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師大版小學二年級數學下冊教案(精選4篇)
北師大版小學二年級數學下冊教案 篇1
第六單元:有余數的除法教學目標:
知識技能:使學生經歷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現象抽象為有余數除法的過程,初步理解有余數除法的含義,認識余數。掌握除數是一位數,商也是一位數的有余數除法的計算方法,知道余數要比除數小。問題解決:認識有余數的除法,加強概念,掌握算法,用有余數除法解決實際問題。教學重點:有余數除法的意義和計算方法,理解余數與除數的關系。
第一課時:有余數的除法
1.通過分草莓的操作活動,使學生理解余數及有余數的除法的含義,并會用除法算式表示出來,培養學生觀察、分析、比較的能力。
2.借助用小棒擺圖形的操作,使學生鞏固有余數的除法的含義,并通過觀察、比較探索余數和除數的關系,理解余數比除數小的道理。
重點重點:理解余數及有余除法的含義,探索并發現余數和除數的關系。教學難點:理解余數要比除數小的道理。教學過程:
一、觀看動畫,引出活動
二、擺一擺,比較感知
(一)擺一擺,回顧除法意義把下面這些每2個擺一盤,擺一擺。
1.讀一讀,你知道了什么?2.擺一擺,說一說你是怎樣做的。3.能把擺的過程用算式表示出來嗎?6÷2=3(盤)問題:
1.觀察,你發現了什么?
2.現在你還會擺嗎?互相說一說你打算怎樣做。3.這1個草莓怎么不擺了?4.能把你的想法用算式表示出來嗎?7÷2=3(盤)……1(個)問題:
1.這個算式什么意思?2.這個意思你還在哪看到了?
(溝通算式、文字、擺的過程之間的對應關系。)問題:比較,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
講解:算式里的“1”表示剩下的1個草莓,在算式中稱為“余數”,今天我們研究的是“有余數的除法”。
(四)圈一圈,填一填,及時鞏固
三、對比觀察,理解關系
(一)初步理解余數與除數的關系
(二)活動思考,加深理解
用一堆小棒擺。如果有剩余,可能會剩幾根小棒?
問題:
1.讀一讀,說一說你知道了什么。
2.你是怎么想的'?和同伴說一說,也可以擺一擺
證明自己的想法。3.如果用這些小棒擺
呢?
四、課堂作業
作業:第64頁練習十四,第1題、第2題。
第二課時:豎式與試商
教學目標:
1.在操作中建立有余數除法的豎式表征形式與其他表征形式的聯系。2.在比較中理解除法豎式。
教學重點:
掌握有余數的除法豎式的寫法。教學難點:
理解除法豎式中各部分所表示的意義。教學過程:
一、學生活動,運用舊知解決問題
(一)呈現題目,明確題意
13根小棒,每4根分一組,結果怎樣?
問題:
1.讀一讀,說一說你知道了什么。2.“13根小棒”指的是什么?3.“每4根分一組”什么意思?
(三)交流想法,解決問題
13根小棒,每4根分一組,結果怎樣?
問題:結果怎樣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二、研討豎式,理解各部分含義
(一)嘗試書寫,交流想法
13根小棒,每4根分一組,結果怎樣?
嘗試:擺、圈、列除法算式的辦法都可以解決這個問題。你們
知道嗎,除法也可以寫成豎式,想一想擺、圈、寫算式問題:你是怎樣寫的?說一說你的想法。
三、研討豎式,理解各部分含義預設:
(一)嘗試書寫,交流想法
(二)指導書寫,建立聯系
過渡:這位同學的寫法,就是我們通用的豎式寫法,你知道應該怎樣寫出來嗎?我們一起來看看。
(二)指導書寫,建立聯系
13根小棒,每4根分一組,結果怎樣?
13÷4=3(組)……1(根)除法也可以寫成豎式:
四、作業:第65頁練習十四,第4題、第5題。
第三課時:解決問題
教學目標:用有余數的除法解決問題,要采用“進一法”得出問題的答案。教學難點:用進一法解決問題。教學過程:
一、審讀題意,交流理解
22個學生去劃船,每條船最多坐4人。他們至少要租多少條船?
問題:1.你都知道了什么?追問:“最多坐4人”你怎么理解?“至少”是什么意思?
2.誰能完整地說一說這道題的意思?
二、討論辨析,理解進一法
(一)獨立嘗試
22個學生去劃船,每條船最多坐4人。他們至少要租多少條船?問題:他們至少要租多少條船呢?
請你自己試一試。
提示:可以寫一寫,算一算,畫一畫。
(二)交流想法,體會進一法
問題:至少要租幾條船呢?這里有幾位同學的想法,我們一起看一看。
三、討論辨析,理解進一法
22個學生去劃船,每條船最多坐4人。他們至少要租多少條船?
(三)討論辨析
22個學生去劃船,每條船最多坐4人。他們至少要租多少條船?問題:
1.有的同學認為至少需要5條船,還有的同學認為至少需要6條船,你覺得呢?2.看來余下的2人是關鍵,應該怎樣安排他們?
四、結果檢驗,梳理強化
檢驗:他們至少需要6條船,解答正確嗎?
梳理:解決同一個問題,大家用了不同的方法。在研究3位同學的想法時大家發現,解決問題要注意考慮實際情況,即使坐不滿,剩余的人也要再租一條船,這樣才能滿足讓22個學生都去劃船的要求。22個學生去劃船,每條船最多坐4人。他們至少要租多少條船?
北師大版小學二年級數學下冊教案 篇2
教學內容:
教材第63頁例4及相關內容。
教學目標:
1.讓學生經歷探索有余數除法計算方法的過程,掌握試商的方法,懂得通過余數與除數的關系判定所找到的商是否正確,會用豎式計算除數是一位數且商也是一位數的有余數的除法。
2.能運用有余數除法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培養應用意識。
3.培養初步的觀察、概括能力和積極參與學習活動的態度和習慣。
目標解析:
本課是除法豎式的第二層次,利用乘法口訣試商。教學中應聯系到具體的問題情境,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計算除法的'經驗,引導學生逐步掌握試商的思考方法,讓學生在活動中逐步提高數學思維水平,又為后續而學習多位數除以一位數的筆算打好基礎。
教學重點:
掌握試商的方法,理解豎式計算的算理。
教學難點:
理解試商的方法。
教學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一、設疑自探
師生談話,導入新課
1.回顧上節課的學習方法:借助分小棒掌握除法的豎式計算。
2.揭示課題:這節課我們不分小棒,自己試一試用除法豎式進行計算。(板書課題)
二、解疑合探
(一)探究試商的方法
1.出示題目:43÷7=□……□
2.引導學生組內討論:算式的商是幾?你是怎么想的?
3.匯報交流。
預設1:商是6,六七四十二,42比43小,且很接近43,余數是1。
預設2:如果商是7,七七四十九,49大于43,說明商大了,要減小1,商是6。
預設3:如果商是5,五七三十五,余數還剩下8,大于除數7,說明商小了,要改成6。
4.師生小結:在找商的時候,要使這個數和7相乘最接近43,且小于43,最后得到的余數比除數小。
(二)深入理解余數與除數的關系
1.學生自主列豎式計算43÷7。
2.交流反饋
(1)6與7的積寫在哪里?
(2)余數1是怎么來的?
(3)檢驗余數是否比除數小呢?如果發現余數大于除數說明什么問題?如果余數等于除數呢?
(三)嘗試應用,內化方法
1.完成教材第63頁“做一做”第1題。
(1)讓學生用剛學到的試商方法獨立計算,先用豎式計算,再在橫式上寫出商和余數。
(2)交流反饋時,說一說計算的方法及豎式里每一個數表示的意義,重點交流如何試商。
(3)檢驗余數是否比除數小。
2.完成教材第63頁“做一做”第2題。
(1)學生理解題意。
(2)獨立解答,指定一名學生上黑板板演。
(3)集體講評。
三、質疑再探
1.本節課,你有什么收獲?
2.試商時,你有什么好的方法?
3.列好豎式,你是怎樣檢驗的?
四、運用拓展
(一)基礎練習。
1.完成教材“練習十四”第5題。
引導學生理解“某數里面最多有( )個另一個數”的意思,需要學生利用除法豎式試商。
2.完成教材“練習十四”第6題。
引導學生討論:怎樣能很快地想出商?
(二)綜合運用。(完成教材“練習十四”第10題)
1.學生先獨立思考,再小組討論自己的發現。
2.集體交流,感受“商×除數+余數=被除數”。
(三)提高練習。(完成教材“練習十四”第15題)
1.教師引導學生理解題意。
(1)根據“余數要小于除數”確定除數分別為2~9這八個數;
(2)再根據“商×除數+余數=被除數”算出與除數相對應的被除數。
2.學生獨立解答后,集體交流。(這是一道開放題,不要求學生說出所有答案;但對于學有余力的學生,教師要注意培養他們有序思維的習慣,)
北師大版小學二年級數學下冊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通過練習,進一步體驗如何收集信息,如何分析統計表。
2、使學生在練習中,在收集、整理、分析、決策過程中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促進,掌握本單元內容。
教學重點:
體驗統計過程,能用簡單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數據。
教學難點:
分析、提出合理化建議。
教學教法:
探究性實踐作業。根據學生的實踐作業進行分析、推理、判斷,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教學過程:
一、出示教學目標
1、通過練習,進一步體驗如何收集信息,如何分析統計表。
2、使學生在練習中,在收集、整理、分析、決策過程中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促進,掌握本單元內容。
二、出示自學指導
完成教材“練習一”的第6題。
1、師:同學們,你們最喜歡吃的水果是什么?
調查本班同學最喜歡吃的水果情況,并將結果填入第6題表格內。
出示統計表。
提問:要完成這項統計,你準備怎么辦?
2、引導學生找出一些易操作的方法:舉手或組內報名,小組匯報等。并說出統計的過程:收集整理數據→填寫表格→進行分析。
采用比較簡便的方法,師生合作完成“收集整理數據”。(強調數據的準確性。)
3、從你的統計中,你發現了什么?有什么建議?
回答教材上的問題。
討論:根據調查結果,說說買哪幾種水果合理。
三、探究新知,自主探索
1、完成教材“練習一”的第4題。
(1)談話:同學們,我們班誰的家里有車?(家里有車的同學舉手,了解學生家里有車的情況。)
這么多同學家里有車,隨著社會水平的提高,各種各樣的車輛越來越多,你們看,幾個同學正在統計一個路口10分鐘內所通過的各種交通工具的數量。根據他們的記錄結果,你知道道路上的`面包車、大巴車、小轎車、摩托車各開過多少輛嗎?
(2)小組內分工,分發記錄單。
學生填寫,匯報,教師展示。
種類 面包車 大巴車 小轎車 摩托車
輛數 6 8 33 12
(3)回答問題。
這個路口10分鐘內通過的哪種車最多?哪種車最少?(小轎車最多,面包車最少。)
>>
如果再觀察10分鐘,哪種車通過的數量可能最多?(放手讓學生討論,說出理由。)
2、完成教材“練習一”的第5題。
出示統計表,要求學生根據統計表回答問題:每種書有多少?
回答問題(1)和(2)。
討論:圖書室要新買一批圖書,你有什么建議?
四、當堂檢測
完成教學“練習一”的第7題。
1、出示條形統計圖。
讀懂統計圖。
圖中1格代表( )份。
說說每天的銷售情況。
2、哪天賣出的《電視報》的數量最多?哪天最少?(星期六最多,星期一最少)
3、你還能發現什么?你能提出什么建議?(學生自由發言。)
4、如果每格表示2份《電視報》,上面的數據應該怎么表示?
小組討論,互相說說。
指名回答說出數據。
教師小結:如果數據比較大,用一格有時候能表示更大的量,因此,我們在讀條形統計圖時,先要讀懂每格表示多少。
五、課堂小結
你覺得本節課有哪些收獲?感覺自己表現得怎么樣?
六、 抽查清
下面是本班同學喜歡的電視節目情況記錄
動畫片:12人 電視劇:10人 體育:9人 新聞:8人
把上面的數據記錄下來并回答問題。
節目 動畫片 體育 電視劇 新聞
人數
(1)喜歡( )電視節目的人數最多。
(2) 共調查了( )名同學。
種類 連環畫 故事書 科技書 其他書
數量 20本 35本 45本 40本
(3)如果是你看電視,你會選什么節目?
下表是二(2)班圖書角的藏書情況
(1)哪種書最多?
(2)圖書角的藏書共有多少本?
(3)圖書角要買一批新書,你有什么建議?
板書設計:
北師大版小學二年級數學下冊教案 篇4
教學內容:
平均分(一)。
教學目標:
1、經歷把小數目實物進行平均分的操作過程,初步體會
平均分的意義。
2、通過活動操作,培養學生探究新知識的興趣,形成認真
觀察,獨立思考問題的良好習慣。
重點難點:
重點:經歷平均分的操作過程,理解平均分的含義。
難點:理解平均分的含義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這是一片大森林,森林里住著光頭強、熊大、熊二,光頭強現在不砍樹木了,他和熊大、熊二成了好朋友。光頭強好多天沒見到熊大、熊二了,怪想他們,于是就買了些糖果,打電話邀請熊大、熊二來吃糖。可是只有6塊糖,怎么分呢?
今天就請同學們一起來幫他們分一分。
二、探索交流,解決問題
(一)出示例1:把6塊糖分成3份,分一分。
1、自由分糖果。
(1)、仔細觀察,明確要求。(把6塊糖分成3份,有幾種分法。)(2)、各小組動手操作。(讓學生拿出學具6個圓片代替糖果動手分一分,分完以后小組內交流分的方法,看哪個小組的分法多。)
(3)、各小組匯報情況。
分法一:第一份和第二份都是1塊,第三份是4塊。
分法二:第一份是1塊,第二份是2塊,第三份是3塊。
分法三:三份都是2塊。
2、理解平均分。
(1)、仔細觀察,引導學生了解分法的多樣化。
(2)、引導學生對比這三種分法,明確哪一種更公平,并說明理由。
(第三種分法更公平。因為第三種分法每份都同樣多,不會出現爭議。)
(3)教師小結:把一些物品分成若干份,每份分得同樣多,叫平均分。(板書課題)
(4)、反饋練習。
①、引導學生獨立完成教材8頁1題,說一說自己是怎么判斷的。
預設第一種分法和第四種分法是平均分,因為第一種分法的每份都是3塊,第四種分法的每份都是4塊,所以是平均分。其他的分法不是每份都同樣多,所以不是平均分。
②、引導學生仔細觀察教材8頁2題,然后把這句話補充完整,并說一說你是怎么知道結果的。
預設一共有16片楓葉,每4片一份,平均分成了4份。
(5)、說說我們的生活中遇到過平均分。
【設計意圖】:讓學生在分糖果的情境中自主發現平均分,尊重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創造性。教師引導學生積極思維,通過問題的引申幫助學生認識平均分。
(二)、出示例2:把18個橘子平均分成6份,每份能分到幾個呢?
1、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1)、組織活動: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用18根小棒代替橘子,動手分一分,然后說一說你是怎么分的。
(2)、匯報分法。
分法一:先每份分1個棒,然后每份再分1根,直到把18根小棒分完,每份分了3根。
分法二:每份先分2根,然后每份再分1根,正好分完,每份分了3根。
分法三:每份分3根,正好一次就平均分成了6份。
(3)、學習表述平均分。
出示例2情境圖,引導學生觀察圖中的小朋友是怎樣分的,再看看圖中是怎樣表述分的結果的,然后引導學生按“把( )平均分成( )份,每份是( )”的'形式說一說分的結果。
(4)、反饋嘗試:完成教材9頁“做一做”,鞏固平均分的方法,然后匯報。
【設計意圖】: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經歷平均分的過程,體會分法的多樣化,學會平均分的方法。同時讓學生學會用語言表述平均分的結果,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通過語言和動作的有效結合,加深對平均分含義的理解。
三、總結提升。
通過今天的學習,你又什么收獲呢?
四、鞏固練習。
1、課件出示鞏固練習。
2、學生獨立完成。
3、師生一起小結。
板書設計:
平均分
把一些物品分成若干份,每份分得同樣多,叫平均分。
把18個橘子平均分成6份,每份(3)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