“紅的”。這“紅的”又苦又澀,真是難以下咽。但不吃又害餓,我真有點兒談“紅”色變了。

  ——《賦得永久的悔》

  我出生在魯西北一個極端貧困的村莊里。我們家是貧中之貧,真可以說是貧無立錐之地。十年浩劫中,我自己跳出來反對北大那一位倒行逆施但又炙手可熱的“老佛爺”,被她視為眼中釘,必欲除之而后快。她手下的小嘍啰們曾兩次躥到我的故鄉,處心積慮把我“打”成地主,他們那種狗仗人勢窮兇極惡的教師爺架子,并沒有能嚇倒我的鄉親。我小時候的一位伙伴指著他們的鼻子,大聲說:“如果讓整個官莊來訴苦的話,季羨林家是第一家!”

  ——《賦得永久的悔》

  教師總結:三個“最”字,讓我們理解了季先生童年家庭的境況。貧賤家庭百事哀。灰黃或許就是貧窮,就是作者對饑餓、對貧窮的深刻回憶。

  2.品讀第二部分

  可是我降生時祖父、祖母都已去世……幾次餓得到棗林去撿落到地上的干棗充饑。最后被迫棄家(其實已經沒了家)出走,兄弟倆逃到濟南去謀生。

  重點品析“房無一間,地無一壟”、“無父無母的孤兒”、“餓得到棗林去撿落到地上的干棗充饑”的細節,為什么“被迫棄家出走”,“逃”字的含義等等。

  適時引導并補充:(屏顯)

  母親的娘家姓趙,門當戶對,她家窮得同我們家差不多,否則也決不會結親。她家里飯都吃不上,哪里有錢、有閑上學。所以我母親一個字也不識,活了一輩子,連個名字都沒有。她家是在另一個莊上,離我們莊五里路,這個五里路就是我母親畢生所走的最長的距離。

  ——《賦得永久的悔》

  總結:灰黃或許就是苦難的家庭,苦難的家世。那些父輩痛苦的記憶,留給季羨林先生深深的傷痛。

  3.品讀第三部分:

  一年吃白面的次數有限,平常只能吃紅高粱面餅;沒有錢買鹽……一年到底,就吃這種咸菜。

  重點品析:“一年到底”這個詞的含義。“一年到底”是什么意思?“一年到底”說明了什么?你能體會到那種生活嗎?明確:可見生活的艱辛,艱苦。

  我三四歲的時候……這是我每天最高的享受,最大的愉快。

  重點品析:為什么是最高的享受?最大的愉快?說明了什么?

  作者在寫這一部分的時候是一種什么心情?哪些詞語體現了這種心情?是不是給“灰黃”不一致了呢?

  討論明確:連吃一個白面饅頭,都成了我一天的最高的享受。“最高享受的深層含義”——應該是帶淚的微笑——更折射了家中那種生活的苦痛!

  有一年夏天,大概我拾的麥子比較多……我就站在水中把剩下的白面餅子盡情享受了。

  重點品析:吃完了飯,為什又偷一塊吃?體會“盡情”的深刻內涵。

  總結:作者就是這樣,如話家常般的敘述、沒有矯揉、沒有造作,只有質樸和真純,讓我們感受到作者童年所經受的苦難。

  增加下面的內容:

  屏顯:

  季羨林先生的語言特點:

  ①季羨林先生的散文風格平實、誠摯,是不曲不隱的本色寫作。讀其文,可見其人。

  ②季老的文字平白淺近,沒有華麗詞藻,沒有駢四驪六,甚至不表露深愛和沉痛。

  ③昔年黃遵憲倡導“我以我手寫吾口”,季先生則是“我以我手寫吾心”。文字平淡如水,而其中對生活的感悟卻醇厚如酒,質勝于文,不舍本逐末以辭害義。

  讓我們再一次朗讀這一部分,體會作者那種平和、沖淡而又質樸的情感。

  4.品讀第四部分

  家里沒有一本書、連帶字的什么紙條也沒有見過。”、“連有“山大王”這樣的同學都成為了驕傲。

  重點品析:為什么頗有驕傲之意?

  總結:灰黃的童年或許就是單調、就是寂寞。

  5.品讀第五部分

  到了濟南以后,過了一段難過的日子……但我寧愿再啃紅高粱餅子就苦咸菜。

  重點品析:為什么會“從夢里哭著醒來”?為什么寧愿啃紅高粱餅子就苦咸菜?這說明了什么?

  總結:灰黃的童年或許就是孤獨的童年、難過的童年。那種心靈的寂寞和無助。一個六七歲的孩子離開了自己的母親,多少次夢中醒來。讓我們設身處地的想一想,那種精神的孤獨和心靈的無助怎么能讓人相信和理解?

  讓我們再一次齊讀文章的最后一段,體會作者——一個六七歲孩子離開母親后的那份深深的孤獨和內心難言的苦痛!

  四、資料鏈接,悟童年

  季羨林先生是怎樣面對這段生活的,又有著怎樣的感受呢?請大家快速瀏覽課文,找到能表達這種感受的句子讀一讀,說一說。(板書:以苦為樂、受用不盡、習以為常)

  齊讀:“每天最高享受”一節。

  總結:這就是季羨林先生,雖然他用了灰黃來描述自己的童年,其實在他的內心深處存在著深深的感激。或許,也正是這種苦難的童年才成就了他堅忍不拔的個性和非凡的人生。(屏顯)

  我只在故鄉呆了六年,以后就背井離鄉,飄泊天涯。在濟南住了十多年,在北京度過四年,又回到濟南呆了一年,然后在歐洲住了近十一年,重又回到北京……

  ——季羨林《月是故鄉明》

  他在《我的童年》(完整版)的結尾這樣寫道:(屏顯)

  今天我把自己的童年盡可能真實地描繪出來,不管還多么不全面,不管怎樣掛一漏萬,也不管我的筆墨多么拙笨,就是上面寫出來的那一些,我們今天的兒童讀了,不是也可以從中得到一點啟發、從中悟出一些有用的東西來嗎?

  讀了季羨林先生的《我的童年》你又有了哪些感悟呢?

  季羨林先生長年任教北京大學,在語言學、文化學、歷史學、佛教學、印度學和比較文學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詣,研究翻譯了梵文著作和德、英等國的多部經典,其著作已匯編成24卷的《季羨林文集》,現在即使身居病房,每天還堅持讀書寫作。

  季羨林先生為人所敬仰,不僅因為他的學識,還因為他的品格。他說,即使在最困難的時候,也沒有丟掉自己的良知。他在“文革”期間偷偷地翻譯印度史詩《羅摩衍那》,又完成了《牛棚雜憶》一書,凝結了很多人性的思考。他的書,不僅是個人一生的寫照,也是近百年來中國知識分子歷程的反映。

  教師小結:其實,或許正是這些童年的“苦難”、“經歷”才讓季羨林養成了堅韌的品格,能夠遠離家鄉,遠離父母,忍受孤獨努力求學,從而成為學貫中西的大師。有人這樣評價他:“生于憂患,以自強不息成就人生傳奇。逝于安樂,用赤誠贏得生前身后名。”是啊,也許正是苦難的童年,才成就了一代大師。(板書:一代大師)

  五、關照自我,說童年

  同學們,到現在為止,你的問題是不是都解決了?你還有什么問題嗎?

  教師小結:后人在評價季羨林先生的時候這樣寫道:他“生于憂患,以自強不息成就人生傳奇。逝于安樂,用赤誠贏得生前身后名。”是啊,也許正是苦難的童年,才成就了一代大師。個中滋味,我們應該懂得。

  季羨林先生用“一片灰黃”來形容他的童年,那么你的童年是什么樣的呢?你愿意用一個什么詞語來形容呢?為什么呢?

  生談自己的童年。

  布置作業:季羨林先生一生筆耕不輟,你們如果有興趣的話,就把我們自己的童年也寫出來吧,題目也可以叫做《我的童年》。

  下課!

《我的童年》反思1

  實際教學中,由于時間的關系,“檢查達標”這個環節沒有進行,其余的環節,基本上都順利的實現了。課后,老師們的評價還好,我個人認為有下列優點和不足:

  (一)可取之處:

  1、注重培養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及培養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

  2、注重了文本的解讀,讓學生立足文本去分析與理解,避免架空分析。

  3、給予了學生充足的自主學習與交流討論的時間,整篇課文,從文意概括到重點品析及難點的解讀,基本上都是學生自己完成的,教師基本上以點撥指導為主,較好的貫徹了高效課堂的理念。

  4、導學案的設計梯度分明,符合學生的學情,學生能輕松愉快的完成整篇課文的學習。

  (二)不足之處:

  1、時間把握不足,對課堂教學進程的整體掌控上還需加強。

  2、未重視小組評價,不利于小組建設,也不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這是今后要牢記的地方。

  3、在點評學生對問題的理解時,沒有給予學生明確的答案,使部分學生無法正確完成導學案,影響了學生對課文主題及重點語段的理解。因此,在了解學生課堂收獲方面,今后要加強。

  4、課堂上對C類學生的關注還要加強。

《我的童年》反思2

  作為一名年輕的教師,在執教公開課時,我是有很大的壓力,雖然我總想把自己精彩的一面展現給學生和聽課老師,讓同事們聽了課之后有所幫助,學生們能夠學的更輕松、更有收獲,但是一節課,總還會存在一定的缺陷,下面我就對本節課的教學進行反思,以便在以后的教學工作中取得更大的進步。

  這是課改以后新入選的一篇閱讀課文,沒有充足的、現成的資料供我參考和使用,于是我自己帶著課后問題先認真研讀課文,在熟讀課文之后,設置三維目標:知識目標:掌握生字詞和文學常識。

  能力目標:

  1、把握課文主要內容,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特點。

  2、品味本文平淡簡潔而富有表現力的語言。情感目標: 理解作者的人生感悟,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教學重難點:

  重點:

  1、把握課文主要內容,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特點。

  2、品味本文平淡簡潔而富有表現力的語言。

  難點:品味本文平淡簡潔而富有表現力的語言。三維目標緊扣課標,結合學生的學習能力,教學重難點突出,易于不同的學生實現相應的教學目標。

  本節課共設置7個教學環節,檢查這個環節非常有特色,對于字音、字形、詞語的理解,讓學生自己去學習,上課時以檢測的形式出現,做選擇提和讓學生運用詞語進行寫話,學生的寫話非常精彩,內容豐富,運用恰當,有明確的中心,可以看出學生對詞語的理解非常到位,這一教學形式,很好的激發了學生的積極性,同時也活躍了課堂氣氛。在第三個環節,讓學生迅速的默讀課文,理清文意,訓練學生的概括能力,在第四個環節,突破教學難點,抓住教學重點,培養學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對于不同小組進行實時的指導,可以很好的實現師生的互動。在第五個環節,品味語言,感受童年。讓學生找出自己喜歡的有,從用詞、修辭、情感等方面進行品析,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賞析能力,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也是教學多元化的體現,對于同一句話,學生可以從不同的角度進行賞析,分析的過程,也是發現美的過程,也是鍛煉表達能力的過程,在這一環節,學生的表現也比較精彩,形成一個課堂教學的小高潮。第六個環節教師進行概括,讓學生形成整體的映像,強調作者的童年生活主要特點是苦澀、辛酸,但也不乏溫情和樂趣,同時也表達了對童年生活的懷念,啟發學生珍惜當下的幸福生活。布置作業,讓學生寫自己的童年生活,既可以進行寫作訓練,也可以回顧自己的童年生活。

  總體來看這一節課比較成功,教學目標合理,教學流程清晰,課堂氣氛較為活躍,美中不足的就是對學生的評價不夠及時,對一下中下等學生的關注不夠。在以后的教學中,繼續發揚優點,爭取更大的進步。

季羨林《我的童年》原文閱讀

  我的童年

  季羨林

  回憶起自己的童年來,眼前沒有紅,沒有綠,是一片灰黃。

  七十多年前的中國,剛剛推翻了清代的統治,神州大地,一片混亂,一片黑暗。我最早的關于政治的回憶,就是“朝廷”二字,當時的鄉下人管當皇帝叫坐朝廷,于是“朝廷”二字就成了皇帝的別名。我總以為朝廷這種東西似乎不是人,而是有極大權力的玩意兒。鄉下人一提到它,好像都肅然起敬。我當然更是如此。總之,當時皇威猶在,舊習未除,是大清帝國的繼續,毫無萬象更新之象。

  我就是在這新舊交替的時刻,于8月6日,生于山東省清平縣(現改臨清市)的一個小村莊——官莊。當時全中國的經濟形勢是南方富而山東(也包括北方其它省份)窮。專就山東論,是東部富而西部窮。我們縣在山東西部又是最窮的縣,我們村在窮縣中是最窮的村,而我們家在全村中又是最窮的家。

  我們家據說并不是一向如此。在我誕生前似乎也曾有過比較好的日子。可是我降生時祖父、祖母都已去世。我父親的親兄弟共有三人,最小的一個(大排行是第十一,我們把他叫十一叔)送給了別人,改了姓。我父親同另外的一個弟弟(九叔)孤苦伶仃,相依為命,房無一間,地無一壟,兩個無父無母的孤兒,活下去是什么滋味,活著是多么困難。概可想見:他們的堂伯父是一個舉人,是方圓幾十里最有學問的人物,做官做到一個什么縣的教渝,業算是最大的官:他曾養育過我父親和叔父,據說待他們很不錯。可是家庭大,人多是非多;他們倆有幾次餓得到棗林里去揀落到地上的干棗充饑,最后還被迫棄家(其實已經沒了家)出走,兄弟倆逃到濟南去謀生:文化大革命中我自己“跳出來”反對那一位臭名昭著的“第一張馬列主義大字報”的作者,惹得她大發雌威,兩次派人到我老家官莊去調查,一心一意要把我“打成”地主:老家的人告訴那幾個“革命”小將,說如果開訴苦大會,季羨林是官莊的第一名訴苦者,他連貧農都不夠。

  我父親和叔父到了濟南以后,人地生疏,拉過洋車,扛過大件,當過警察,賣過苦力。叔父最終站住了腳。于是兄弟倆一商量,讓我父親回老家,叔父一個人留在濟南掙錢,寄錢回家,供我的父親過日子。

  我出生以后,家境仍然是異常艱苦:一年吃白面的次數有限,平常只能吃紅高梁面餅子;沒有錢買鹽,把鹽堿地上的土掃起來,在鍋煎煮水,崦咸菜,什么香油,根本見不到,一年到底,就吃這種咸菜:舉人的太太,我管她叫奶奶,她很喜歡我。我三歲的時候,每天一睜眼,抬腿就往村里跑(我們家在村外),跑到奶奶跟前,只見她把手一卷,卷到肥大的袖子里面,手再伸出來的時候,就會有半個白面饅頭拿在手中,遞給我。我吃起來,仿佛是龍膽風髓一般,我不知道天下還有比白面饅頭更好吃的東西。這白面饅頭是她的兩個兒子(每家有幾十畝地)特別孝敬她的。她喜歡我這個孫子,每天總省下半個,留給我吃:在長達幾年的時間內,這是我每天最高的享受,最大的愉快。

  大概到了四五歲的時候,對門住的寧大嬸和寧大姑,每到夏秋收割莊稼的時候,總帶我走出去老遠到別人割過的地里去拾麥子或者豆子、谷子:一天辛勤之余,可以揀到一小籃麥穗或者谷穗、晚上回家,把籃子遞給母親,看樣子她是非常歡喜的。有一年夏天,大概我拾的麥子比較多,她把麥粒磨成面粉,貼了一鍋白面餅子:我大概是吃出味道來了,吃完了飯以后,我又偷了一塊吃,讓母親看到了,趕著我要打:我當時是赤條條渾身一絲不掛,我逃到房后,往水坑里一跳。母親沒有法子下來捉我,我就站在水中把剩下的白面餅子盡情地享受了。

  現在寫這些事情還有什么意義呢?這些芝麻綠豆般的小事是不折不扣的身邊瑣事,使我終生受用不盡。它有時候能激勵我前進,有時候能鼓舞我振作。我一直到今天對日常生活要求不高,對吃喝從不計較,難道同我小時候的這一些經歷沒有關系嗎?我看到一些獨生子女的父母那樣溺愛子女?也頗不以為然。兒童是祖國的花朵,花朵當然要愛護;但愛護要得法,否則無異是坑害子女。

  不記得是從什么時候起我開始學著認字,大概也總在四歲到六歲之間。我的老師是馬景功先生:現在我無論如何也記不起有什么類似私塾之類的場所,也記不起有什么《百家姓》、《千字文》之類的書籍。我那一個家徒四壁的家就沒有一本書,連帶字的什么紙條子也沒有見過。反正我總是認了幾個字,否則哪里來的老師呢?馬景功先生的存在是不能懷疑的。

  雖然沒有私塾,但是小伙伴是有的:我記得最清楚的有兩個:一個叫楊狗。我前幾年回家,才知道他的大名,他現在還活著,一字不識;另一個叫啞巴小(意思是啞巴的兒子),我到現在也沒有弄清楚他姓甚名誰。我們三個天天在一起玩,洑水,打棗,捉知了,摸蝦,不見不散,一天也不間斷。后來聽說啞巴小當了山大王,練就了一身躥房越脊的驚人本領,能用手指抓住大廟的椽子,渾身懸空,圍繞大殿走一周。有一次被捉住,是十冬臘月,赤身露體,澆上涼水,被捆起來,倒掛一夜,仍然能活著。據說他從來不到宮莊來作案,“兔子不吃窩邊草”,這是綠林英雄的義氣。后來終于被捉殺掉。我每次想到這樣一個光著屁股游玩的小伙伴竟成為這樣一個“英雄”,就頗有驕傲之意。

  我在故鄉只呆了六年,我能回憶起來的事情還多得很,但是我不想再寫下去了。已經到了同我那一個一片灰黃的故鄉告別的時候了。

  我六歲那一年,是在春節前夕,公歷可能已經是,我離開父母,離開故鄉,是叔父把我接到濟南去的。叔父此時大概日子已經可以了。他兄弟倆只有我一個男孩子,想把我培養成人,將來能光大門楣,只有到濟南去一條路。這可以說是我一生中最關鍵的一個轉折點,否則我今天仍然會在故鄉種地(如果我能活著的話)。這當然算是一件好事:但是好事也會有成為壞事的時候。“文化大革命”中間,我曾有幾次想到:如果我叔父不把我從故鄉接到濟南的話,我總能過一個渾渾噩噩但卻舒舒服服的日子,哪能被“革命家”打倒在地,身上踏上一千只腳還要永世不得翻身呢?嗚呼,世事多變,人生易老,真叫做沒有法子!

  到了濟南以后,過了一段難過的日子;一個六七歲的孩子離開母親,他心里會是什么滋味,非有親身經歷者,實難體會:我曾有幾次從夢里哭著醒來,盡管此時不但能吃上白面饅頭,而且還能吃上肉;但是我寧愿再啃紅高梁餅子吃苦咸菜。這種愿望當然只是一個幻想。我毫無辦法,久而久之,也就習以為常了。

  叔父望子成龍,對我的教育十分關心。先安排我在一個私墊里學習:老師是一個白胡子老頭,面色嚴峻,令人見而生畏。每天入學,先向孔子牌位行禮,然后才是“趙錢孫李”。大約就在同時,叔父又把我送到一師附小去念書,這個地方在舊城墻里面,街名叫升官街,看上去很堂皇,實際上“官”者“棺”也,整條街都是做棺材的。此時“五四”運動大概已經起來了。校長是一師校長兼任,他是山東得風氣之先的人物,在一個小學生眼里,他是一個大人物,輕易見不到面。想不到在十幾年以后,我大學畢業到濟南高中去教書的時候,我們倆競成了同事,他是歷史教員。我執弟子禮甚恭,他則再三遜謝。我當時覺得,人生真是變幻莫測啊!

  因為校長是維新人物,我們的國文教材就改用了白話。教科書里面有一段課文,叫做《阿拉伯的駱駝》。故事是大家熟知的,但當時對我卻是陌生而又新鮮,我讀起來感到非常有趣味,簡直是愛不釋手。然而這篇文章卻惹了禍:有一天,叔父翻看我的課本,我只看到他驀地勃然變色,“駱駝怎么能說人活呢?”他憤憤然了:“這個學校不能念下去了,要轉學!”

  于是我轉了學:轉學手續比現在要簡單得多,只經過一次口試就行了。而且口試也非常簡單,只出了幾個字叫我們認,我記得字中間有一個“騾”字。我認出來了,于是定為高一。另一個比我大兩歲的親戚沒有認出來,于是定為初三。為了一個字,我沾了一年的便宜,這也算是軼事吧!

  這個學校靠近南圩子墻,校園很空闊,樹木很多。花草茂密,景色算是秀麗的。在用木架子支撐起來的一座柴門上面,懸著一塊木匾,上面刻著四個大字:“循規蹈矩”。我當時并不懂這四個字的涵義,只覺得筆畫多得好玩而已。我就天天從這個木匾下出出進進,上學,游戲。當時立匾者的用心到了后來我才了解的意思,覺得他是非我族類。

  我雖然對正課不感興趣,但是也有我非常感興趣的東西,那就是看小說。我叔父是古板人,把小說叫做“閑書”,閑書是不許我看的。在家里的時候,我書桌下面有一個盛白面的大缸,上面蓋著一個用高梁桿編成的“蓋墊”(濟南話):我坐在桌旁,桌上擺著《四書》,我看的卻是《彭公案》、《濟公傳》,《西游記》、《三國演義》等等舊小說。《紅僂夢》大概太深,我看不懂其中的奧妙,黛王整天哭哭啼啼,為我所不喜,因此看不下去。其余的書都是看得津津有味。冷不防叔父走了進來,我就連忙掀起蓋墊.把閑書往里一丟,嘴巴里念起“子曰”、“詩云”來。

  到了學校里,用不著防備什么,一放學,就是我的天下。我往往躲到假山背后,或者一個蓋房子的工地上,拿出閑書,狼吞虎咽似的大看起來。常常是忘記了時間,忘記了吃飯,有時候到了天黑,才摸回家去。我對小說中的綠林好漢非常熟悉,他們的姓名背得滾瓜爛熟,連他們用的兵器也如數家珍,比教科書熟悉多了。自己當然也希望成為那樣的英雄。有一回,一個小朋友朋友告訴我,把右手五個指頭往大米缸里猛戳,一而再,再而三,一直到幾百次,上千次。練上一段時間以后,再換上砂粒,用手猛戳,最終可以練成鐵砂掌,五指一戳,能夠戳斷樹木。我頗想有一個鐵砂掌,信以為真,猛練起來,結果把指頭戳破了,鮮血直流,知道自己與鐵砂掌無緣,遂停止不練。

  學習英文,也是從這個小學開始的:當時對我來說,外語是一種非常神奇的東西,我認為,方塊字是天經地義,不用方塊字,只彎彎曲曲像蚯蚓爬過的痕跡一樣,居然能發出音來,還能有意思,簡直是不可思議。越是神秘的東西,便越有吸引力。英文對于我就有極大的吸引力:我萬沒有想到望之如海市蜃樓般。

  綜觀我的童年,從一片灰黃開始,到了正誼算是到達了一片濃綠的境界——我進步了。但這只是從表面上來看,從生活的內容上來看,依然是一片灰黃。即使到了濟南,我的生活也難找出什么有聲有色的東西。我從來沒有什么玩具,自己把細鐵條弄成一個圈,再弄個鉤一推,就能跑起來,自己就非常高興了。貧困、單調、死板,固執,是我當時生活的寫照。接受外面信息,僅憑五官。什么電視機、收錄機,連影都沒有。我小時連電影也沒有看過,其余概可想見了。

  今天的兒童有福了。他們有多少花樣翻新的玩具呀!他們有多少兒童樂園、兒童活動中心呀!他們餓了吃面包,渴了喝這可樂、那可樂,還有牛奶、冰激凌。電影看厭了,看電視。廣播聽厭了,聽收錄機。信息從天空、海外,越過高山大川,紛紛蜂擁而來:他們才真是“兒童不出門,便知天下事”。可是他們偏偏不知道舊社會,就拿我來說,如果不認真回憶,我對舊社會的情景也逐漸淡漠,有時竟淡如云煙了。

  今天我把自己的童年盡可能真實地描繪出來,不管還多么不全面,不管怎樣掛一漏萬,也不管我的筆墨多么拙笨,就是上面寫出來的那一些,我們今天的兒童讀了,不是也可以從中得到一點啟發、從中悟出一些有用的東西來嗎?

  1986年6月6日

我的童年教案設計及反思 篇2

  有人說童年是一首歌,歡快的音符卻難以唱盡它豐富的旋律;有人說童年是一幅畫,絢麗的色彩卻難以描盡它多姿的回憶,季羨林先生的童年是怎樣的呢?下面是第一范文網小編為你帶來《我的童年》教案及反思,希望大家喜歡。

《我的童年》教案

  教學目標:

  1、掌握生字詞、識記文學常識。

  2、初讀課文,感知文意;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特點。

  3、品味本文平淡簡潔而富有表現力的語言。

  重難點:

  品味本文平淡簡潔而富有表現力的語言。

  教學過程:

  一、激情導入:

  有人說童年是一首歌,歡快的音符卻難以唱盡它豐富的旋律;有人說童年是一幅畫,絢麗的色彩卻難以描盡它多姿的回憶。冰心曾在《春水》中深情地吟誦——“童年呵,是夢中的真,真中的夢,是回憶時含淚的微笑!”季羨林先生的童年是怎樣的?

  (出示課題)

  二、出示學習目標:(投影顯示)

  1、掌握生字詞、識記文學常識。

  2、初讀課文,感知文意;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特點。

  3、品味本文平淡簡潔而富有表現力的語言。

  三、學習目標一:掌握生字詞、識記文學常識。

  自學指導一:

  一、請同學們查閱資料或課下注釋,了解作家作品,以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給每一自然段標上序號,并用筆勾畫出你認為需要積累的詞語,自行解決。

  二、完成自學檢測一。

  自學檢測一:

  1、作家作品

  季羨林(1911—20xx)山東臨清人,字希逋(bū)又字齊奘。學者、翻譯家、作家。北京大學的終身教授。散文集有《天竺心影》《朗潤集》《留德十年》《牛棚雜憶》等,其著作匯編成《季羨林文集》共24卷。

  自傳是自述生平的文章。作者為了讓別人了解自己所走過的生活道路,把自己的成長經

  歷系統而有重點的介紹出來,這就是自傳。自傳可以是生平事跡的實錄,也可以具有一定的文學性。

  2、給加點字注音。

  誕(dàn)生 孤苦伶仃(líng dīng) 教諭(yù)

  腌(yān)咸菜 龍肝鳳髓(suǐ) 谷穗(suì)

  私塾(shú) 躥(cuān)房越脊(jí)

  椽(chuán)子 溺(nì)愛 光大門楣(méi)

  瑣(suǒ)事 發酵(jiào) 渾渾噩噩(è)

  收割(gē) 萬象更(gēng)新

  3、詞語解釋

  肅然起敬:形容產生嚴肅敬仰的感情。肅然:恭敬的樣子;起敬:產生敬佩的心情。 萬象更新:世間所有的事物無象的,有象的,都發生了變更,煥然一新,生機勃勃。 萬象:所有事物;更新:新的替代舊的。更:改變,改換(重新獲得生命,喻復興)。 相依為命:互相依靠著過日子。泛指互相依靠,誰也離不開誰。

  龍肝鳳髓:比喻極難得的珍貴食品。

  不以為然:不認為是對的。表示不同意或否定。

  家徒四壁:家里就只有四面墻壁。形容家境貧寒,一無所有。

  渾渾噩噩:形容質樸天真,亦形容糊里糊涂,愚昧無知。 渾渾:質樸淳厚。噩噩:嚴肅的樣子。

  光大門楣:光耀門庭,光宗耀祖。門楣,門庭,門第。

  習以為常:常做某種事情或常見某種現象,成了習慣,就覺得很平常了。

  孤苦伶仃:形容孤獨困苦,無依無靠。

  教諭:學官名,始設于宋代。

  四、學習目標二:初讀課文,感知文意,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特點。

  自學指導二:

  一、讀課文,小組合作,探討問題:

  1、理清本文的寫作思路,把握課文主要內容。

  2、圍繞“我的童年”,作者寫了哪些人,哪些事?

  3、作者開篇即說“ 回憶起自己的童年來,眼前沒有紅,沒有綠,是一片灰黃”結合課文,說說作者為什么如此形容自己的童年?

  4、作者的童年生活有什么特點?在這篇文章中,作者是從哪些方面表現這一特點的?

  二、完成自學檢測二。

  自學檢測二:

  1、理清本文的寫作思路,把握課文主要內容。

  第一部分(1)總寫作者對童年的感受

  第二部分(2—13)寫我童年的生活

  第一層(2—10)交代我的生活背景,回憶童年在家鄉的生活。

  第二層(11—13)離開故鄉,抒發思鄉之情

  2、圍繞“我的童年”,作者寫了哪些人,哪些事?

  介紹了自己生活的社會環境;父親與叔父艱難的生活;我每天最高的享受;偷吃死面餅子的趣事;介紹我的啟蒙老師;回憶童年時的小伙伴;交代我離開故鄉的原因。

  3、作者開篇即說“ 回憶起自己的童年來,眼前沒有紅,沒有綠,是一片灰黃”結合課文,說說作者為什么如此形容自己的童年?

  作者的童年是物質和精神都飽受苦難的年代。在父母身邊時,物質生活極度匱乏,吃的是紅高粱面餅,連基本的生活物資——鹽,都無錢可買;“半個白面饅頭”就是作者眼中最好吃的東西,家里“連帶字的什么紙條子也沒見過”;在濟南叔父家,“我”的精神生活并不如意,一個六七歲的孩子離開母親,幾次夢里哭醒。所以作者回憶起童年生活,眼前沒有喜氣洋洋的紅色,也沒有生氣勃勃的綠色,只是一片無奈悲涼的灰黃。

  4、作者的童年生活有什么特點?在這篇文章中,作者是從哪些方面表現這一特點的? 明確:作者的童年可以說是苦難的童年。作者出生的家庭極度貧窮,一年到頭,只能“啃紅高粱餅子就哭咸菜”,偶爾吃一回白面饅頭如同吃“龍肝鳳髓”一般;為吃一塊白面餅子,竟被趕到水坑中。作者在6歲時便不得不離開家鄉,離開父母,這對一個孩子來說,無疑也是極為殘酷的事情。這些都是作者童年苦難生活的表現。

  五、學習目標三:品味本文平淡簡潔而富有表現力的語言。

  自學指導三:

  一、請同學們快速的默讀課文。

  二、小組合作,探討以下問題。

  1、品味下列句子,注意畫橫線的詞語,思考其中蘊含著作者怎樣的人生感悟。(課后研討與練習二)

  2、學者鐘敬文這樣評價季羨林的散文“浮花浪蕊豈真芳,語樸情醇是真行;我愛先生文品好,如同野老話家常”。試結合文章內容,品析季羨林散文“語樸情醇”“野老話家常”的特點。(課后研討與練習三)

  三、完成自學檢測三。

  自學檢測三:

  1、品味下列句子,注意畫橫線的詞語,思考其中蘊含著作者怎樣的人生感悟。

  (1)、這些是不折不扣的身邊瑣事,使我終生受用不盡。

  作者認為童年的“芝麻綠豆般的小事”能給人無限啟迪,使人明白人生的道理,明白如何做人。當然“受用不盡”。

  (2)、我每次想到這樣一個光著屁股游玩的小伙伴“英雄”,就頗有驕傲之意。

  “竟”字有出乎意料之意,表達出作者對自己的伙伴成為“英雄”感到意外,也有作者感嘆世事難料的意味。這里的“驕傲”有特定的含義,局限于當時的時代,在作者看來,“啞巴小”的所作所為給自己灰黃色的童年增添了一點兒傳奇色彩。

  (3)、盡管此時不但能吃上白面饅頭,而且還能吃上肉,但是我再啃紅高粱餅子就苦咸菜。

  “寧愿”一詞,表明了作者對故鄉以及親人強烈的思念之情。

  2、學者鐘敬文這樣評價季羨林的散文“浮花浪蕊豈真芳,語樸情醇是真行;我愛先生文品好,如同野老話家常”。試結合文章內容,品析季羨林散文“語樸情醇”“野老話家常”的特點。

  例如:“我父親同另外的一個弟弟(九叔)孤苦伶仃,相依為命,房無一間,地無一壟,兩個無父無母的孤兒,活下去是什么滋味,活著是多么困難,概可想見。 ”雖無過多的描述也只是平平淡淡的記述事實,都讓人讀來心酸。

  本文語言樸實無華,作者就像拉家常一樣把自己的童年生活娓娓道來,時代雖然遙遠,卻讓人歷歷在目,給人以無限啟迪。

  例如,“專就山東論,是東部富而西部窮。我們縣在山東西部又是最窮的縣,我們村在窮縣中是最窮的村,而我們家在全村中又是最窮的家。”這幾句樸實的語言道出了自己家庭的特年時期生活的貧苦。

  C、“我”六歲那一年離開故鄉,和叔父去了濟南,雖然備嘗思鄉思親之苦,但這也是“我:一生中最關鍵的一個轉折點。

  D、文中最后寫“我”寧愿再啃紅高粱餅子就苦咸菜,表達了離家孩子對父母的深切思念。 答案:A.文中寫“在我誕生前似乎也曾有過比較好的日子”,而非在“我”出生之后。

《我的童年》反思

  實際教學中,由于時間的關系,“檢查達標”這個環節沒有進行,其余的環節,基本上都順利的實現了。課后,老師們的評價還好,我個人認為有下列優點和不足:

  (一)可取之處:

  1、注重培養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及培養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

  2、注重了文本的解讀,讓學生立足文本去分析與理解,避免架空分析。

  3、給予了學生充足的自主學習與交流討論的時間,整篇課文,從文意概括到重點品析及難點的解讀,基本上都是學生自己完成的,教師基本上以點撥指導為主,較好的貫徹了高效課堂的理念。

  4、導學案的設計梯度分明,符合學生的學情,學生能輕松愉快的完成整篇課文的學習。

  (二)不足之處:

  1、時間把握不足,對課堂教學進程的整體掌控上還需加強。

  2、未重視小組評價,不利于小組建設,也不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這是今后要牢記的地方。

  3、在點評學生對問題的理解時,沒有給予學生明確的答案,使部分學生無法正確完成導學案,影響了學生對課文主題及重點語段的理解。因此,在了解學生課堂收獲方面,今后要加強。

  4、課堂上對C類學生的關注還要加強。

我的童年教案設計及反思(精選2篇) 相關內容:
  • 《ang eng ing ong》教案及反思(精選13篇)

    設計理念:本課包括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情境圖,圖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能引出本課所教的四個鼻韻母,并能指導學生讀準音。在圖的下方還有整體認讀音節ying及其四聲。第二部分是鼻韻母的書寫,用以指導描紅。...

  • 《松鼠》教學設計及反思(精選15篇)

    教材分析:這是一篇描寫動物的課文,語言生動,內容淺顯易懂,介紹了松鼠的外形和它的生活習性,表達了對動物的喜愛之情。教學目標:1、了解動物的外形、特點和習性,培養對事物特征的仔細觀察。...

  • 《貝殼》教學設計及反思(精選2篇)

    《貝殼》是人教版初中語文新增的一篇自讀課文,在這篇課文的教學過程中,我按照新課程標準去引導學生自讀課文,感悟人生,現將上課情況簡介如下并略做評述。...

  • 《小蝦》教學設計及反思(通用12篇)

    一、教學目標 1、認識生字8個,會寫生字10個。 本課生字有一定難度,如“缸”的部首是“缶”,應指導學生正確書寫;“甚”的部首是“其”。...

  • 《秋游》教案及反思(精選13篇)

    導入新課一、釋題提問:什么叫做秋游,就是秋天出去游玩。齊讀課題。那春天出去游玩,叫做什么呢?春游!今天王老師要帶領大家進行一次紙上的秋游。二、新授1.第一自然段。...

  • 《山寨》第二課時教學設計及反思(通用7篇)

    教材分析:本課教材描寫的是山寨的自然風光,旨在讓學生通過閱讀體會山的美麗與神奇,引導學生熱愛自然,親近自然,體驗與大自然和諧相處的感受。...

  • 《西門豹》教學案例及反思(精選16篇)

    《西門豹》是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語文三年級下冊的一篇課文,主要講了戰國時候,魏王派西門豹管理鄴這個地方,西門豹深入群眾,調查研究,破除迷信,興修水利,使這里年年得到好收成。...

  • 《影子》教學實錄及反思(精選16篇)

    一、有關背景該班的學生思維較活躍,表現欲望較強,且活潑、好動、愛玩,控制能力差。在教師的培養和指導下,已經初步形成了“小組合作學習” 的習慣,養成了“質疑問難” 的問題意識。...

  • 《燕子》教學案例及反思(通用17篇)

    教學目標:一、知識能力:1、學習生字新詞,理解詞語的意思。2、朗讀課文。找出課文是從哪幾個方面描寫燕子的,表現了燕子怎樣的特點。3、學習按一定順序、抓住特點的觀察方法。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摘抄積累句子。...

  • 《頤和園》教學案例及反思(精選12篇)

    【情景說明】1、教材分析:頤和園是一座依山抱水、氣象萬千的皇家園林,是中國傳統造園藝術的典范。長于鑒賞的乾隆皇帝有詩云:“何處燕山最暢情,無雙風月屬昆明。...

  • 中班手美術教案及反思(精選5篇)

    一、活動目標:1,認識手的外形特征和功能,知道人人都有一雙手,教育幼兒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還要幫助成人做 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2、培養幼兒的觀察興趣和仔細觀察的習慣。...

  • 《世界多美呀》教學案例及反思(精選3篇)

    案例分析:《世界多美呀》是蘇教版小學一年級下冊中的一篇課文。課文以童話故事的形式出現,借一只剛出生的小雞的口吻,敘述了她認識世界的全過程,從中感受大自然之美,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 《西門豹》教學設計及反思(通用15篇)

    教學目標:1.通過了解西門豹懲辦首惡,教育百姓的經過,認識西門豹是一個具備仁、智、勇三種可貴品質的人才,即我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提出的三達德。2.學習抓住人物表現體會人物品質的方法。3.培養學生閱讀要有一定速度的意識。...

  • 《秋游》教學設計、說課及反思(精選16篇)

    《秋游》教學設計教學目標:1. 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生字組成的詞語。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3.感受秋天的美好景象,激發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 《翠鳥》教案及反思(通用15篇)

    5、翠鳥學習目標1會認11個生字,會寫13個生字。正確讀寫翠鳥、葦稈、腹部、襯衫、透亮、泡泡、又尖又長、清脆、一眨眼、逃脫、飼養、漁翁、石壁、打消、念頭等詞語,摘抄描寫翠鳥外形和動作特點的句子。...

  • 綜合性學習教案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洲美女黑人粗性暴交 | 久久久久亚洲精品无码蜜桃 | 久久久综合久久 | 欧美日韩国产成人在线 | 成人H无码动漫超W网站 | 福利片在线观看 |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影院 | 久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一区乞丐 | 一二三级毛片 | 青青久久 | 最近免费中文字幕MV在线视频3 | 一区二区三区视频播放 | 两个人日本WWW免费版 | 国产在线一区二区综合免费视频 | 国产00粉嫩馒头一线天萌白酱 | 免费无码黄网站在线观看 | 久久精品无码一区二区小草 | 97人洗澡人人澡人人爽人人模 | 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看A片 | 久久综合色婷婷 | 无码人妻aⅴ一区二区三区麻豆 | 中文字幕网伦射乱中文 | 我趁老师睡觉偷偷的脱她内裤 | 久操免费在线视频 | 久久99久久98精品免观看软件 | 最近日本mv字幕免费高清在线 | 少妇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永久av免费 | 精品婷婷色一区二区三区蜜桃 | 久久毛片一区二区三区 | 脱了老师的裙子猛然进入 | 国产成人av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 性一交一乱一美A片69XX | 亚洲天堂一区在线观看 | 在线观看无码AV网址 | 女人屁股大啪啪起来舒服么 | 99爱视频 | 日本韩国三级aⅴ在线观看 国内自产少妇自拍区免费 涩色视频在线观看 |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18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无码人妻 | 精品一区二区在线播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