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二年級數學上冊教案(精選4篇)
新二年級數學上冊教案 篇1
學生已經學會直接比較長短與高矮,對線段有了初步的認識,生活中,學生也積累了用(文具盒、鉛筆等)非標準長度單位測量物體的經驗。而數學中的標準長度單位,是學生最早接觸的計量單位,也是最基本的,因此,本課作為計量單位的起始課,就顯得尤為重要。
我發現學生在尺子上或測量物體時,都有接觸過厘米這個長度單位,也知道用尺可以測量物體,但對其意義的理解并不清晰。他們不知道為什么要有長度單位,不知道怎么用長度單位,也不知道為什么要用尺來測量……那么本課怎樣讓學生對以上這些理解清晰,體現其“起始課”的特質呢?我從兩個方面進行了思考:一方面,我們該如何讓學生體會“厘米”這個單位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怎樣認識厘米,又怎樣將其過程與方法遷移、滲透到(米、分米、毫米、千米等)其他長度單位的學習中去。
說教學目標與重難點
根據對以上的理解與思考,我確定了如下的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通過觀察、測量活動,使學生明白建立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認識長度單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長度表象。
2.過程與方法目標:在具體情境中體會“厘米”的重要性,能估計一些物體的長度,并學會用刻度尺對物體進行測量,會畫規定長度的線段,發展空間觀念。
3.情感與態度目標:培養學生初步的`實踐能力,使其進一步感受生活里的數學事實。
教學重點:掌握1厘米的實際長度,學會用尺測量物體長度。
教學難點:建立1厘米的長度表象。
說教法、學法
為了更好的落實課程標準:1.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2.學生是學習的主體;3.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我從學生的心理、認知特點出發,采取了如下教法與學法:
教法:直觀演示、設疑誘導、活動探究
學法:動手實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說教學流程
為了更好的發揮本節起始課的作用,我主要設計了四個教學環節:第一環節:課前敏悟,引入新知。第二環節:課中敏學,掌握新知。第三環節:課后應用,鞏固新知。第四環節:總結課堂,評價學生。
第一環節:課前敏悟,引入新知(敏悟單見附件2)
比較一:
小紅
小麗 小紅比小麗多2個
引出“單位”,
小強 體會單位的重
小明 小強比小明少3顆要性。
比較二:
小朋友的身高差,該用什么單位表示?引出長度單位“厘米”,并揭示課題。
第二環節:課中敏學,掌握新知
這個環節我分四個層次進行展開。
1.認識尺子
尺子是用厘米作單位測量物體的重要工具。首先我出示一把特殊的尺子(尺子上什么都沒有),讓學生觀察自己的尺子,看老師出示的尺子缺了什么,通過復原尺子,使學生更好的找出尺子的組成部分:刻度線,數和單位厘米(cm),使學生對尺的認識更深刻。
2.認識1厘米
認識1厘米是本節課最為核心的內容,教學時首先明確告訴學生,測量比較短的物體的長度,可以用厘米做單位,從0刻度到1刻度之間的這一大格的長度就是1厘米,那你還能在尺子上找到其他的1厘米嗎?學生通過動手操作,發現每相鄰兩個數(長刻度線)之間的距離都是長1厘米,這樣學生對1厘米的長有了一個初步的感知。
然后通過①讓學生用拇指和食指在刻度尺上(直尺、三角尺等)比劃1厘米,有一個形象的直觀感受,初步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②用拇指和食指捏住棱長為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體,再慢慢抽出;③直接比劃1厘米的長;④在此基礎上,讓學生找一找生活中長約1厘米的物體。四個環節的操作,讓學生的體驗活動走向深刻,積累1厘米長度的量感經驗,對1厘米的實際長度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學到這兒,我讓學生回顧認識1厘米的過程與方法,并嘗試小結。這個環節層層遞進,既突出了重點,又逐步分散了難點,為其過程與方法遷移、滲透到后續學習中做好鋪墊。
3.認識幾厘米
通過剛才的學習,學生已經認識1厘米。那么刻度0~刻度2是幾厘米呢?引導學生認識到2個“1厘米”就是2厘米。你能在尺子上找出其他的2厘米嗎?再讓學生用同樣的方法找一找4厘米、5厘米。并反問刻度6到刻度10是幾厘米?為什么?在層層追問中明白“幾個1厘米就是幾厘米”,同時實現了知識的變遷,滲透了測量物體長度的方法。
4.測量實物
(1)量一量
首先學生自主觀察書本小刀圖,判斷其長度,并在小組內交流,由組長組織,歸納總結出測量物體的基本方法,即把尺子的0刻度對準物體或線段的左端,再看物體的右端對著幾,就是幾厘米。這樣的設計給學生充分的探究空間,主要是想抓住課堂的生成,及時發現一些錯誤的量法,讓學生在矛盾沖突中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這比老師的直接講授要更有價值。
接著,讓學生應用探索出的測量方法,獨立測量書本中出示的線段,和身邊的任一物體,進一步加深正確測量方法的印象。
(2)畫一畫
放手讓學生自學,通過自主閱讀書本第51頁畫一畫內容,明確畫特定長度的線段的方法,即一般從0畫起,畫到幾就是幾厘米(和剛才測量的方法基本一致)。并獨立完成想想做做第6題進行鞏固。教師要信任學生的學習能力,充分發揮其學習的主動性。
第三環節:課后應用,鞏固新知
為了使學生更牢固的掌握知識,形成技能技巧,我設計了三個層次的練習。
第一層次:基礎練習。
完成“想想做做”2、3兩題。
通過量、看、填寫的練習,檢查學生對本節課所學基礎知識的掌握情況,并初步滲透估測意識。
第二層次:提高練習。
1.估測:
(1)開展“火眼金睛”活動,學生先估計再測量自己手掌的寬度,食指的長度,培養學生的估測能力,并了解自己身上的尺子。
(2)利用身上的尺先估計自己中指的長、數學書封面短邊的長,文具盒的長,再用尺子量一量,進一步鞏固驗證估測的能力。
這個環節,學生在反復的估測、實測中,逐步修正他們的估測策略,進一步豐富學生的長度觀念。
2. 回顧學生比高矮的情形,用厘米表示他們相差的高度。前后呼應,體現了 數學來源于生活,并應用于生活的理念。
3.斷尺量小刀
結合書本內容,我設計了一道思考題:像這樣一把斷尺能測量小刀的長度嗎?引導學生思考,這其實是測量方法的一個升華,雖然沒有了0刻度,但我們通過“認幾厘米的方法”也可以判斷出小刀的長度。設計本題旨在在開發學生的思維,使其能夠靈活應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問題。
第三層次:拓展練習。
厘米可以測量較短的物體或線段長度,如果測量學校操場的長,你覺得用厘米做單位合適嗎?為后面的學習埋下伏筆。
課堂教學的結束,并不意味著學習的終結,讓學生帶著問題出課堂。
第四環節:總結課堂,評價學生
在這節課結束之前,我讓學生回顧厘米的認識過程,并告訴學生,以后我們可以用類似的方法,來繼續認識其他的長度單位。這樣就凸顯了起始課的內在意義。
說板書設計
本節課板書簡單明了,重點突出,便于學生及時回憶、總結本課知識,并進行自我評價。
認識厘米
單位
長度單位 1厘米
整節課我以學生的生活經驗為基礎,加強直觀操作,以生為本,以學定教,讓學生在量一量、比一比、猜一猜等活動中充分發揮主動性,讓認識厘米的過程與方法在后續學習中得到遷移生長,使數學學習變得更簡約有效,讓學生學得輕松,學的快樂。
新二年級數學上冊教案 篇2
教學內容:課本第1—3頁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理解使用統一的長度單位進行測量的必要性;
2.初步認識長度單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長度概念;
3.會用刻度尺測量物體的長度;(限整厘米數)
過程與方法:使學生經歷測量的過程,體驗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動手能力和主動估計物體長度的意識。
教學重點: 掌握1厘米的實際長度和用刻度尺測量物體長度的方法。
教學難點:建立1厘米的長度概念。
教具:刻度尺一把,5厘米的紙條,圖釘,棱長為1厘米的小正方體,別針,花生。
學具:
刻度尺一把,三角尺,一根繩子,新的鉛筆一支,較長的紙條,一角的硬幣。
教學過程:
一.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1.情景設置,用不同的測量工具進行估計和測量
2.提出測量中的矛盾問題
(1)在剛才的實際測量當中,有的同學說數學書有5顆別針那么長,有的同學說數學書有4個三角形那么長,有的同學說數學書有2把小刀那么長。
師:為什么我們都是測量的同一邊量出的結果不一樣呢?
(2)實際生活中人們用不同的測量工具也就是用不同的長度單位測量,這會帶來交流的不方便,那么我們需要統一的長度單位,你知道有那些嗎?
3.揭示課題,介紹測量的工具
(1)我們要測量物體的長度,可以用尺來量。請同學們拿出直尺,觀察一下,直尺上有些什么?(大小刻度、數字、厘米)觀察這把直尺,它的每兩個刻度之間是多長?(1厘米,也就是說直尺以1厘米為單位。)
(2)今天我們來學習量比較短的東西時,用“厘米”做單位。
(3)板書課題。
二.認識長度單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長度概念
1.介紹1厘米:那么你知道1厘米是多長嗎?請你用直尺上表示出來。
首先找到刻度“0”,從刻度0到1,這中間的長度就是1厘米。
2.感知1厘米的實際長度:
(1)把1厘米的長度畫在黑板上;
(2)請你刻度尺和圖釘的長比一比,圖釘的長大約是1厘米;
(3)請你用刻度尺比一比自己那個手指的寬大約是1厘米;
(4)想一想1厘米有多長。
3.觀察自己的刻度尺:
三.用刻度尺測量物體的長度方法
1.學生小組動手測量紙條長度
(1)這有一張紙條,你知道它有多長嗎?小組討論、操作測量紙條的長度。
(2)小組匯報:你們是怎么測量的?
2.統一測量的方法
3.實際測量物體的長
(1)測量同桌準備的紙條,看一看它們分別長多少厘米?量的結果寫在紙條上,同桌檢查。
(2)量一量你帶來的新鉛筆長多少厘米。看練習一的1題中鉛筆的長度,筆尖不能靠近刻度尺的刻度,怎么量它的長度呢?利用三角板來卡一卡的量。
四.鞏固反饋
五.發展練習
1.如果有些東西兩頭都不能靠近尺子,那要怎么量出它的長度呢?例如花生的長度和1角硬幣的長度。
2.討論交流,想辦法。可以有很多方法。
六.全課小結
今天學了什么?
新二年級數學上冊教案 篇3
教學目的:
1、讓學生經歷幾個相同的數相加還可以用乘法計算的學習過程,初步理解乘法的意義,初步體會乘法和加法的聯系和區別;能正確地寫、讀乘法算式,知道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稱;會通過加法算得乘式的積。
2、使學生在簡單的實際問題中抽象出求幾個相加是多少的數學問題,并根據數學問題列乘法算式的活動中,培養有條理地思考思考的習慣,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3、使學生認識乘號,知道乘法的含義,初步掌握乘法算式讀法和算式,知道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稱,培養學生初步的分析、綜合、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
1、初步理解乘法的意義。
2、初步體會乘法和加法的聯系和區別。
教學準備:多媒體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今天這節課讓我們一起走進“智慧寶塔”,不過,要想到達最高層,我們必須找到開啟每一道門的金鑰匙,小朋友,你們有信心嗎?
一、引入新課
1、讓我們先進入第一層,門上寫著一組算式:
2+3+6 5+5+5 9+1+2 2+2+2+2 4+4+4
2+3+6中的三個加數相同不相同?5+5+5中的三個加數相同不相同?誰能根據加數的特點把這些算式分成兩類?
追問:你是怎樣分的?(左邊一組加數都相同,右邊一組加數不相同)這些算式的相同加數是什么?有幾個這樣的相同加數呢?
二、感知“幾個幾相加”
小朋友真聰明已經得到第一把鑰匙,進入第一層,現在我們要爭取進入第二層啦!
(1)出示例1圖
提問:圖中幾只小白兔?雞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根據學生的回答相機板書:2+2+2=6(只),3+3+3+3=12(只)。
這兩個算式表示幾個幾相加?
板書:3個2相加 4個3相加
追問:這兩個加法算式有什么共同的特點?(都是連加;每一題的加數都一樣)
(2)完成第頁的.“試一試”
讓學生擺小棒:每堆擺2根,擺5堆。提問:擺了幾個2?求一共擺了多少根小棒,用加法怎樣列式?這道算式表示幾個幾相加?
繼續要求學生擺小棒:每堆擺4根,擺3堆。提問:擺了幾個4?怎樣列式求一共擺了多少根小棒?
三、認識乘法
1、出示第2頁的例題。
提問:一共有多少臺電腦?你是怎么知道的?請把加法算式寫下來,并說一說是幾個幾相加。板書:2+2+2+2=8。
(添加電腦圖片為6個2)是幾個幾相加,你能把加法算式寫下來嗎?
(添加電腦圖片為10個2)現在呢?
談話:隨著電腦數量的增加,求“幾個幾相加”的和,列加法算式你們感覺怎樣?(太麻煩了)
介紹:不要著急,有一種方法能夠解決這問題。(揭示課題:認識乘法)
像:2+2+2+2=8,4個2相加可以用乘法算,板書4×2 2×4 分別讀作4乘2和2乘4
板書: 2 × 4 = 8
4 × 2 = 8
(乘數) 乘號 (乘數) (積)
同桌同學互說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稱。
誰能說說2×4=8這一道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
2、讀寫乘法算式
提問:6個2相加,用乘法算怎樣寫算式呢?10個2呢,并說說各部分的名稱。
3、完成課本第2頁“試一試”(先獨立完成,再評講校對,并讓學生說一說,求5個4的和是多少,哪種寫法比較簡便)
四、練習
1、完成“想想做做”1
(1)出示第1小題圖,提問:1盒有多少枝?有幾盒?求一共有多少枝,就是幾個幾?
學生填空獨立完成
(2)學生獨立完成第2題,集體交流時著重提問這道題是求是幾個幾朵?
2、完成“想一想做做”2
(1) 用圓片擺一擺,每堆擺2個,擺4堆,指名回答,擺了幾個幾?
學生獨立寫出一道加法算式和兩道乘法算式,集體交流。
(2)用圓片擺一擺,每堆擺4個,擺2堆,指名回答:擺了幾個幾?
學生獨立寫出加法和乘法算式,集體交流。
(3)比較一下這兩種擺法有什么不同和相同的地方?
3、完成“想想做做”3
評講時反過來讓學生說一說乘法算式都表示什么。
4、完成“想想做做”4
獨立完成,集體交流。
五、連系實際
談話:在完成了上面的題目后,我們已經沖刺到“智慧寶塔”的最高層,我們一起來做個游戲慶祝一下,好吧。
拍手游戲
要求:先讓學生聽老師拍手,說出是幾個幾,并列出乘法算式;再讓一名學生拍手,其余同學說一說,最后讓同桌游戲。
六、總結
新二年級數學上冊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充分利用情境圖上提供的素材激發學生愛國主義熱情,真切地感受到我們祖國的偉大。
(2)理解筆算兩位數減兩位數的.算理,掌握豎式的寫法和計算方法。能正確地進行計算。
過程與方法
通過創設情境,引導學生從生活中發現數學問題,培養學生分析概括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在學習過程中,培養學生認真觀察、細心的良好習慣。
教學重、難點:
理解和掌握不退位減法的計算方法和算理。
教法與學法:
教法:演示法。
學法:小組研討法。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計數器。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多媒體播放北京20__年奧運會影像資料,以及頒獎歡慶場面,激發學生熱情,然后出示第17頁情境圖。
中國比美國多多少枚金牌?美國比中國少多少枚金牌?美國比俄羅斯多幾枚金牌?……
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兩位數減兩位數(不退位減)。(板書課題)二、探究新知
(1)教學例1:36-23=
①小組討論,說一說你是怎樣算的。
②匯報交流。
③歸納算法
A各小組代表上臺板演。
B教師在計數器上演示。
C列豎式計算應注意什么?
(相同數位對齊,從個位減起)
(2)反饋練習。
教材第18頁“做一做”第1題。
獨立完成后,指定2名學生交流計算過程和結果。
二、積累運用
(1)集體完成練習三第1題。
(2)合作完成練習三第2題。
(3)完成練習三第3題。
四、總結提升
用豎式計算兩位數減兩位數的不退位減法,要注意相同數位對齊,從個位減起。
板書設計
兩位數減兩位數(不退位減)
36-23=13
3 6 3 6 3 6
- 2 3 → - 2 3 → - 2 3
3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