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家園”話題作文
請以“關注家園”為話題寫一篇文章
關注我們的家園
(關注物質家園方面)
我們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對自然界的勝利。自然界都報復了我們。 ――恩格斯
“美麗的家園我愛你……”這是何靜用甜美的歌聲在描述一個山清水秀姹紫嫣紅的大家園。然而幾年后,聽到的卻是“我是一只小小鳥,想要飛卻怎么樣也飛不高,我尋尋覓覓一個溫暖的懷抱……”的訴苦與衰求,是伍佰對廣白鴿”的無限同情與無奈……這難道是我們地球人的家,一個連鳥兒棲息的地方也找不到的家?我驚愕了,我迷茫了……
不曉得傳說中光彩閃耀的樓蘭是如何消逝在浩渺無邊的大漠中,也不懂得繁榮興盛的巴比倫如何在天地間化為烏有。然而,我們卻目睹了無數生靈茍延殘喘、銷聲匿跡的那一刻,看到了巴西森林中大火燒過的累累“瘡疤”,經歷了阿拉斯加灣埃克森—瓦爾迪茲號油輪為藍色海洋“獻禮”的那一瞬,也感受到了切爾諾貝利核電站泄漏時大地的哭泣、雙子塔的轟然倒塌后傷殘者迷茫黯淡無神的眼神……
《圣經》有言:“出生,就是被擲出伊甸園。”是的,三次風潮洶涌的科技革命的來臨;人類輕而易舉地成為大自然的“主宰”,這群標榜最聰,明的一族動物,卻在所謂改造大自然口號的掩飾下,向大自然舉起了“屠刀”。上帝賜予我們一個美麗溫馨的家園,卻讓我們用自己的雙手和智慧將她一點一點毀滅,可悲啊,高科技的發展卻成為人們破壞“母親”的利器!發達國家將環境惡化責任完全放到貧國頭上,在政治經濟不平等之外,造成新的更大的生存不平等。
當自然以它獨有的不可控制的方式懲罰人類時,當沿海城市面臨著變為海底廢墟,當紫外線穿過層層大氣層肆虐侵蝕著人們的肌膚,當漫天的黃沙籠罩著萬物時,我們親密的動物
伙伴一個個“揮手自茲去”,烏云流下了酸澀的淚水,人類也從夢中驚醒,自己到底對自己的家園干了些什么?
終究,人類是一群有理性、有智慧的蘆葦,他們主動自我檢討和批判,能夠意識到壞境對生存的生死攸關的作用。于是,有了巴西的“我們的大自然計劃”,有了非洲的“野生動物保護區”,有了在世界各地開花的“綠色經濟”。
摸著傷痕累累的哭泣的家園,我的心在流淚。不管人類做出的補救能否有效,但終究有了懺悔的意圖,這便是可喜的進步。
善待生命,就是善待地球上的萬事萬物,善待我們朝夕相處的家園,因為人類離不開家園。
點評: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自然給人類提供賴以生存的資源,但是在擷取所需之后,百般摧殘她。原本美麗的母親千瘡百孔、傷痕累累。作者指出人類自食苦果,要為自己的罪行付出代價。然后作者筆鋒一轉,對人類勇于認識錯誤和罪行并且進行彌補進行褒揚和肯定。本文說理辯證,氣勢磅礴,語言婉轉,是一篇較成熟和老道的考場作文。
尋找精神的家園
(關注精神家園方面)
“我們大家共有的并非一個身軀,但卻共有一個生長過程,它引導我們經歷生命的一切階段為痛楚,不論是這種或那種形式。” ――卡夫卡
畢淑敏曾經說過:“若有可能,要為自己的精神修三間小屋: 第一間盛滿對人的愛和恨,第二間盛滿事業,第三間用于安放自己。”“給精神一間小屋”,一個恰切的比喻!它為疲憊的心靈提供遭風避雨的亭閣,它伴隨著人類成長的每一步,記載從野蠻走向文明過程中的坎坷與艱辛,痛楚與憂傷。一旦失去精神家園,人,只是行尸走肉般的生存而不是生活,像一個沒爹沒娘的孩子,漂泊而躑廚街頭!
正因如此,文明史上有許多的集大成者為尋找可以停靠自己思想的“家園”而疲于奔波。
基督教的創始人——耶穌意識到:猶太人所急需的拯救并不是外在命運的拯救,而是內少道德的改善。他向猶大人大聲疾呼:“日期滿了,上帝的國近了。你們當悔改,信福音。”
無疑,耶穌的用“愛”來取代律法, 為拯救災難深重的以色列人尋找精神的皈依,但他的改革宗教的行動卻觸犯了猶太教上層人士的利益,被猶大教會以“假先知”、“假基督”的罪名,釘死在十字架上。
“我只知道一件事,那就是我一無所知。”說話的是誰?雖然他其貌不揚,出身鐵匠家庭,其思想卻是熠熠生輝, 他就是西方哲學的開山鼻祖——蘇格拉底。
他引導人類認識自己,追尋自己的精神家園,學會懷疑,學會批判,而正是這些問題把他引向了死路,雅典統治者怎么會允許他引導民眾有自己的思想呢?
于是,他被戴上了精神的枷鎖,遭受世人的白眼。盡管幾千年已經逝去,我們無法想像出先哲看著街兩旁愚蠢自負的眼神時,心中是多么的痛苦!
歷史有著驚人的相似,在東方,同樣是一位主張“仁政”的圣人——孔子命運多舛,為了讓百姓過安穩日子,讓國君接受自己的主張,實現政通人和,不辭辛苦帶領弟子到各諸侯國游說,但是,圣人卻是碰得一鼻子灰,被巧妙地形容為如“奄奄如喪家之犬”,何其狼狽!
諾瓦利斯說:“哲學就是懷著永恒的鄉愁尋找家園”,愛極了另一位可愛的“圣人”莊子,一生都在為尋找’精神家園孜孜不倦。這個世界貧乏、混亂,禾詩意、無色彩,當其妻死時,他驚世駭俗地擊缶而歌,慶賀她回到永遠的“故鄉”。但此時的他更加無聊和落拓,“而已反其真, 而我猶為人猗”,即使是“逍遙游”,長歌當哭,也找不到永恒消失的故鄉,只能對著落日唱著永恒的戀歌,這是怎樣憂傷絕倫的調子啊!夢中的“烏托邦”越走越遠,圣人寧愿“拖著尾巴在泥水里活著”。
為了找到精神的家園,人類要為之付出血與火的代價,這當中的每一步都是驚心動魄扣人心弦。但也正是有了為精神家園而不斷探索的先人和行動,人類的精神才不再孤獨和彷徨。 點評:
作者由畢淑敏的話切入,選取了四個在人類文明史上的四杰——耶穌、蘇格拉底、孔子、莊子。這四個人中,每一個都有其典型的個性,有的為拯救人類、探索真理而蒙難;有的為推行主張而窮困潦倒、帶著鄉愁狂放不羈。例子都圍繞中心“尋找屬于自己的精神家園”來進行說理的,有機組合,相互照應。行文流利,材料充足,說服力強,是一篇較有深度的文章。
永遠的家園
[以“三段論’形式抒發對“家園”的愛]
家是我們能找到舒適、安全、記憶、友誼、親切以及最重要的一樣東西——幸福的地方,它是我們付出責任和忠誠的地方。 ――約翰·霍華德·佩恩
家園,是人類依戀的地方,是人類用愛編織的幸福,它是人類用心鑄造的輝煌,它伴隨著歷史的河流流淌,演奏著無奈與激情的旋律……“我”是二只在時代隧道里穿梭的蜜蜂,跟我到歷史中遨游吧!
(一)
飛到那個奸臣當道賢人哭泣的南宋王朝,“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熾熱悲壯的豪邁,壯懷激烈的渴盼,登高望遠——山河破碎,仰奉長嘯,抗金英雄在演奏著一曲“精忠報國”的壯烈之歌。金人的長驅直下,錚錚鐵蹄,踏遍萬千山河,風雨飄搖中的大宋王朝,成為他心中誓死保衛堅定的對象,縱然生命已遠遠逝去,但高昂的號角依然在風中回蕩,“士可殺不可辱”心系國家的忠臣形象永駐人間;風
波亭邊,佇立著這位剛正不阿的英雄,千百年來,他似乎目眥盡裂,怒斥敵人,還我河山!
“家園”———萬歲!
(二)
遠遠的。一方墓碑,埋沒在連天衰草之間,,我飛別那上面小憩,似乎覺得墓碑在風雨里默默地沉寂冥想,英吉利的鋼鐵炮車和法蘭西雪亮的皮靴在他身軀上無情地碾過,美侖美奐的圓明園,讓“天朝天國”里君臣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美夢擊得粉碎。劉骨銘心的恥辱已深深地烙印在殘垣斷壁的國家的軀,體上,曾經的錦繡,曾經的殿宇,而如今,卻是一個情結,系著古老華夏的興衰榮辱,系著國破家亡的那一刻,飽經孤獨與傷痕。
“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熱血的青年,執著的理想!一聲聲憤恨而堅定的吶喊回響在大江南北,啊!誰說我們沒有后繼力量,飛到游行的隊伍的上空,那是1919年5月4日,歷史在這一刻按了一下快門。懦弱的北洋軍閥,誤盡蒼生,而早就對“支那”垂涎三尺的列強更是得寸進尺,魔爪不斷地蹂躪美麗的家園。“還我青島”,青年們在奔走呼號,用自己的行動喚醒國民麻木的魂靈,點燃他們反抗的種子,“英雄并非無淚,不灑敵人前,男兒七尺軀,愿為祖國捐。”
“他們,是亂世時代最可愛的一族。”
里爾克說:“我們的任務是把這暫時的、頹敗的大地改鑄得深刻、充滿痛苦和熱情,從面使它的本質在我們心中“無形地”復活,我們是這無形之物的蜜蜂。”我的心卻被感動著,崇拜那些沖鋒在前的英雄,更愛富饒的家園,因為深知:為了“她”,愿做蜜蜂,獻出一切不言悔。
點評:
失掉樂園與自然的和諧之后,他 (人類)成了永不停息的流浪者(如奧德修斯、俄狄浦斯、亞伯拉罕、浮士德);他們被迫向前進,并且不斷地努力在知識的空白處充填答案,使來知變成已知。”((存在主義與文學),春風文藝出版社1998年)。作者分三個片段,以一只蜜蜂為載體,橫穿時空,連綴起岳飛、圓明園、五四運動等材料,揭示“家園”萬歲,愛之深,恨之切,有較強的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