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級下冊數學有余數的除法評課稿(精選4篇)
二年級下冊數學有余數的除法評課稿 篇1
一直以為數學課因其學科本身的科學性和嚴謹性,所以必須上得一板一眼,但聽了劉**老師執教的這節《有余數的除法復習》一課,使我對如何上數學課有了新的認識:
首先,數學課的算理必須給學生講清楚,讓學生有明確的認識。
劉老師處理小青蛙跳水30÷7一題時,問學生什么是被除數,劉老師說被除數就是被分的數,一部分分走就是除數,一部分留下就是余數。如果一次分走就用減法,一次一次分走同樣多的就用除法。那么30÷7分走4個7,分了4次。他用這種方式不但算理講得透徹明白,同時學生學得也很輕松。
另外,劉老師的課形式新穎、趣味性強,使人耳目一新,不僅會牢牢的吸引住學生,就連聽課老師也被他牢牢的吸引了。
新穎不僅體現在習題的形式上,比如小青蛙跳水,學生說完答案后喊123青蛙就跳開。真有趣!小猴子挑桃子,最簡單的習題形式,被劉老師賦予的“有余猴”“沒余猴”兩個名詞給趣味化,生動化了。另外,在數學課上用區別同音詞的方式,“魚數”、“愚數”,“愉數”,并列舉了余字的其他組詞的方式來讓學生充分體會“余數”一詞中的“余”字的含義。不但聞所未聞,而且我相信經過劉老師的講解孩子們會徹底明白什么是“余數”了。并且會一生不忘。
新穎還體現在習題的內容設計的藝術性上。劉老師這節復習課的習題都是經過精心設計的,題目難易呈遞增性。并且到開放性。不僅如此,在解題的過程中,除時時滲透算理外,還教給學生多角度看問題,做題什么數逆向思維等。例如:41÷=…6學生給出了兩個答案,7和5,5和7。劉老師徐徐善誘地引導學生不僅充分明白了余數和除數的關系,并且讓學生明白應該學會多角度看問題。還有小猴子挑桃子一組題,各個都有深意。有廣度,有開放性,而且題題目標明確。填幾有余數,填幾沒余數。教師把學生的思維充分激活了。題目新穎,形式靈活,趣味性強。
還有,我想說,劉老師真會“玩”。
你瞧,不管是找不同,或是搶答題,還是一個個小游戲,亦或是在習題中給孩子講解算理,細細想來,都是劉老師帶著學生在“玩”中進行的,你看一“老”帶著一幫“少”玩得多開心:小青蛙會跳,小猴子被命名為“有余猴”“沒余猴”。就連“余數”這個名詞,還被放在那么多詞語“親戚”中叫學生分辨,多好玩,孩子多愛玩啊,真好!
可見,復習課并不單單做幾道習題這么簡單,習題背后你要給孩子歸納哪些算理,必須教師自己有明確的。認知,而且習題是為讓學生明白算理服務的。再者把課上得生動有趣,也是吸引學生的關鍵。除此,從劉老師的課中我還深切的體會到了教師一定要多花心思去分析教材,鉆研教法。把題設計的新穎,趣味性強,時效性強。什么樣的課是好課?我認為學生喜歡上的,能牢牢的吸引住學生,讓學生在趣味的環境中輕松地學到知識的課就是好課。一節好課不一定上得花里胡哨,熱熱鬧鬧,各種信息化手段非得都用上,它需要的是教師沉下心來,好好的鉆研教材,研究教法,精心設計題型,多一些預設才會有新的生成,這也是我所欠缺的,以后我會朝這方面多努力,力爭使自己做到發現了問題,及時解決問題。
劉老師這樣的課,我喜歡。我想,學生更喜歡。向劉德武老師學習。
二年級下冊數學有余數的除法評課稿 篇2
聽了陳老師執教的《有余數的除法》感觸頗深,陳老師在課堂上的大方和穩重以及良好的課堂組織能力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覺得陳老師這節課有以下幾點值得學習:
1、在進入本節課學習時,陳老師能根據二年級學生的特點,即年齡小,比較喜歡直觀的認識,學生進行擺小棒的活動,從而引出有余數的除法橫式表示方法。
2、陳老師在設計上比較合理,層層深入:在利用小棒根數的增加時,使得學生進一步思考余數的問題。從而利用實物擺小棒到抽象的一種數學思考。
3、從陳老師的整個教學過程來看,教學難點應該是在除法豎式的書寫和各個部分與橫式中對應關系。她首先讓學生自由寫寫除法的豎式,然后通過學生作品的展示。讓學生觀察橫式與豎式,而沒有直接提問豎式中的每一個數字從哪里來的,是表示什么意思,陳老師充分利用了學生的好奇心,來引導他們去探索和研究。而且在解釋這個問題時,她不是通過自己解釋,而是把主動權交給了學生,讓學生來做出解釋。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性。
4、從整體來看,陳老師這節課的內容上比較充實,她讓學生明白了有余數除法的由來以及其寫法做了優化,再讓學生掌握了除法的豎式寫法及各個部分的關系,最后用練習進行了鞏固。
5、最后我講一點個人的意見,我覺得陳老師在上完9根小棒時,如果馬上讓學生思考用12根小棒擺幾個正方形還多幾根時,稍微進行點撥,在下面的練習當中學生也就可以應付了。
以上是我個人不成熟的意見,還請大家一起探討、研究。
二年級下冊數學有余數的除法評課稿 篇3
聽了劉老師執教的這節《有余數的除法》后,使我受益非淺,感受頗深,現粗淺的談談自己聽后的收獲及所思。
1、在課堂教學中老師明確本課教學目標和重難點,結合教材、利用教材,承認教材是知識的載體,在充分把握教材知識點的前提下靈活處理教材內容,設計適合學生發展的教學過程,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用分東西來引入,提出了開放性問題“由你擺,你想每組擺幾盆花?”從而滿足更多孩子內心的渴望和需求,孩子的學習熱情和愛好很輕易被激發起來,為后面的教學活動做好鋪墊,從而達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的目標,呈獻給大家與眾不同的一課。
2、通過操作將余數概念教學直觀化。
余數的產生和意義理解是本節課的重點!队杏鄶党ā方滩纳鲜沁@樣設計的:“15盆花,每組擺5盆,可以擺幾組?”先讓學生感知能夠平均分的現象,然后進而安排了:“有23盆花,為裝扮教室想把這些花平均分成5組,每組最多擺幾盆,還剩幾盆?”讓學生體驗不能平均分的現象——余數的產生。劉老師教學這個環節中并不是讓學生憑空的去想、去算,而是通過用圓片代表花,讓學生去擺去操作,自己發現什么時候能平均分,什么時候不能平均分,不能平均分的時候就產生了余數,余數就是平均分后剩下的數。教學過程中通過擺一擺學生人人動手操作,讓學生形象化得理解了余數概念,學生對余數的理解將會更加深刻。
3、學生的主體地位與教師的主導作用處理恰當。
在整過教學過程中教師們給予了學生較大的自由空間,讓學生動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對問題進行猜測驗證等,學生大膽參與、積極思考,真正成了學習的'主體。而教師的主導作用也是發揮得恰到好處,真正起到了一個引導者、促進者的作用。我想,正因為如此,學生的操作活動才能有條不紊。
4、在教學有余數除法的橫式和豎式的寫法時,教師應該多強調商、余數以及算式所表示的意義,這樣可以加深學生對算式所表示的意義的理解。豎式的學習中可以適當的滲透試商的方法和余數要比除數小的要求,為后面的教學做好準備。
二年級下冊數學有余數的除法評課稿 篇4
二年級李老師講的《有余數的除法》一課,有很多值得我學習和借鑒的地方。
首先,課的設計層次分明,首尾呼應,有層次、有高度。老師的語言簡潔、清晰,引導孩子說劃或讀書時,學生的語言清晰、干脆利索,語速適中,不拖腔,聽著很舒服。
其次,這節課的容量特別大,除法的兩種分法,也就是除法的兩種意義:等分除、包含除都含在了里邊。兩種分法都演示,又有那么多物品需要分,那么多算式需要板書,最后總結出:生活中有余數的除數真多呀!這些內容李老師處理的都非常緊奏,學生理解的也非常透徹,所以感覺學生學的還是非常好的,總體感覺不錯。
但是,當我遇到一個課的內容比較大時,怎樣進行才算高效!是做的充實才算高效,還是把教材中自主練習都進行了才算高效!我認為應考慮到本班學生的情況,如學生預習的情況,接受的情況等。如果學生預習的好,學生接受能力強,可以進行完。如果情況不是這樣,可以把教材分開來進行,分兩課時完成也未嘗不可。
另外,李老師說“余數為什么要比除數小”,學生理解不是太透徹。我想原因就出在:學生動手操作時,也就是分具體的物品時,分著分著(分過一輪兩輪后)無法繼續分了,老師應強調:為什么不能繼續分?因為剩下的不夠每份分一個,所以不能再分了,也就是余數要比除數小。每分一種物品都強調一次:為什么不能繼續分?讓學生心里明白:每份不夠分一個了,也就是余數要比除數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