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力活動教案(精選3篇)
神奇的力活動教案 篇1
一、活動目標:
1.能從三個同類物體中找出最大的和最小的。
2.學說“這是大的,這是小的”。
3.愿意用簡單的句子表述自己的操作。
二、活動重點:
比較三個物體的大小。
活動難點:愿意用語言來表述。
三、活動準備:
布口袋、幼兒畫冊(三)、形狀相同大小不一的物品實物及圖片
四、活動過程:
1.導入:.出示“神奇的口袋”,引發幼兒的興趣。
師:今天老師給你們帶來了一個神奇的口袋,誰想來摸一摸里面裝著什么?
(幼兒摸出形狀相同大小不一的茶杯)
點評:用“神奇的口袋”的形式導入,充滿了神秘感,讓幼兒感覺到好奇,激發了幼兒探索的欲望。
2.區別大小,學說“這是大的,這是小的”。
(1)引導幼兒觀察,區別大小。
師出示大茶杯和小茶杯,提問:看,它們是什么呀(茶杯)?它們一樣嗎?哪里不同? 師總結:(指著茶杯)“這是大茶杯,這是小茶杯”。
(2)幼兒學說“這是茶杯,這是小茶杯”。
師:誰能像老師這樣說,要說完整哦。
請個別幼兒學說后,請幼兒一起說一說“這是茶杯,這是小茶杯”。
點評:教具的運用恰當與否也關系到一個教學活動的成功與否。恰當的教具應起到輔助教學的作用。在本環節中,教具的選擇很重要。應控制好物品的變量,選擇形狀顏色等特性相同或相似,大小不一的物品,避免給幼兒造成誤導。
(3)在教室里找大小。(師事先要布置好一些大小不一的物品及圖片)
師:小朋友們,還有一些大、小不一樣的東西藏在我們的教室里了,我們來看一看誰能把它們找出來?
引導幼兒仔細觀察教室環境,并請幼兒介紹找到的物品,注意要說出“這是大的,這是小的”。要求要說完整。
點評:《綱要》中指出,“環境是重要的教育資源,應通過環境的創設和利用,有效地促進幼兒的發展。”本環節通過引導幼兒觀察其所熟悉的教室環境,進一步加深幼兒對大小關系的理解,貼近幼兒生活,使得幼兒既感興趣又易于接受。在觀察時,幼兒觀察得很仔細。我們班幼兒找到了老師的大椅子和小朋友的小椅子;教室里大的日光燈和小的消毒燈以及老師墻飾中大的泡泡和小的泡泡等等。但表述時,幼兒易表達不完整,需要老師提醒后才用完整的語句表達。
3.區別同類型中3個大小不同的物體的大小,學說“這是最大的,這是最小的”。
(1)再次出示“神奇的口袋”,引發幼兒的興趣
師:小朋友們從布口袋里摸出了什么呀?(顏色形狀相同,大小不一的氣球圖片)讀:1440次 大小:2KB(共2頁)
(2)幼兒比較三個物體大小,并學習表述“這是最大的,這是最小的”
師:這是什么?它們有什么不一樣?(大小不同)
誰能告訴我,哪個是最大的,哪個是最小的?
請幼兒指出最大和最小的氣球并用語言表述“這是最大的,這是最小的”。
點評:本環節較之上一環節的難度有所增加,但幼兒操作起來依然比較簡單。
4.幼兒練習,完成畫冊。
(1)分發《幼兒畫冊》,在老師指導下做相關練習。
(2)請幼兒用完整的句子表述練習的內容。
課后反思:
由于課前各方面的準備比較充分,本節課進行得很順利。再加上本節課的各環節層層相扣,難度逐漸加深,符合幼兒的認知特點。在教學時通過環境的創設和利用,引導幼兒觀察身邊的事物來拓展幼兒經驗,使得幼兒的學習過程輕松而愉悅。
《綱要》中指出,教學內容的選擇要“既符合幼兒的現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戰性。”由于剛剛走上工作崗位,初次接觸小班的幼兒,對于其認知水平的發展不具備直觀的感受,因而在目標制定時對于幼兒的現有發展水平的掌握有所欠缺。再加上現在幼兒的視野相對開闊,在課堂教學中,我發現本次活動目標對于大部分幼兒來說偏向簡單,挑戰性較小。因此,對于本次活動的目標我認為,在制定時可以再適當增加一些難度,以更好地適應幼兒的現有水平,促進幼兒的發展。
神奇的力活動教案 篇2
活動要求
1、幼兒通過各種操作活動和,初步感受物體的運動與力的關系。
2、在中探索用力的大小、方向與物體運動的關系。
3、啟發幼兒熱愛科學的情感,激發幼兒注意觀察周圍物體運動的現象,探索其原因。
教案過程
皮球、毽子、沙暢銷書、橡皮筋、小汽車、鉛球、絨球、紙做的老鼠若干個,錄音柚臺。
教案過程
一、激發興趣,導入主題活動
1、師:今天我們一起來找一位看見不朋友。(感到神奇,萌發欲望)
2、師:老師很喜歡小朋友,我想抱抱小朋友。為什么老師能抱起小朋友呢?(引入主題:老師抱起一位小朋友)
3、禽天我們一起與“力”交個朋友,好嗎?
二、引導幼兒進行操作活動,感知物體的運動需要力
1、師:今天老師在小朋友的椅子下準備了好多玩的東西。(從椅子下拿出各種玩具)說一說是什么?我們給這些玩具取一個很好聽的大名字叫——物體。(舉例教室里的桌子、柜子都叫物體)怎么使這些物體動起來呢?現在請小朋友來玩一玩,玩過之后,告訴大家,你是怎能么玩的?(教師參與活動中)
2、幼兒自由發言:我用手拍皮球,我用手扔沙包,我用手推小汽車……我用手轉球……(指導幼兒注意詞的運用)
3、(集體把玩具放在桌上)師:咦,這些玩具放在這兒怎么不動了呢?(因為只有手用力了或腳用力了,玩具才會動)
4、教師邊操作邊講解:物體的運動需要力,物體受了力的'作用才會運動。
三、通過幼兒的再次操作規程活動,引導幼兒發現力的大小與物體運動的關系
1、師:小朋友,現在老師與你們一起來玩一玩,不過你要體驗一下,輕輕地用力它會怎么樣,用力很大它又會怎么樣?玩過之后,把你的發現告訴大家。(教師參與幼兒的活動,結合指導幼兒用正確的語言表達)
2、幼兒操作后自由發言:
在我們用力大的時候,物體就拋得高,滾得遠,動得快……;在我們用力小的時候,物體就拋得低,滾不遠,動得慢……
四、到室外做“打老鼠”等,讓幼兒感受、發現用力的方向與物體運動的關系
1、幾只老鼠四散逃竄。(紙做的老鼠分散的場的四方)
2、幼兒用沙袋投向逃跑的老鼠。談談你是打哪邊的老鼠,想一想你投的沙袋為什么會向那邊動?
3、幼兒自由玩各種玩具,使這些玩具向不同方向運動。
小結:我們向哪個方向用力,物體就向哪個方向運動。
五、總結
今天我們找到了一位看不見的朋友,它的名字叫“力”。“力”能使物體動起來。一般來說在一定條件下,用力大,物體動得快;用力小,物體動得慢;哪個方向用力,物體就向發個方向運動。“力”真神奇,真是“神奇的力”。
六、活動延伸
1、引導幼兒觀察運動的物體,啟發幼兒提出問題。
(1)觀看天空飄動的國旗。
(2)與手里拿著不動的旗子作比較,啟發幼兒提出:國旗為什么會在天空飄動?
2、激發幼兒課后、回家。隨時隨地觀察周圍物體怎么會從不動到動的。例如:壺里的水原來不動,燒開后水為什么會在壺里翻滾?電風記為什么會轉動?……
小朋友,除了藏在我們身上的力能使物體運動以外,“力”還藏在哪里呢?
【活動設計意圖】
要使大班幼兒領會看不見、摸不著的“力”與物體運動的關系,如果不改變過去傳統的“灌輸”辦法,幼兒是難以接受的,還可能扼釘學習興趣。
這份設計是想讓幼兒參與各種操作活動和開展有目的的活動:去嘗試感受、探索、發現、完成學習任務。這樣使幼兒變被動學習者為主動學習者、探索者,從而萌發愛科學的積極情感。
設計的“活動延伸”,意欲將正規科學活動與非正規科學活動有機結合;正規科學活動就起了指導作用,非正規科學活動就起了鞏固發展作用。
神奇的力活動教案 篇3
一、活動目標:
1.探索將長條紙制作成麥比烏斯圈,等分不同的次數后會產生不同的現象。
2.大膽與同伴交流自己的操作方法和發現,對科學現象感興趣。
二、活動準備:
1.人手兩張長條形的蠟光紙、剪刀一把,記錄紙及記號筆一份。
2.立交橋、過山車圖片。
三、活動過程:
(一)師生互動,集體制作圓圈,發現圓圈等分后變成了兩個一樣的圈。
1.師:這是什么?(紙條)紙條中間有什么?
2.教師做圈,并猜想沿線剪開會怎樣。
(1)師:看,老師把它做成了什么?這個圈有什么特點?
(2)如果沿著線剪開,會怎么樣呢?
(3)請個別幼兒說。
(4)教師將圈剪開。(剪的時候先剪出一個小口子,然后再沿著線剪)師:看,變出了什么?
(5)小結。
(二)探索麥比烏斯圈。
1.嘗試制作麥比烏斯圈。
(1)師:這里還有一個圈,這個圈和剛才那個圈有什么不一樣?
(2)個別幼兒說。
(3)師:如果我請你做一做這個圈,你會嗎?做之前,先請你研究一下,到底該怎么做。
(4)幼兒觀察已做好的圈。
(5)師:會做了嗎?好,開始做吧!
(6)幼兒制作。
(7)師:你成功了嗎?把你圈舉起來。
(8)請一幼兒到前面示范制作。(貼的時候把一頭翻一個身貼)
(9)教師小結:這個圈很有趣,它的名字叫麥比烏斯圈。是德國一個叫麥比烏斯的人發現的,為了紀念他我們把這個圈叫做麥比烏斯圈。
2.猜測并參與操作活動,探索發現二等分麥比烏斯圈后的變化,并大膽交流自己的發現。
(1)師:看,這個麥比烏斯圈上也有一條線。那么我們把這條線也剪開,會變成什么樣呢?
(2)請個別幼兒回答,然后自己記錄下自己的猜測。
(3)那請你們來剪一剪,看一看到底會變出什么。
(4)幼兒剪有一根線的麥比烏斯圈,剪完后記錄下自己的發現。
(5)介紹:變成什么樣了啊?這個圈和剛才的圈比怎么樣?(變大了,紙條變細了)剛才我們只貼了幾次(1次)應該有幾個接頭。那我們來看看,年粘貼的地方有幾個?(2個)真神奇。
3.嘗試三等分麥比烏斯圈,發現圈的變化,激發對麥比烏斯圈現象的興趣。
(1)師:還有更神奇的呢!
(2)教師出示畫有兩條線的麥比烏斯圈。
師:這個麥比烏斯圈上有幾條線,那如果我們把這兩條線都剪開,會變成什么樣呢?
(3)幼兒記錄自己的猜測。
(4)師:那請你動手試剪一剪吧,然后再記錄自己的發現。
(5)交流:變出什么了?(一大一小兩個圈,而且還可以滾動起來)
(6)教師小結:這個麥比烏斯圈有趣嗎?把有一條線的麥比烏斯圈剪開,就變出了一個更大的圈圈。把有兩條線的麥比烏斯圈剪開,就變出了兩個圈。麥比烏斯圈不僅有趣,而且還很有用呢!
(三)拓展,了解麥比烏斯圈在生活中的運用。
師:科學家根據麥比烏斯圈的特點、原理發明了……(圖片“立交橋”)這是什么?有了“立交橋”我們的'車輛就不會那么擁擠、堵塞了,所以說麥比烏斯圈的發明給我們帶來了很大的方便。這是什么?(過山車)科學家還發明了好玩的“過山車”。我們大家都很喜歡。
(四)延伸:展示畫有三條等分線的麥比烏斯圈,引發幼兒的再次探索,發現等分不同次數后麥比烏斯圈變化,感受圈的神奇。
師:看,這里還有一個麥比烏斯圈,上面有幾條線?(三條)那我們等會回到教室再來剪一剪,看一看,好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