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一二三区_九九在线中文字幕无码_国产一二区av_38激情网_欧美一区=区三区_亚洲高清免费观看在线视频

首頁 > 教案下載 > 教案大全 > 最新蘇教版六年級數學下冊教案(精選14篇)

最新蘇教版六年級數學下冊教案

發布時間:2023-07-14

最新蘇教版六年級數學下冊教案(精選14篇)

最新蘇教版六年級數學下冊教案 篇1

  教學內容:

  求稍微復雜的“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百分之幾”的應用題(課本第90頁的例2及“做一做”)。

  教材分析:

  這部分內容是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百分之幾問題的發展,是在求比一個數多(少)幾分之幾的基礎上教學的。這種問題實際上還是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百分之幾的問題,只是有一個條件題目中沒有直接給出,需要根據條件先算出來。解答求一個數多(少)百分之幾的問題,可以加深學生對百分數的認識,提高用百分數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掌握稍復雜的求一個數比另一個數多(或少)百分之幾的問題的解答方法。

  2、過程與方法

  通過學習,培養學生利用已有的基礎知識,來探索解決新問題。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提高學生遷移類推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

  掌握解決此類問題的方法。

  教學難點:

  理解題中的數量關系。

  導學過程

  一、鞏固復習

  1、把下面各數化成百分數。

  0.63 1.08 7 0.044

  2、說說下面每個百分數的具體含義,是怎么求出來的?(哪兩個數相比,把誰看作單位“1”)

  (1)某種菜籽的出油率是36%。

  (2)實際用電量占計劃用電量的80%。

  (3)李家今年荔枝產量是去年的'120%。

  二、授新課

  1、根據數學信息提出問題:

  出示例2的情境圖,讓學生根據圖中提供的條件提出用百分數解決的問題。

  (1)計劃造林是實際造林的百分之幾?

  (2)實際造林是計劃造林的百分之幾?

  (3)實際造林比計劃造林增加百分之幾?

  (4)計劃造林比實際造林少百分之幾?

  2、讓學生先解決前兩個問提。

  解決這類問題要先弄清楚哪兩個數相比,哪個數是單位“1”,哪一個數與單位“1”相比。

  3、學生自主解決“實際造林比計劃增加了百分之幾”的問題。

  (1)分析數量關系,讓學生自己嘗試著用線段圖表示出來。

  (2)讓學生說說是怎樣理解“實際造林比原計劃增加百分之幾”的?(求實際造林比原計劃增加百分之幾,就是求實際造林比原計劃增加的公頃數與原計劃造林的公頃數相比的百分率,原計劃造林的公頃數是單位“1”。)

  (3)明確解決問題的方法:讓學生根據分析確定解決問題的方法,并列式計算出結果。

  方法一:(14-12)÷12=2÷12≈0.167=16.7%

  提問:14-12表示什么?再除以12表示什么?

  方法二:14÷12≈1.167=116.7%

  116.7%-100%=16.7%

  提問:14÷12表示什么?再減去100%表示什么?

  (4)小結解題方法:

  像這樣的百分數問題有什么特點?解決它時要注意什么?(這是求一個數比另一個數增加百分之幾的問題,它的解題思路和直接求一個數是另個數的百分之幾的問題的分析思路基本相同,都要分清哪兩個量在比較,誰是單位“1”,但是這里比較的兩個量中有一個條件沒有直接告訴我們,必須先求出。)

  (5)改變問題:問題如果是“計劃造林比實際造林少百分之幾?”,該怎么解決呢?

  學生列出算式:(14-12)÷14

  (再次強調兩個問題中誰和誰比,誰是單位“1”。使學生體會到,用百分數解決問題和用分數解決問題一樣要注意找準單位“1”。)

  三、鞏固練習

  1、獨立完成課本第90頁“做一做”的題目。

  2、練習二十二第1、2題。

  四、布置作業

  練習二十二第3、4題。

最新蘇教版六年級數學下冊教案 篇2

  設計說明

  1.注重培養學生學習的自主性。

  引導和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是切實可行的,對學生養成終身學習的習慣起著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本設計通過讓學生找玩具汽車數量與小人書數量之間存在的比例關系和列舉比例等,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得到激發,思維得到拓展。

  2.培養學生的解題能力。

  本設計以扶代講,巧妙地引導學生主動探究,使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不但能理解和掌握解比例的方法,而且能體會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使學生的`解題能力、合作能力及歸納能力得到提高。

  課前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1.介紹“物物交換”的背景知識。

  人類使用貨幣的歷史產生于最早出現物質交換的時代。在原始社會,人們使用“物物交換”的方式交換自己所需要的物資,如用一只羊換一把斧頭。我們今天所學的數學知識就從“物物交換”開始。

  2.呈現問題。

  同學們算一算,14個玩具汽車可以換多少本小人書?

  設計意圖:通過“物物交換”,激發學生的興趣,接著呈現“玩具汽車換小人書”這一情境并提出問題,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為探究新知奠定基礎。

  ⊙嘗試解決,體會聯系

  1.想一想。

  師:同學們算一算,14個玩具汽車可以換多少本小人書?把你的想法記錄在本上。

  2.說一說。

  教師引導學生交流各自的想法,體會在“物物交換”的過程中,玩具汽車的數量與小人書的數量之間存在的關系。

  預設

  方法一 14÷4=3.5,3.5×10=35(本)。

  方法二 10÷2=5,14÷2=7,5×7=35(本)。

  方法三 4個玩具汽車=10本小人書,14÷4=3……2,2個玩具汽車=5本小人書,10×3+5=35(本)。

  方法四 4個玩具汽車=10本小人書,8個玩具汽車=20本小人書,12個玩具汽車=30本小人書,2個玩具汽車=5本小人書,12+2=14(個),30+5=35(本)。

  ⊙自主學習,探究新知

  1.提出新的要求。

  師:假設14個玩具汽車可以換x本小人書,你能嘗試用比例的知識解決問題嗎?

  2.學生嘗試列式。

  預設

  方法一 4∶10=14∶x。

  方法二 10∶4=x∶14。

  方法三 14∶4=x∶10。

  方法四 4∶14=10∶x。

  3.交流匯報寫出比例的主要依據。

  4.學生獨立解比例。

  5.匯報結果。

  預設

  生1:根據在比例里,兩個內項的積等于兩個外項的積,可以把這個比例轉化成4x=10×14。

  生2:我是這樣計算的:

  4∶10=14∶x

  解:4x=140

  x=35

  6.出示課堂活動卡,組織學生先和同伴交流,再獨立解決。

  (師巡視,適時指導)

  7.驗算:把求出的結果代入比例驗算一下,看等式是否成立。

  (學生自主驗算)

  8.教師小結。

  解比例的關鍵是根據“內項的積等于外項的積”寫成等式,再用等式的性質解方程。

  設計意圖:將解比例的學習融入到問題解決的過程中,引導學生自主獨立解決,然后組織學生匯報自己的解法,這樣學生對新知識就會更加理解。

最新蘇教版六年級數學下冊教案 篇3

  教學內容:

  教科書第33頁例二和相關的內容。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和掌握圓錐體積的計算方法,并能運用公式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2.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圓錐與圓柱的聯系,培養學生的推理思想。

  重點:

  掌握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能利用公式解決相關的實際問題。

  難點:

  理解圓錐和圓柱之間的聯系。

  學生準備:

  等底等高的圓柱和圓錐形容器各一個、水。

  一、復習

  圓柱和圓錐各有什么特征?生:底面,側面,高和頂點。

  2.圓柱體積的計算公式是什么?

  生:圓柱的體積=底面積X高

  二、問題情境導入

  1.出示圓錐形小麥堆的圖片

  師:只學過圓柱的體積計算,圓錐的體積怎樣計算?還沒學過怎么辦呢?你有辦法知道圓錐的.體積嗎(即:板書圓錐的體積)

  2.引導學生獨立思考,提出猜測。

  老師:你們覺得圓錐的體積可能與哪種圖形的體積有關呢?

  學生:圓柱的體積。

  老師:圓錐的體積和圓柱的體積之間會有什么樣的關系呢?(等底等高的圓柱的體積可能是圓錐的3倍,4倍或其他)

  三、動手操作(四人一小組)

  1.讓學生分小組先議一議,如何實驗,再動手。

  老師:用等底等高的圓錐往圓柱里倒水,看幾次能倒滿?

  學生:每次都倒滿,正好倒了三次。

  老師:說明了什么?

  學生:說明圓錐的體積是和它等底等高的圓柱的體積的1/3(圓錐的體積=圓柱的體積x1/3)

  老師:圓柱的體積等于什么?

  學生:底面積x高

  老師:圓錐的體積公式是什么?

  學生:圓錐的體積=圓柱的體積x1/3=底面積x高x1/3字母公式:V圓錐=1/3V圓柱=1/3Sh2.

  總結結論。

  等底等高的圓柱體積等于圓錐體積的3倍,也可以說圓錐的體積等于圓柱體積的1/3。

  2..圓錐體積計算公式

  師:圓錐的體積V=1/3sh

  四、鞏固練習

  1.課本34頁做一做的第一題

  2.解決情景問題讓學生自己獨立完成,集體糾正。

  五、擴展延伸有一根底面直徑是6厘米,長是15厘米的圓柱形鋼材,要把它削成與它等底等高的圓錐形零件,要削去鋼材多少立方厘米?

  六、談談收獲

  1.圓錐的體積二圓柱體積X1/3二1/3X底面積X高

  2.等底等高的圓柱的體積是圓錐體積的3倍,圓錐的體積是圓柱體積的1/3。

最新蘇教版六年級數學下冊教案 篇4

  教材分析:

  本課是一節數學綜合應用的實踐活動課,是課程標準實驗教材新增加的一個內容。培養學生用數學解決問題的能力是義務教育階段數學課程的重要目標之一,因此解決問題教學在數學教學中有著重要的作用。它既是發展學生數學思維的過程,又是培養學生應用意識、創新意識的重要途徑。本冊教材設計了確定起跑線這個數學綜合運用活動,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的探究性活動,綜合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和方法(如:圓的知識),動手實踐解決問題,體會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價值,增強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不斷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學生分析:

  在教學本課之前,大部分學生已經掌握圓的概念、圓的畫法還有圓周長的計算方法等知識。學生具備一定的小組自我探究的能力,可以利用小組合作的形式進行學習。

  學生對體育活動也很喜歡,相當一部分學生去過體育場,對體育場的跑道和起跑線并不陌生。通過電視節目學生對起跑時運動員不能站在同一起跑線的現象也有一定的認識,但具體這樣做是為什么、相鄰兩跑道起跑線該相差多遠呢?學生可能很少從數學的角度去認真的思考。也很難通過經驗和觀察得到,需要學生收集相關的數據,具體分析起跑線的位子與什么有關。所以在教學中學生可能會在相鄰跑道相差多遠這一點上有些困難。

  教學目標:

  1、通過該活動讓學生了解橢圓式田徑場跑道的結構,學會確定起跑線的方法。

  2、通過活動培養學生利用小組合作,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

  3、通過活動讓學生切實體會到探索的樂趣,感受到數學在體育等領域的廣泛應用。

  教學重點:運用圓的有關知識計算。

  教學難點:

  結合具體問題,讓學生獨立思考,提高解決簡單問題的能力。

  關鍵:體會數學知識在體育中的應用。

  教學過程:

  一、匯報調查,引入課題(8分鐘)

  1、匯報調查情況

  課前,我讓大家調查運動場的情況,你們得到了哪些信息?

  2、課件顯示如下情境圖:

  師:圖上畫的是什么?指名學生回答,并引導得出:運動員進行跑步比賽。

  師:在一些短跑比賽中,運動員所在的起跑位置是不一樣的,你知道為什么嗎?引導學生回答:彎道處外圈比內圈長一些。

  3、揭示課題,下面我們就用幾個具體的例子來驗證同學們想法是否正確。

  二、結合實例、探究問題(24分鐘)

  實例一:

  課件顯示:

  淘氣和笑笑分別從A,B處出發,沿半圓走到C,D。他們兩人走過的路程一樣長嗎?

  (1)笑笑所走路線的半徑為10米,她走過的路程是米。

  (2)淘氣所走的路線半徑為米,他走過的路程為米。

  (3)兩人走過的路相差米。

  1、理解題意

  根據這幅情境圖,你能獲得哪些信息?指名回答。

  2、小組討論

  先讓學生獨立思考,待大多數學生基本解決上面3個小題后,在組織學生在小組內交流。

  3、全班交流

  抽生匯報,教師板書。

  實例2:

  課件顯示: (一)了解跑道結構:出示完整跑道圖(跑道最內圈為400米)

  1、觀察跑道由哪幾部分組成?

  2、在跑道上跑一圈的長度可以看成是哪幾部分的和?

  (板書:跑道一圈長度=圓周長+2個直道長度)

  (二)簡化研究問題:

  1、85.96米是指哪部分的長度?一條直道嗎?

  2、討論:運動員沿跑道跑一圈,各跑道之間的差距會在跑道的哪一部分呢?

  3、小結:既然與直道無關,為了便于我們更好的觀察,暫時將直道拿走看看差距在那里,好嗎?(課件:直道消失,屏幕上只剩下左右兩個彎道。)

  (三)尋求解決方法:

  1、左右兩個半圓形的彎道合起來是一個什么?

  2、討論:你怎樣找出相鄰彎道的差距?相鄰彎道差距其實就是誰的長度之差?

  3、交流小結:只要計算出各圓的周長,算出相鄰兩圓相差多少米,就是相鄰跑道的差距,也就是相鄰起跑線相差多少米。

  (四)、動手解決問題:

  1、計算圓的周長要知道什么?(直徑)

  2、課件出示:第一道的直徑為72.6米,第二道是多少?第三道呢?

  3、教師帶領學生填寫表格的前兩道,注意計算第1道和第2道相差米數,應指導學生完成。

  引導學生將3.14159換成進行計算

  匯報結論:相鄰起跑線相差都是2.5,也就是道寬2。說明起跑線的確定與道寬最有關系。

  4、計算相鄰起跑線相差的具體長度:2.5=2.53.14=7.85米

  師:同學們通過努力找到了起跑線的秘密,運動員們的比賽應該把起跑線依次提前7.85米才公平。

  三、鞏固練習、實踐應用(3分鐘)

  400米的跑步比賽,道寬為1.5米,起跑線該依次提前多少米?

  四、拓展延伸、自我評價(5分鐘)

  1、解決問題:在運動場上還有200米的比賽,道寬為1.25米,起跑線又該依次提前多少米?

  2、課后自學課本第45頁你知道嗎?

  五、全課小結:

  談一談,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

  六、布置作業

最新蘇教版六年級數學下冊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1.在操作和探究中理解并掌握圓錐的體積計算公式。

  2.引導學生探究、發現,培養學生的觀察、歸納等能力。

  3.在實驗中,培養學生的數學興趣,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教學重點

  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

  教學難點

  圓錐體積計算公式的理解。

  教學過程

  一、情景鋪墊,引入課題

  教師出示畫面,畫面中兩個小孩正在商店里買蛋糕,蛋糕有圓柱形和圓錐形兩種。圓柱形蛋糕的標簽上寫著底面積16cm2,高20cm,單價:40元/個;圓錐形的蛋糕標簽上寫著底面積16 cm2,高60 cm,單價:40元/個。

  出示問題:到底選哪種蛋糕劃算呢?

  教師:圖上的兩個小朋友在做什么?他們遇到什么困難了?他們應該選哪種蛋糕劃算呢?誰能幫他們解決這個問題?

  學生明白首先要求出圓錐形蛋糕的體積。

  教師:怎樣計算圓錐的體積?這節課我們一起研究圓錐體積的計算方法。

  揭示課題。板書課題:圓錐的體積

  二、自主探究,感悟新知

  1.提出猜想,大膽質疑

  教師:誰來猜猜圓錐的體積怎么算?

  2.分組合作,動手實驗

  教師:圓錐的體積和圓柱的體積之間究竟有沒有關系呢?如果有關系的話,它們之間又是一種什么關系?通過什么辦法才能找到它們之間的關系呢?帶著這些問題,請同學們分組研究,通過實驗尋找答案。

  教師布置任務并提出要求。

  每個小組的桌上都有準備好的器材:等底等高空心的或實心的圓柱和圓錐、河沙或水、水槽等不同的器材,以及一張可供選用的實驗報告單。四人小組的成員分工合作,利用提供的器材共同想辦法解決問題,找出圓錐體積的計算方法。并可根據小組研究方法填寫實驗報告單。

  學生小組合作探究,教師巡視指導,參與學生的活動。

  3.教師用展示實驗報告單

  教師:你們采用了哪些方法研究等底等高的圓柱和圓錐之間的關系?通過實驗,你們發現了什么?

  方案一:用空心的圓錐裝滿水,再把水倒在與這個圓錐等底等高的空心圓柱形容器中,倒了三次,剛好裝滿圓柱形容器,因為圓柱的體積=底面積×高,所以圓錐的體積=1/3×圓柱的體積。

  方案二:方法與一小組的方法基本一樣,只不過裝的是河沙。我們的結論和一小組一樣,圓錐的體積也是這個等底等高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

  教師:二個小組采用的實驗方法不一樣,得出的結論都一樣。老師為你們的探索精神感到驕傲。

  教師把學生們的實驗過程演示一遍,讓學生再經歷一次圓錐體積的探究過程。

  4.公式推導

  教師:圓柱的體積怎樣計算?圓錐的體積又怎樣計算?

  教師引導學生理解只要求出與這個圓錐等底等高的圓柱的體積,再乘以三分之一,就得到圓錐的體積。

  板書:圓柱的體積=底面積×高

  V=S×h

  ↓〖4↓〖6↓

  圓錐的.體積=1/3×底面積×高

  V=1/3×S×h

  教師:圓柱的體積用字母V表示,圓錐的體積也用字母V表示。怎樣用字母表示圓錐的體積公式?

  抽學生回答,教師板書:V=1/3Sh

  教師引導學生理解公式,弄清公式中的S表示什么,h表示什么。

  要求學生閱讀教科書第39頁和第40頁例1前的內容。勾畫出你認為重要的語句,并說說理由。

  5.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

  教學例1.

  一個鉛錘高6 cm,底面半徑4 cm。這個鉛錘的體積是多少立方厘米?

  學生讀題,找出題中的條件和問題。

  引導學生弄清鉛錘的形狀是圓錐形。

  學生獨立解答。抽學生上臺展示解答情況并說出思考過程。

  三、拓展應用,鞏固新知

  1.教科書第42頁第1題

  學生獨立解答,集體訂正。

  2.填一填

 。1)圓柱的體積字母表達式是,圓錐的體積字母表達式是。

 。2)等底等高的圓柱的體積是圓錐體積的倍。

  抽生回答,熟悉圓錐的體積計算公式。

  3.把下列表格補充完整

  形狀 底面積S(m2) 高h(m) 體積V(m3)

  圓錐 15 9

  圓柱 16 0.6

  學生在解答時,教師巡視指導。

  4.教科書第42頁練習九第2題

  分組解答,抽生板算。教師帶領學生集體訂正。

  5.應用公式解決實際問題

  教師:現在我們再來幫助這兩個同學解決他們的難題。

  要求學生獨立解答新課前買蛋糕的問題。

  抽學生說出計算的結果。明白兩個蛋糕的體積一樣大,因此買兩種形狀的蛋糕都可以。

  四、課堂總結

  教師:這節課的學習中,你都有哪些收獲?有關圓錐體積的知識還有哪些不清楚的?

最新蘇教版六年級數學下冊教案 篇6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 PPT課件

  教學過程

  談話導入

  同學們,你聽說過“杠桿原理”嗎?知道它在生活中的應用嗎?可能大家都沒有想到,杠桿原理的背后隱藏著數學原理,那就是反比例關系。下面就讓我們通過實驗來體驗它的奧秘吧。

  實踐與操作

  1.明確提出活動要求。

  “有趣的平衡”活動由三部分組成。

  (1)制作實驗用具。

  (2)探索規律,體驗“杠桿原理”。

  (3)應用規律,體會反比例關系。

  2.小組合作,自主活動。(教師巡視,適當點撥)

  3.展示制作實驗用具情況。

  4.匯報探索到的規律。

  觀察實驗二、實驗三的操作過程,你有什么發現?

  預設

  生1:如果左右兩個塑料袋放入同樣多的棋子,只有把它們移動到與中點距離相同的位置才能保證平衡。

  生2:若滿足“左邊所放棋子數×左邊的刻度數=右邊所放棋子數×右邊的刻度數”,則竹竿一定平衡。

  生3:在“左邊所放棋子數×左邊的刻度數”的積保持不變的條件下,右邊的刻度數增大,所放棋子數反而減少;右邊的刻度數減小,所放棋子數反而增多。

  生4:在“左邊所放棋子數×左邊的刻度數”的`積保持不變的條件下,右邊所放棋子數和所在的刻度數成反比例關系。

  5.活動小結。

  “左邊所放棋子數×左邊的刻度數=右邊所放棋子數×右邊的刻度數”,在物理學上,這個規律叫做“杠桿原理”,拴繩的那個點就是杠桿的支點。

  典型例題解析

  你能利用杠桿原理算出左邊物體的質量嗎?

  分析 根據杠桿原理“左邊物體的質量×左邊物體與支點的距離=右邊物體的質量×右邊物體與支點的距離”進行解答。

  解答 500×5÷2=1250(g)

  探究活動

  1.課件出示探究內容。

  星期日,爸爸帶小明和妹妹到公園去玩蹺蹺板,小明體重44 kg,妹妹體重35 kg。如果要讓蹺蹺板兩邊平衡,至少可以想出幾種辦法?

  2.小組討論、分析、解答。

  3.交流、匯報。

  (答案不唯一)

  全課總結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布置作業

  找一找生活中還有哪些地方應用了杠桿原理。

  板書設計

  有趣的平衡

  有趣的平衡:左邊所放棋子數×左邊的刻度數=右邊所放棋子數×右邊的刻度數。

最新蘇教版六年級數學下冊教案 篇7

  一、學生基本情況分析:

 、谇闆r分析(學科特點與班級情況“個性”的分析)

  智的學生。這些學生都來自服務半徑“三村一段”,學生的基礎成績都比較好。該班級學生經過半年的共同學習生活,已經形成了勤奮學習、積極向上、團結友愛、關心集體、尊敬師長的良好道德品德;他們已經形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具有較強的學習能力,學習比較刻苦,成績比較穩定。

  二、總的教學目的要求:

  1.讓學生聯系對百分數的理解,認識扇形統計圖,初步體會扇形統計圖描述數據的特點,能根據扇形統計圖所呈現的信息提出或解決一些簡單的問題。

  2.讓學生通過觀察、操作、實驗和簡單推理,認識圓柱和圓錐的基本特征,探索并掌握圓柱和圓錐的體積公式以及圓柱表面積的計算方法;

  3、使學生初步學會用“替換”的策略理解題意、分析數量關系,并能根據問題的特點確定合理的解題步驟。在對解決實際問題過程的不斷反思中,感受“替換”策略對于解決特定問題的價值,進一步發展分析、綜合和簡單推理能力。進一步積累解決問題的經驗,增強解決問題的策略意識,獲得解決問題的成功體驗,提高學好數學的信心。

  4、在具體的情境中,初步理解圖形的放大和縮小,.理解比例的意義和性質,初步理解比例尺的意義,認識成正比例和成反比例的量,體會不同領域數學內容的內在聯系,加深對相關數量關系的`理解。

  5、初步掌握用方向和距離確定物體位置的方法,并能應用這些知識和方法進行簡單的操作或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6、讓學生通過系統復習,進一步掌握數與代數、空間和圖形、統計和概率等領域的知識和方法,進一步明確相關內容的發展線索和邏輯關聯,加深對現實問

  題中數量關系、空間形式和數據信息的理解,提高綜合應用數學知識和方法飛能力。

  三、各單元教學目的要求與教學進度安排(附后)

  四、提高教學質量的主要措施和研究課題:

  1、創設愉悅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2、提倡學法的多樣性,關注學生的個人體驗。

  3、課堂訓練形式的多樣化,重視一題多解,從不同角度解決問題。

  4、加強基礎知識的教學,使學生切實掌握好這些基礎知識。本學期要以新的教學理念,為學生的持續發展提供豐富的教學資源和空間。要充分發揮教材的優勢,在教學過程中,密切數學與生活的聯系,確立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創設愉悅、開放式的教學情境,使學生在愉悅、開放式的教學情境中滿足個性化學習需求,從而達到掌握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目的。

最新蘇教版六年級數學下冊教案 篇8

  教材分析

  現實世界中存在著許多具有相反方向的量,或某種量的增大和減小,也可用這種量的某一狀態為標準,把它們看作是向兩個方向變化的量。要確切地表示這種具有相反方向的量,僅僅運用原有數(自然數和分數)是不夠的,還必須把這兩個互為相反的方向表示出來,于是產生了正數和負數。數從表示數量的多少到不但表示數量的多少,還表示相反方向的量,是數的一個飛躍發展。正數和負數的學習過去安排在中學有理數中學習,本課教材所處的位置,是算術數到有理數的銜接與過渡,并且是以后學習數軸、相反數、絕對值以及有理數運算的基礎。通過負數的認識,使學生明白“數”不僅包括正的,還有負的,從而使學生對數的概念形成一個完善、系統的知識結構,為今后進一步的學習打下基礎。所以說,本單元是在學生已經認識了自然數,并初步認識了分數、小數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負數的引入是數系的一次擴展,為今后學習實數奠定了基礎。通過學習,可以適當拓寬學生對數學的認識,并對學生進一步理解有理數的意義以及進行有理數的運算打下了基礎。因此,本單元的內容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要使學生切實地學好。

  學情分析

  負數切實存在于人們的生活中,尤其是在“天氣預報”和存折上的“支出存入”情況中,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的經驗儲備比較豐富,為本單元的學習奠定了基礎。同時,學生已經認識了自然數、分數和小數,對于理解正、負數和0之間的關系做了準備。

  教學要求

  1、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經歷認識負數的過程,了解負數的意義,會用負數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問題。

  2、能對現實生活中有關負數的數學信息作出合理解釋。

  3、能用負數描述并解決一些現實世界中的簡單問題,能表達解決問題的過程,并嘗試解釋所得的結果。

  4、對現實生活中與負數有關的事物具有好奇心,感受負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認識到生活中許多實際問題都可以借助負數來表達和交流。

  教學建議

  1、通過豐富多彩的生活情境,加深學生對負數的認識。要通過豐富多彩的生活實例,激發學習興趣,感受負數存在的'必要性。通過兩種相反意義的量的對比,初步建立負數概念。培養學生用數學眼光觀察生活,感受數學在實際生活中的廣泛應用。

  2、把握好教學要求。作為過渡,小學階段只要求小學生初步認識負數,能在具體情境中理解負數,初步建立負數的概念。教學中,不出現正、負數的數學定義,而只是描述什么樣的數是正數,什么樣的數是負數,只要求學生能辨認正、負數。關于數軸的認識,沒有出現嚴格的定義。

  課時安排

  1負數的初步認識及讀、寫1課時2用數軸表示正、負數1課時

  1、負數的初步認識及讀、寫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負數的初步認識及讀、寫教材第2~4頁。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在現實情境中初步認識負數,了解負數的作用,感受運用負數的必要和方便。知道正數和負數的讀法和寫法,知道0既不是正數,也不是負數。正數都大于0,負數都小于0.

  2、培養學生在實際生活中應用數學的能力。

  3、使學生體驗數學和生活的密切聯系,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重點難點

  重點:初步理解負數的意義,認識負數。難點:理解0既不是正數,也不是負數。教具學具課件。

  教學過程

  師:同學們,我們首先一起來做一個小游戲,游戲的名字叫“截然相反”。要求

  根據老師的語言,說一句相反的話。有興趣嗎?

  師生開始做游戲,如“上——下”;“向前走2步——向后退2步”;“運進2噸——運出2噸”,等等。

  師:如果你是管理員,需要記錄物品的進出情況,你能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記錄“運進2噸——運出2噸”嗎?比比誰記錄得既簡潔又準確。

  學生可能出現的情況有:

  ?用符號“x”“?”或相反方向的箭頭表示。?用笑臉和哭臉表示。?用正、負數表示。 ……

  只要學生選取的表示方法合理,能正確表示意義相反的量,教師就要給予肯定。如果學生答案出現正、負數表示的情況,可以借此直接引入新課:“同學們,這就是負數。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認識負數。”如果學生的答案中沒有出現正、負數情況,教師就要談話引入新課。

  師:同學們,你們知道人們一般用什么方法簡潔而準確地表示這樣的具有相反意義的量嗎?我們一起來看看生活中的例子。

  【設計意圖:借助游戲熱身,導入新課,既活躍了課堂氣氛,拉近了教師和學生的距離,又與所學的負數有直接的聯系,能迅速地把學生帶入到“相反”的意義中,為負數的學習做好鋪墊】

  1、教學例1.

  師:下面是中央氣象臺20__年1月21日下午發布的六個城市的氣溫預報,仔細觀察并說說你發現了什么?(課件出示:教材第2頁例1圖)

  生:我發現同一時刻這些地方的氣溫是不同的。

  師:你知道這些數據表示什么嗎?跟小組的同學交流一下。學生進行小組活動后,組織學生交流匯報。師:你發現了什么?

  生:零下的溫度數字前面有“—”,零上的溫度數字前面有的有“+”,有的沒有。

  師:同學們發現“0℃”是一個特殊的溫度,那么0℃表示什么意思呢?

最新蘇教版六年級數學下冊教案 篇9

  教學內容:

  比較正數和負數的大小。

  教學目的:

  1、借助數軸初步學會比較正數、0和負數之間的大小。

  2、初步體會數軸上數的順序,完成對數的結構的初步構建。

  教學重、難點:

  負數與負數的比較。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讀數,指出哪些是正數,哪些是負數?

  -8 5.6 +0.9 - + 0 -82

  2、如果+20%表示增加20%,那么-6%表示  。

  二、新授:

 。ㄒ唬┙虒W例3:

  1、怎樣在數軸上表示數?(1、2、3、4、5、6、7)

  2、出示例3:

 。1)提問你能在一條直線上表示他們運動后的情況嗎?

 。2)讓學生確定好起點(原點)、方向和單位長度。學生畫完交流。

 。3)教師在黑板上話好直線,在相應的點上用小圖片代表大樹和學生,在問怎樣用數表示這些學生和大樹的相對位置關系?(讓學生把直線上的點和正負數對應起來。

 。4)學生回答,教師在相應點的下方標出對應的數,再讓學生說說直線上其他幾個點代表的數,讓學生對數軸上的點表示的正負數形成相對完整的認識。

 。5)總結:我們可以像這樣在直線上表示出正數、0和負數,像這樣的直線我們叫數軸。

 。6)引導學生觀察:

  A、從0起往右依次是?從0起往左依次是?你發現什么規律?

  B、在數軸上除了可以表示整數外,還可以表示分數和小數。請學生在數軸上分別找到1.5和-1.5對應的點。如果從起點分別到1.5和-1.5處,應如何運動?

  (7)練習:做一做的第1、2題。

 。ǘ┙虒W例4:

  1、出示未來一周的天氣情況,讓學生把未來一周每天的最低氣溫在數軸上表示出來,并比較他們的大小。

  2、學生交流比較的方法。

  3、通過小精靈的話,引出利用數軸比較數的大小規定:在數軸上,從左到右的.順序就是數從小到大的順序。

  4、再讓學生進行比較,利用學生的具體比較來說明“-8在-6的左邊,所以-8〈-6”

  5、再通過讓另一學生比較“8〉6,但是-8〈-6”,使學生初步體會兩負數比較大小時,絕對值大的負數反而小。

  6、總結:負數比0小,所有的負數都在0的左邊,也就是負數都比0小,而正數比0大,負數比正數小。

  7、練習:做一做第3題。

  三、鞏固練習

  1、練習一第4、5題。

  2、練習一第6題。

  3、某日傍晚,黃山的氣溫由上午的零上2攝氏度下降了7攝氏度,這天傍晚黃山的氣溫是 攝氏度。

  四、全課總結

 。1)在數軸上,從左到右的順序就是數從小到大的順序。

 。2)負數比0小,正數比0大,負數比正數小。

  第二課教學反思

  許多教師認為“負數”這個單元的內容很簡單,不需要花過多精力學生就能基本能掌握?扇绻钊脬@研教材,其實會發現還有不少值得挖掘的內容可以向學生補充介紹。

  例3——兩個不同層面的拓展:

  1、在數軸上表示數要求的拓展。

  數軸除了可以表示整數,還可以表示小數和分數。教材例3只表示出正、負整數,最后一個自然段要求學生表示出—1.5。建議此處教師補充要求學生表示出“+1.5”的位置,因為這樣便于對比發現兩個數離原點的距離相等,只不過分別在0的左右兩端,滲透+1.5和—1.5絕對值相等。

  同時,還應補充在數軸上表示分數,如—1/3、—3/2等,提升學生數形結合能力,為例4的教學打下夯實的基礎。

  2、滲透負數加減法

  教材中所呈現的數軸可以充分加以應用,如可補充提問:在“—2”位置的同學如果接著向西走1米,將會到達數軸什么位置?如果是向東走1米呢?如果他從“—2”的位置要走到“—4”,應該如何運動?如果他想從“—2”的位置到達“+3”,又該如何運動?其實,這些問題就是解決—2—1;2+1;—4—(—2);3—(—2)等于幾,這樣的設計對于學生初中進一步學習代數知識是極為有利的。

  例4——薄書讀厚、厚書讀薄。

  薄書讀厚——負數大小比較的三種類型(正數和負數、0和負數、負數和負數)

  例4教材只提出一個大的問題“比較它們的大小”,這些數的大小比較可以分為幾類?每類比較又有什么方法,教材則沒有明確標明。所以教學中,當學生明確數軸從左到右的順序就是數從小到大的順序基礎上,我還挖掘了三種不同類型,一一請學生介紹比較方法,將薄書讀厚。

  將厚書讀薄——無論哪種類型,比較方法萬變不離其宗。

  無論哪種比較方法,最終都可回歸到“數軸上左邊的數比右邊的數小。”即使有學生在比較—8和—6大小時是用“8>6,所以—8。

最新蘇教版六年級數學下冊教案 篇10

  

  知識整理

  1回顧本單元的學習內容,形成支識網絡。

  2我們學習哪些知識?用合適的方法把知識間聯系表示出來。匯報同學互相補充。

  復習概念

  什么叫比?比例?比和比例有什么區別?

  什么叫解比例?怎樣解比例,根據什么?

  什么叫呈正比例的量和正比例關系?什么叫反比例的關系?

  什么叫比例尺?關系式是什么?

  基礎練習

  1填空

  六年級二班少先隊員的人數是六年級一班的8/9一班與二班人數比是( )。

  小圓的半徑是2厘米,大圓的半徑是3厘米。大圓和小圓的周長比是( )。

  甲乙兩數的比是5:3。乙數是60,甲數是( )。

  2、解比例

  5/x=10/3 40/24=5/x

  3 、完成26頁2、3題

  綜合練習

  1、 A×1/6=B×1/5 A:B=( ):( )

  2、9;3=36:12如果第三項減去12,那么第一項應減去多少?

  3用5、2、15、6四個數組成兩個比例( ):( )、( ):( )

  實踐與應用

  1、如果A=C/B那當( )一定時,( )和( )成正比例。當( )一定時,( )和( )成反比例。

  2、一塊直角三角形鋼板用1/200的`比例尺畫在紙上,這兩條直角邊的和是5.4它們的比是5:4,這塊鋼板的實際面積是多少?

  板書設計: 整理和復習

  比例的意義

  比例 比例的性質

  解比例

  正反比例 正方比例的意義

  正反比例的判斷方法

  比例應用題 正比例應用題

  反比例應用體題

  教學要求:

  1、使學生進一步理解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能區分比和比例。

  2、使學生能正確理解正、反比例的意義,能正確進行判斷。

  3、 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最新蘇教版六年級數學下冊教案 篇11

  一、設計說明。

  本節課是在學生學習了百分數相關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在教學設計上有以下特點。

  1、體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體會數學知識之間、數學與其他學科之間、數學與生活之間的聯系,運用數學的思維方式進行思考,可以增強發現和提出問題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教學中,結合生活實際了解稅收的用途,充分體會所學內容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增強學生的應用意識,感受數學的應用價值。

  2、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現代教育理論認為: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是認知的主體,教師則是這一活動過程的組織者和引導者。也就是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主導作用。教學中,充分利用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讓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并通過分析、討論,從中感悟到納稅的重要作用,認識常見稅種,掌握應納稅額的計算方法。

  3、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數學來源于生活,應用于生活,學數學是為了應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本節教學中,在完成各種應納稅額的習題后,讓學生展開想象,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

  二、課前準備。

  1、教師準備:PPT課件。

  2、學生準備:收集有關納稅的資料。

  三、教學過程。

 。ㄒ唬┣榫骋搿

  1、課件出示家鄉改造前后的對比圖。

  (1)看圖,說一說我們的家鄉有什么變化。

  引導學生從家鄉的交通、基礎設施、房地產開發、土地利用、生態環境等方面感受家鄉的變化。

  (2)討論:用于改造家鄉的資金是從哪兒來的?

  引導學生了解財政部門撥的款大部分是靠稅收得來的。

  2、導入新課。

  什么是稅收?國家征收的稅有什么用處呢?納稅金額是多少?這節課我們就來探究納稅的知識。(板書課題:稅率)

  設計意圖:通過對家鄉變化的對比,使學生認識到稅收的重大用途,并對學習納稅知識產生濃厚的`興趣。

  (二)初步認識、理解有關納稅的知識。

  1、仔細閱讀教材10頁的內容,從中了解有關納稅的知識。

  2、學生自學后交流匯報。(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有序地展示相關內容)

  (1)什么是納稅?

  納稅是根據國家稅法的有關規定,按照一定的比率把集體或個人收入的一部分繳納給國家。

  (2)什么人需要納稅?

  每個公民都有依法納稅的義務。

  (3)稅收有什么意義?

  稅收是國家收入的主要來源之一。國家用收來的稅款發展經濟、科技、教育、文化和國防等事業。

  在學生理解稅收意義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說說自己了解的、發生在我們身邊的、用稅收為人民造福的例子,使學生進一步體會稅收的重要性。

  (4)稅收的主要種類有哪些?

  稅收主要分為消費稅、增值稅、營業稅和個人所得稅等幾類。

  (5)什么叫應納稅額?

  繳納的稅款叫做應納稅額。

  (6)什么叫稅率?

  應納稅額與各種收入(如銷售額、營業額……)的比率叫做稅率。

  3、初步了解我國的稅收政策。

  我國的稅收政策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因此,根據國家規定,集體或個人都有依法納稅的義務。

最新蘇教版六年級數學下冊教案 篇12

  教學目標:

  1、通過測量各種目標物影子長度的實踐活動,使學生主動探索掌握影子長度與目標物實際高度之間的比例關系,并能學以致用,解決大樹、旗桿、高樓等物體有多高的問題。

  2、通過分組合作,培養學生動手動腦、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團結協作精神。

  3、通過活動,使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進一步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并在活動中培養創新精神。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探索發現“同一地點,同時測量長度不同的竿,高度與影長的比值是相等的”教學難點:運用發現的規律解決“大樹有多高”之類的實際問題。

  教學準備:

  課前測量數據,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設計:

  一、預習導學

  1、師:同學們,下面我們來看段小視頻。

  2、師:同學們,物體的影子是怎么形成的呢?

  3、師:所形成的影子的長短是由什么決定的呢?(班班通出示圖片,學生觀察、交流、匯報。)

  4、師:那么物體的影子長度和物體的高度之間有著什么樣的聯系呢?你們想知道嗎?這節課,我們就來一起研究一下。(板書課題)

  二、新課探究

  1、探究兩根長度相同的竿的影長。

 。ǔ鍪疽曨l)學生記錄數據。

  師:通過同學的測量,同時同一地點測量兩根長度相同的竿,影長有什么關系?

 。ㄉ治鰯祿,匯報)結論:同一時間,同一地點測量相同長度的竿,影長是相同的。

  2、探究兩根長度不同的竿的影長。

 。ǔ鍪疽曨l)學生記錄數據

  師:通過測量,同時同一地點測量兩根長度不同的竿,影長有什么關系?(生分析數據,匯報)

  結論:同一時間,同一地點測量不同長度的竿,影長是不相同的。

  3、探究竿長度與影長之間的關系。

 。ǔ鍪颈砀瘢1號2號3號4號竿長/cm

  影長/cm竿長與影長的比值

  要求:竹竿長與影長的比值保留兩位小數。(小組合作完成)觀察比較:比較每次求得的比值,你有什么發現?(思考,交流,匯報)結論:在同一地點,同時測量不同長度的竿,高度與影長的比值是相同的。

  4、驗證結論師:剛才發現的結論正確么?如果是正確的,老師課前還準備了5號竿,同學們運用所發現的'結論,計算一下5號竿的竿長。

 。ǔ鍪疽曨l,學生記錄數據,計算)

  三、當堂練習

  1、在上海中心大廈測得其影長為158米,同時測得一根竹竿的長為180厘米,影長為45cm,那么長海中心大廈的高為多少米?

  2、早晨在校園里測得一棵梧桐樹的影長為37。5米,同時測得一根竹竿長2米,其影長為3米,這棵梧桐樹高米?

  3、在學校的操場上,有一棵大樹和一根旗桿,若此時大樹的影長6m,旗桿高4m,影長5m,求大樹的高度?

  四、你知道么?約公元前600年,泰勒斯從遙遠的希臘來到了埃及。在此之前,他已經到過很多東方國家,學習了各國的數學和天文知識。到埃及后,他學會了土地丈量的方法和規則。他學到的這些知識能夠幫助他解決這個千古難題嗎?他苦苦思索著。有一天,當他看到金字塔在陽光下的影子時,他突然想到辦法了。泰勒斯仔細地觀察著影子的變化,找出金字塔地面正方形的一邊的中點(這個點到邊的兩邊的距離相等),并作了標記。然后他筆直地站立在沙地上,并請人不斷測量他的影子的長度。當影子的長度和他的身高相等時,他立即跑過去測量金字塔影子的頂點到做標記的中點的距離。他稍做計算,就得出了這座金字塔的高度。

  五、課堂總結

最新蘇教版六年級數學下冊教案 篇13

  設計說明

  1.在情境中建立數學與生活的聯系。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必須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為他們提供觀察和操作的機會,使他們有更多的機會從周圍熟悉的事物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體會到生活中處處都有數學,感受到數學的趣味和作用。本設計在教學伊始,有效利用教材提供的具體情境,引導學生在觀察、討論中發展形象思維,建立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在學生建立了圓柱的表面積表象的同時拋出問題,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探究意識。

  2.在操作中滲透轉化思想。

  轉化思想是數學學習和研究中的一種重要的思想方法。本設計為學生提供充分的動手操作機會,使學生經歷用自己的方法把圓柱的側面化曲為直的過程,體會圓柱的側面沿高展開所形成的長方形的長和寬與圓柱的有關量之間的關系。使學生在觀察、推理中掌握圓柱側面積和表面積的計算方法,在實際操作中體會轉化思想,提高學生探究問題的能力。

  3.在應用中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培養學生應用知識解決生活問題的能力”是數學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本設計重視引導學生把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轉化為數學問題,引導學生把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相結合,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靈活運用圓柱表面積的計算方法解決生活中一些相關的問題,使學生在分析、思考、合作的過程中完成對圓柱表面積的'不同情況的探究,提高分析、概括和知識運用的能力。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 多媒體課件

  學生準備 紙質圓柱形物體 剪刀 長方形紙板

  教學過程

  ⊙提出問題、設疑導入

  1.說一說。

  師:生活中,哪些物體的形狀是圓柱?誰能和大家說一說?圓柱在生活中的應用非常廣泛,和我們的生活是密切相關的。

  2.想一想。

  課件出示情境圖:做一個圓柱形紙盒,至少要用多大面積的紙板?(接口處不計)

  師:要制作這個圓柱,你首先想到了哪些數學問題?“至少用多大面積的紙板”是一個關于什么數學知識的問題?

  3.匯報。

  小組合作,觀察、討論:求至少要用多大面積的紙板就是求圓柱的上、下底面的面積和圓柱的側面積之和。

  4.交代學習目標,導入新課。

  師:圓柱的上、下底面的面積和圓柱的側面積之和也叫圓柱的表面積,這節課我們就來探究有關圓柱表面積的問題。(板書課題)

  設計意圖:創設情境,培養問題意識,引導學生思考,使學生在觀察、討論中初步感知圓柱表面積的意義,學生的思考和探究活動就有了明確的方向,為學習新知做好鋪墊。

最新蘇教版六年級數學下冊教案 篇14

  教學內容:教材第68頁例2,練習十一第2題。

  教學目標

  綜合運用統計知識學會從折線統計圖中準確提取統計信息,并作出正確的判斷和簡單的預測。

  理解折線統計圖中各個數據的具體含義,培養學生仔細觀察的習慣。

  教學重點、難點:從折線統計圖中獲信息,并能作出決策。

  教學過程

  一、引入:回憶折線統計圖的特點。

  二、探究交流、總結規律

  1.小組探討、交流。

  出示教科書第68頁兩幅折線統計圖,提問:根據這兩幅統計圖,你們了解到哪些信息?根據提出的問題,讓學生在小組內交流、討論,談感受。

  學生可能會談到:

  A和B兩人繪制的是同一個公司員工的月薪統計圖,為什么看起來不一樣呢?第一幅圖看起來工資增長很快,第二幅圖看起來工資增長較慢。

  引導釋疑。

  在學生討論交流的基礎上,教師提問:請大家仔細觀察,兩幅圖看起來雖然不同,但它們所描述的統計數據卻是完全一致的,之所以兩圖不同,原因在于繪圖時采用的`單位不同:左圖1格代表50元,右圖2代表100元。

  小結。

  引導學生認識到:在利用統計圖進行比較和判斷時,一定要注意統一標準,才不致發生誤會。

  三、鞏固練習

  1.完成教科書第69頁練習十一2.

  2.補充練習。

  四、總結概括

  學習了這節課,你知道在利用統計圖作分析判斷時應注意哪些問題嗎?

  2.談你的收獲。

 。ū菊n注意事項:從折線統計圖中準確提取統計信息時,特別要注意標準是否統一,以免影響到正確的判斷和預測。)

最新蘇教版六年級數學下冊教案(精選14篇) 相關內容:
  • 2、認識眾數-蘇教版六年級數學下冊教案

    2、認識眾數 教學內容:教科書79頁例2,完成隨后的“練一練”及練習十六第1題 教學目標: 1、使學生通過具體的實例,初步理解眾數的意義,會求一組簡單數據的眾數;能解釋眾數的實際意義。...

  • 4.數的運算(1) -蘇教版六年級數學下冊教案

    數的運算(1) 教學內容: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第12冊87頁“整理與反思”和“練習與實踐”1-5,第88頁上第1題。 教學目標: 1.通過復習練習,進一步掌握整數、分數、小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以及內在聯系。...

  • 3、認識成反比例的量-蘇教版六年級數學下冊教案

    教學內容: 教科書第64頁例3,完成隨后的練一練和練習十三第6~8兩題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經歷從具體實例中認識成反比例的量的過程,初步理解反比例的意義,學會根據反比例的意義判斷兩種相關聯的量是不是成反比例。...

  • 7.數的運算(4) -蘇教版六年級數學下冊教案

    數的運算(4) 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第12冊88頁“整理與反思”和“練習與實踐”第6、7題及補充練習。 教學目標: 使學生進一步認識分數百分數問題的實際生活中的運用,鞏固生活中的稅率、折扣、利息等問題的解答方法,提...

  • 3、認識中位數-蘇教版六年級數學下冊教案

    3、認識中位數 教學內容:教科書80~81頁例3、例4,完成隨后的“練一練”及練習十六第2、3題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結合具體實例,初步理解中位數的意義,會求一組簡單數據的中位數,能根據具體問題選擇合適的統計量表示一組數據的整體特征...

  • 10.整理和練習(1)-蘇教版六年級數學下冊教案

    教學內容: 第15頁“回顧與整理”,練習與應用第1~9題 教學目的: 1.通過復習與練習理解和掌握解決有關百分數的實際問題的基本思考方法,進一步積累解決問題的經驗,增強數學應用意識。...

  • 8、式與方程(1) -蘇教版六年級數學下冊教案

    教學內容: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第12冊92頁“整理與反思”和“練習與實踐”1、2、3、9題以及補充的練習。 教學目標: 1.使學生進一步理解用字母表示數的作用和等式的性質,體會用字母表示數的簡潔性,滲透初步的代數思想。...

  • 3.數與代數:數的認識(3) -蘇教版六年級數學下冊教案

    教學內容: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第12冊86頁“整理與反思”和“練習與實踐”11-14 教學目標: 通過復習練習,進一步掌握分數、百分數、小數的互化的方法。進一步掌握分數、小數等有關性質。...

  • 2、用方向和距離描述物體的位置(2)-蘇教版六年級數學下冊教案

    用方向和距離描述物體的位置(2) 教學內容:教材55頁的例2和練一練,練習十二的第3--5題。 教學目標:使學生經歷探究根據給出的方向和距離在平面上畫出相關物體的位置的方法,并能根據給出的方向和距離在平面圖上準確畫出相關物體的位置...

  • 5、用比例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蘇教版六年級數學下冊教案

    一、復習導入: 1、提問:如何判斷兩個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 二、練習鞏固 1、判斷下面各題中的兩種量是不是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1) 每袋大米的重量一定,袋數與總重量。 (2)用同一規格的地磚鋪地,鋪地的面積和地磚的塊數。...

  • 1.數與代數:數的認識(1) -蘇教版六年級數學下冊教案

    教學內容: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第12冊83頁“整理與反思”和“練習與實踐”1-4 教學目標: 1、使學生通過復習加深對整數、小數、分數和百分數的理解,進一步明確有關數的意義和基本性質,體會整數與小數、小數與分數、分數與百分數...

  • 2.數與代數:數的認識(2) -蘇教版六年級數學下冊教案

    教學內容: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第12冊84頁“整理與反思”和“練習與實踐”5-10 教學目標: 使學生通過復習,進一步掌握數的讀寫、改寫和大小比較,進一步明確奇數與偶數、素數與合數、公因數與公倍數的聯系與區別,加深整數及其性...

  • 2、用轉化的策略解決問題(2)-蘇教版六年級數學下冊教案

    教學目的: 1、讓學生學會運用轉化的策略,用簡便的方法解決有關分數的實際問題。 2、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加深對轉化策略的認識,增強策略意識,培養的靈活性。 教學重點:掌握用轉化的策略解決分數問題的方法,增強策略意識。...

  • 1、認識成正比例的量-蘇教版六年級數學下冊教案

    教學內容: 教科書第62頁例1,完成隨后的練一練和練習十三第1~3題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經歷從具體實例中認識成正比例的量的過程,初步理解正比例的意義,學會根據正比例的意義判斷兩種相關聯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 5.數的運算(2)-蘇教版六年級數學下冊教案

    數的運算(2) 教學內容: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第12冊89頁“整理與反思”和“練習與實踐”2、3-5,第90頁上第5、6題。 教學目標: 1.進一步復習鞏固加法和乘法運算律以及減法和除法中的一些運算規律。...

  • 教案大全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免费在线成人 | 国产乱人伦AV在线无码 | 亚洲aⅴ无码专区在线观看 在线观看免费乇片 | 91在线激情视频 | 请别相信她免费观看高清章若楠 | 国产精品资源在线观看 | 久久精品无码午夜福利理论片 | av网站在线免费看 | 双腿被绑成M型调教PLAY照片 | 国产精品无码无片在线观看3D | 真人一毛片 | 丁香色欲久久久久久综合网 | 亚洲激情视频 | 99精品国产福利在线观看免费 | 这里只是精品 | 久久国产综合 | 大狠狠大臿蕉香蕉大视频 | 久久久精品视频免费看 | 91呦呦 | 国产乱沈阳女人高潮乱叫老 | 日本在线第一页 | 久久久久久亚洲AV无码专区 | 国产在线看视频 | 国产福利视频在线观看 | 欧日韩无套内射变态 | 日本专区 | 久久国产精品免费 |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天堂无码 | 日本道二区免费v | av区无码字幕中文色 | 久久激情日本aⅴ | 97se亚洲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免费午夜福利在线播放11 | WWW亚洲色大成网络.COM | 99爱国产精品 | 国产在线观看午夜福利片 | 日韩国产高清在线观看 | 无码精品A片一区二区 | 精品综合久久久久久888蜜桃 | 婷婷去俺也去 | 精品1区2区3区4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