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級數學上冊第七單元教案(精選6篇)
二年級數學上冊第七單元教案 篇1
一、教學目標
1.學生能夠認識并掌握數字0-99的大小及順序。
2.學生能夠掌握數字0-99的數碼表示。
3.學生能夠通過數碼表示數字0-99。
4.學生能夠在實際生活中運用數字0-99。
二、教學重點難點
1.數字0-99的大小及順序。
2.數字0-99的數碼表示。
三、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
1.數字0-99的大小及順序
教學方法:通過比較大小、排列大小等方式,讓學生掌握數字0-99的大小及順序。
2.數字0-99的數碼表示
教學方法:通過圖形、實物等方式,讓學生認識數字0-99的數碼表示。
四、教學步驟
1.數字0-99的大小及順序
(1)教師出示數字卡片,讓學生比較大小。
(2)教師出示數字卡片,讓學生排列大小。
(3)教師出示數字卡片,讓學生說出數字的大小及順序。
2.數字0-99的數碼表示
(1)教師出示數字卡片,讓學生認識數字0-99的數碼表示。
(2)教師出示圖形、實物等,讓學生說出對應的數字。
(3)教師出示數字卡片,讓學生說出數字的數碼表示。
五、教學評價
1.小組討論,讓學生說出數字0-99的大小及順序。
2.教師出示數字卡片,讓學生說出數字的`大小及順序。
3.教師出示數字卡片,讓學生說出數字的數碼表示。
4.教師出示圖形、實物等,讓學生說出對應的數字。
六、教學反思
通過本次教學,學生能夠認識并掌握數字0-99的大小及順序,掌握數字0-99的數碼表示,并能夠在實際生活中運用數字0-99。教學方法靈活多樣,既有比較大小、排列大小等方式,又有圖形、實物等方式,讓學生更加直觀地認識數字0-99。但是,還需要加強學生的練習和鞏固,以便更好地掌握數字0-99。
二年級數學上冊第七單元教案 篇2
第七單元:認識時間
第1課時
課 題 認識時間(一)
教學內容 教科書第90、91頁例1、例2、做一做及練習二十三第1——3題
教學目標 1.知道鐘面上的知識。 2.使學生會讀寫幾時幾分。 3.知道1時=60分。 4.結合具體實例,感受時間與生活的密切聯系,養成遵守時間、愛惜時間的良好習慣。
教學重點 教學難點 能5分5分地讀取時間,能讀出幾時幾分。初步建立1時、1分的時間觀念。
教具學具 鐘面教具1個,鐘面學具若干,作業紙若干。課件。
教 學 過 程
增 刪 修 改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 猜謎語:滴答滴答,當當當,會說沒有嘴,會跑沒有腿,它會告訴我們什么時候起,什么時候睡?(打一物) 2.鐘表有什么用?我們一起看一下小麗周六的作息時間是怎樣安排的。(課件)
2.生活中我們說幾點幾分,數學語言中我們說幾時幾分。今天,讓我們在時間的“滴答滴答”聲中,一起來“認識時間”。(板書課題)二、直觀演示,探索新知。 1.認識鐘面。(1)課件:拿出鐘表模型,觀察鐘面上有些什么?生:12個數,時針,分針,(板書)。師:我們一起數一下這12個數。師;鐘面上相鄰兩個數之間是一大格,仔細觀察鐘面上一共有多少個大格?生:12大格。(課件1)師:每一個大格里有幾個小格?生;每一個大格里面有5個小格。
師:鐘面上一共有多少個小格,你是怎么知道的?(生答)師:我們一起5個5個來數一下鐘面上的小格。(課件)師:好,請你說一下,從12到1是幾小格?從12到3是幾小格?從12到8呢? 2.認識時間。
(1)認識時。 ①師:時針是表示時的,(撥鐘從12時到1時,)猜一猜,時針在鐘面上怎樣走是1時?生:走1大格。(課件)師:時針從幾走到幾是2時呢?歸納:時針走1大格,經過的時間是1時。(板書)(2)認識分。 ①師:分針是用來表示分的,,猜一猜,分針在鐘面上怎樣走是1分? ②游戲:感受1分鐘。(經歷1分鐘)一分鐘做你想做的事。(寫字、數數、畫畫)師:1分鐘能干這么多的事情,我們要珍惜每一分鐘。 ③分針從12走到1經過了幾分?你是怎樣想的?分針從12起走到4是幾分?你是怎樣想的?生:4*5=20 從12走到6呢?11呢?師:分針轉一圈,再指著12是多少分?生:分針指著12就是60分。
師:分針從12開始,轉了一圈,再走到12,就是60分, 3.認識時分關系。 ①撥一撥:從12:00---12:30---1:00依次撥,觀察時針和分針是怎樣運動,你發現了什么?(1小時=60分) ②生活中,1小時有多長,舉例說一下。
5.認識鐘面上的時刻。(教學例2) ①認讀整時。
師:星期天,媽媽帶小明去圖書館,媽媽說,我們這個時間去,這個時間回,你知道是幾時去,幾時回嗎?(1:00、5:00) ②聰明伶俐4個同學在爭論著,我們一起看一下吧 課件出示(4:05)小聰:這是4時整。小明:這是1時20分。小伶:這是4時5分。小俐:這是5時5分。師:他們到底誰說的對?為什么?現在鐘面上時鐘指著幾,是幾時?分針指著幾?是幾分?(實物撥鐘,從4:00---4:05---4:30---4:45或更多)小結:時針走過數字4,分針從12起走了多少個小格,就是4時多少分。總結:時針過了幾就是幾時,分針走了幾小格就是幾分。 6.看書質疑。三、鞏固練習。 1.填一填。 2.練習:91頁“做一做。(課件6) 3.摘智慧果。撥一撥。用鬧鐘撥智慧果上的時間。誰撥對誰摘果子四、全課總結。說一說這節課的收獲。五、生活中的數學及珍惜時間教育板書設計認識時間 數:1—12 時針:一大格,1小時 分針一 小格,1分 1小時=60分
教學反思 認識時間這節課,教學設計中緊密聯系生活實際,努力體現“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 教學理念,具體做法如下: 1. 從學生已有知識和生活經驗出發,緊密聯系生活實際。 本節課從一開始引入新課,:猜謎語,說鐘表的作用,看小麗的作息時間,到課中然學生體驗1分長短,舉例說1小時有多長,都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讓學生體會數學就在身邊,對數學產生親切感,使課堂充滿生活氣息。 2. 培養數學應用意識,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 在教學中,重視通過觀察、動手操作、猜測、討論、合作交流等方式,提高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應用意識,培養了學生的創造思維能力及用于創新的實踐能力。 3. 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引導學生自主探索。 課堂中,始終把學生放在教學的主體地位,教師是學習是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多為學生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有效組織學生合作學習,培養學生主動探索的意識和團結協作的精神, 教學是遺憾的藝術,本節課肯定有不足之處,懇請各位老師多提寶貴意見。
二年級數學上冊第七單元教案 篇3
教學內容:
蘇教版小學數學第三冊第45-46頁
教學目標:
1、a組學生能在經歷操作活動和觀察線段的過程,會用自己的語言描述線段的特征,會數線段的條數,會畫線段。
2、b組學生在a組學生的基礎上,能更進一層地認識到線段的由來,知道每兩點就能畫出一條線段,尤其是四個點能畫六條線段。
3、c組學生在b組學生的基礎上,能更深層次地理解線段有長有短,并能通過折知道線段的長短。
4、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操作能力、空間想象能力。
教學重點:
認識線段的特征
教學難點:
線段的兩個端點
教學過程:
一、新授
1、比較紅、黃短線的長
師:①小朋友,你們看,老師給你們帶來了兩根線,一根是彎的,一根是直的,你知道哪哪根線比較長?
②小朋友意見這么多,誰說的才是對的呢?有什么辦法來比較出這兩根線的長短呢?
生:把彎的拉直就好了。
師:他的意見好不好?那老師就拈住這根線的兩頭,拉直了貼在黑板上,把黃線也貼在黑板上。
現在兩根線都是直直的了,誰來說說哪根線更長呢?
生:不能比較
師:那有什么辦法讓我們一眼就看出哪根線長?
這個辦法好不好?好,我們就把這兩根線的一頭對齊,現在你能比較出來嗎?
對啊,紅色的線從這里開始(點一點),到這里結束,黃色的線從這里開始到這里結束了?到這里結束(點一點),所以黃色的線比紅色的線長。
2、揭示線段概念
象這樣直直的,有長有短的線,我們把它叫做線段。(板書:線段)齊讀線段
(指著線)現在誰來說說哪條線段比較長,哪條線段比較短。
3、直觀判斷
師:(出示較長的線段)
小朋友,老師這里還有一條綠色的線呢,你們看這是不是線段呢?為什么?怎樣可以讓它成為一條線段?
師:這是不是線段?不管這些線段位置怎么變,但它們都是線段
4、舉例得出線段表示法
師:其實在我們的周圍許多物體的邊都可以看作是線段,看我們數學書封面的這條邊從這點開始直直的到這點結束也是一條線段,你能跟老師一樣也來找找看嗎?同桌一起找。
學生舉例:注意讓學生用手摸摸找到線段,并比較一下長短,剛才我們找到的許多物體的邊都可以看成是線段,那這些線段都是一樣長嗎?
師:看來線段不僅是直直的,而且有長有短。那象剛才同學們找到的很多物體的邊,比如課桌面的邊,窗戶的邊我們能把它拿下來象毛線一樣貼在黑板上嗎?
所以我們畫線段來把它邊式出來:因為線段是直直的,所以要先畫一條直直的線,又因為線段有長有短,所以我們要在線段開始的地方點上一點,表示線段從這里開始。再在線段結束的地方點上一點,表示線段到這里結束。這兩點就叫做線段的兩個端點。
5、畫線段
師:老師剛才畫了一條線段,你能象老師一樣也畫一條嗎?畫線段除了要用到鉛筆,還要用到什么?為什么要用直尺?如果我們身邊沒有沒有帶直尺,那你還能利用其它工具來畫嗎?
生練習畫線段
展示:
1、請你說說你利用什么工具來畫的?
2、說說他畫得怎么樣?
強調:
一定要畫直,并且別忘記點上兩個端點。
二年級數學上冊第七單元教案 篇4
一、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掌握8個方向,告訴一個方向,能準確辨別其他7個方向
2、運用所學的長度單位對不同物體進行描述和測量。
能力目標:在復習過程中,培養學生的空間判斷能力。
情感目標: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的緊密聯系,從而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
二、重、難點
1、長度單位的換算。
2、8個方位辨別
三、教學過程
(一)長度單位
說說我們學過哪些長度單位?(米、分米、厘米、毫米)它們之間有什么關系?
1米=( )分米=( )厘米
1分米=( )厘米
1厘米=( )毫米
1千米=( )米
(二)方向與位置
獨立完成數學書94頁第1題
是辨認方向的練習題,讓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先小組說說,再全班交流。
(三)長度單位練習
填空。
1、我們學過的長度單位按從小到大的順序排列是( )
2、尺子上1小格的長度是1( ),毫米用( )表示,每1大格的長度是1( )。
3、10厘米就是( )分米,分米用( )表示。
4、1000米就是1( ),千米又叫公里,用字母( )表示。
5、 數學書94頁第2題(獨立完成,匯報點評)
比一比?
80千米( )8000米 9分米( )3米
5厘米( )50毫米 28毫米( )6厘米
500毫米( )50厘米 6米( )58分米
1米50厘米○1米5分米 80厘米( )700毫米
90分米○9米 300分米( )300厘米
合適的單位
1、數學書95頁第4題(獨立完成,交流匯報)
判斷下列的說法是否正確?
1、一條褲子長9分米。( )
2、一張床長5分米。 ( )
3、小明高14分米。 ( )
4、一支毛筆長2分米也就是20厘米 。( )
5、一列火車每小時行駛100米。( )
排列大小。(按照從小到大的順序排列。)?
1、70米 800分米 800厘米( )
2、80米 790分米 78米( )
量一量,數學書95頁第3題(獨立完成,交流匯報)
二年級數學上冊第七單元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知識點:
使學生通過整理和復習,弄清楚本單元都學習了哪些知識,更牢固的理解和掌握這些知識。
能力點:
1、培養學生簡單的整理、歸納的能力。
2、培養學生根據提供的信息提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
德育點:
體驗與同伴相互交流學習的樂趣,培養學生與人合作的意識。
教學重點:
筆算加、減法的計算方法,能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的問題。
教學難點:
培養學生的計算能力和估算能力。
教學模式:
“自主探究”教學模式。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整理知識:
小組交流這一單元我們學習了哪些知識?
筆算加法、筆算減法、連加、連減、加減混合;用數學。
把自己找到的知識點進行分類整理。
二、自主探究,發散思維:
1、學生自己編題,復習筆算的方法。小組自編計算題,自己筆算。
筆算加法應注意什么?減法呢?
他們共同的地方是什么?不同的地方是什么?
做筆算時應注意什么?
2、18+23 70-41 58+29 89-34 6+48 68-65
46+23 91-83 43+19 17+79 92-56 90-54
90-60+24 43-8-30 50+27-9 17+26+18
3、數學醫院。
8 2 3 9 9 5 2 7
-1 7 + 4 8 -1 6 + 7 3
7 9 7 7 7 9 9 0
說說錯在哪里?
4、母雞有45只,小雞比母雞多47只,你能提出什么問題?
學生提問并解答。
母雞有45只,公雞比母雞少36只,你能提出什么問題?
5、爸爸今年41歲,兒子今年13歲,爸爸比兒子大多少歲?
學生列式計算。把題改為:10年后,爸爸比兒子大多少歲?
讓學生多討論,說一說解題思路。
三、拓展運用:
開放題:小明有50元錢,它可能買了下列哪兩種物品?應該付多少錢?(至少寫出兩種可能)并列出算式。
傘14元 鐘表26元 足球35元 茶杯10元
二年級數學上冊第七單元教案 篇6
【教學內容】
教材第31頁例3,以及練習七第7~9題。
【教學目標】
1.讓學生通過生活中例子初步感知旋轉這種常見的現象。
2.通過學生的操做體會旋轉,培養學生動手實踐的能力
3.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
【教學重難點】
感知旋轉現象,使學生能正確判斷、區別旋轉與平移現象。
【教學過程】
一、體會感受
觀察電風扇、風車等旋轉的物體。像這樣的一類的現象我們把它們叫做什么呢?
判斷:生活中,有哪些物體的運動屬于旋轉呢?能不能舉例呢?
二、感受旋轉的方向
1.展示兩類按照不同方向旋轉的物體,讓學生進行分類。
2.說說你為什么要這樣分。
3.出示鐘面,讓學生觀察,秒針是怎么樣旋轉的。
4.小結:像這樣一類跟秒針一樣從左往右轉動的叫作順時針轉動,而跟它相反的轉動叫逆時針旋轉。
三、鞏固拓展
1.完成教材練習七第7題。
師:是我們在生活中的一些事物,你們知道哪些是平移現象,哪些是旋轉現象嗎?同學們先獨立看看,再想一想。
學生獨立看題,并判斷、思考。
請學生說出自己的判斷,哪些是平移現象,而哪些又是我們這節課學習的旋轉現象,然后請學生說說自己是怎么判斷的。
2.完成教材練習七第8題。
談話:你瞧,平移和旋轉在生活中的應用可真廣,剛才同學們說鐘面上指針的 運動是旋轉,老師這里有一個鐘面,你能寫出分針從12旋轉到下面各個位置所經過的時間嗎?
課件出示3個鐘面圖。
分針走到“3”的時候是幾分?(15分)
分針走到“1”的時候是幾分?(5分)
那么分針走到“10”的時候又是幾分呢?(50分)
3.完成教材練習七第9題。
課件出示題目要求,小組合作,用圓片制作一個數字轉盤。
兩人一組游戲,每人各轉兩次,計算出兩個數的乘積,比比誰的積大。
四、展示旋轉美,創造旋轉美
出示紫荊花圖,用旋轉創造出美麗的圖案。
五、課堂小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同學們都對旋轉現象有了那些了解呢?
學生自由交流。
教師總結:旋轉是在生活中不同與平移的另一種現象,他們的特點是圍繞一個點轉動。我們常見的一個比較典型的旋轉現象就是鐘表上的時針、分針和秒針的旋轉,所以如果一個物體的旋轉方向和鐘表的指針方向一樣,我們就說它是順時針旋轉,相反地,我們就叫做逆時針旋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