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環境保護教案(精選4篇)
小學生環境保護教案 篇1
活動目的:
通過活動,使學生認識環境污染的危害,了解一些環境保護的知識,激發學生自覺保護環境的決心,表達學生對美化環境、保護環境的美好愿望。
活動準備:
1、收集有關環境污染的情況、事例。
2、安排幾位學生表演小品,道具自己準備。
3、復習語文課《黃河是怎樣變化的》一文。
活動過程:
一、小品引入主題(請老師自由發揮)。
二、具體事例,初步認識。
師:破壞我們生存環境的有很多;顒忧敖写蠹胰フ{查過。下面請同學們說說。
生:工廠向江河排放廢水。
生:人們向江河投放垃圾。
三、分析事實,深化認識。
請同學們針對上面的現象,說說它對我們產生的影響。
1、先說水源是怎樣被污染的。
2、隨意砍伐樹木、開墾土地,也會危害我們人類,請舉例說明砍伐樹木造成的危害。
四、聯系身邊事實,加深學生對環境污染的認識。
請同學們匯報自己所了解的當地環境污染的情況。
五、師:同學們了解了很多環境污染的現象以及害處,可以看出同學們對我們的生存環境是十分
關心的。但很多人可能不知道為什么要保護環境?怎樣保護環境?你能想出一些建議嗎?
六、以后我們怎樣從自己做起,保護環境呢?要求學生討論后匯報。
七、教師總結。
小學環保教案:傾聽自然
目的:通過傾聽大自然中的各種聲音達到了解自然、認識自然、親近自然的目的,在錄音過程中體會自然之聲的美妙、和諧。
所需物品:小錄音機或復讀機、磁帶、電池、筆、紙、雨傘。
活動方法:
。1)帶學生到郊外有山有水的地方,讓學生分散開來,尋找自然界中的各種聲音,并把自己喜歡的聲音錄下來。
(2)在錄音的同時用筆、紙記下所錄的聲音是誰發出的,記下錄音的時間、地點
。3)將學生集合在一起,讓他們分別把自己錄下的聲音放給大家聽,并進行講解。
。4)回到學校后,請學生把錄自然界聲音的感受寫下來,并寫出與所錄聲音有關的成語、詩詞(如:水到渠成、滴水不漏)。
(5)在市區內,讓學生用課余時間錄下周圍的聲音,比較一下學校、家、馬路、公園內等的聲音與在郊外錄的聲音有何不同。并按照聽到的純自然之聲與城市生活中產生的聲音列表加以對比。
。6)讓學生比較自然之聲與城市生活嘈雜之聲哪一種更優美、更和諧。
小學生環境保護教案 篇2
一、目的要求
1.使學生知道動物生活需要一定的環境條件。
2.要求學生初步學會說明“動物生活需要一定條件”的對比實驗,培養學生用差異法判明事物因果關系的能力。
3.滲透科學自然觀——使學生體會到自然事物是相互聯系的。
二、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
1.分組實驗材料——長方形扁紙盒2個、黑布、塑料薄膜、玻璃片、蚯蚓若干條、干土、濕土。
2.掛圖或投影片——熱帶草原上的動物、熱帶森林中的動物、南極動物、其他自然環境中的動物。
學生準備:捉蚯蚓。
三、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1)提問:我們在自然課里已經學習了很多關于動物的知識。說一說,你認識了哪些動物?
(2)講述: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關于動物的生活方面的知識。
學習新課
1.指導學生認識動物必須生活在一定的環境中
。1)看圖:課本第4頁插圖。
。2)提問:
、賵D中有什么動物?
、诤钤谑裁吹胤?(多在樹林、草地、花叢)它多在白天活動還是夜里活動?
、鄱晟钤谑裁吹胤剑浚淞帧⒉莸亍⒌咎铮┧嘣谑裁磿r間活動?
④魚生活在什么地方?(水里)離開水魚能生存嗎?
、蓠橊勆钤谑裁吹胤?(沙漠)在高山、森林、海洋等自然環境中有駱駝嗎?
、藓镒佣嗌钤谑裁吹胤?(樹林)在草原、海洋、沙漠等自然環境中有猴子嗎?
⑦白熊生活在什么地方?(北冰洋)北冰洋的自然環境有什么特點?在溫帶、熱帶的自然環境中有白熊嗎?
。3)討論:蝴蝶多在白天活動,蛾子多在夜間活動;魚終生生活在水中,駱駝可以生活在干旱的沙漠里……這些事實說明了什么呢?
(4)講解:
以上事實說明,各種動物都必須生活在一定的環境里。
動物的生活環境包括陽光、溫度、空氣、水等,其中有的是動物生存不可缺少的條件,例如空氣、水,離開這些條件動物就不能生存;有的對動物生活、分布等有很大影響。各種動物所需要的環境不完全相同,有的相差很大。例如,有的動物適宜生活在光線充足的白日,有的動物只在夜里出來活動,還有的終生生活在黑暗的地下;有的動物必須生活在水中,有的動物卻可以生存在干旱的沙漠里;有的動物適宜生活在炎熱的地方,有的動物適宜生活在寒冷的地方。
2.指導學生認識適宜蚯蚓生活的環境
(1)講述:課前,同學們在野外捉了很多蚯蚓。下面,我們就研究蚯蚓適宜生活在什么環境。
。2)討論:根據你以往的觀察說一說,蚯蚓需要什么樣的環境?
。3)講解:下面,我們通過實驗研究蚯蚓適宜生活在什么樣的環境。
(4)實驗1——蚯蚓對明暗環境的反應
、僦v解:首先研究蚯蚓是適宜生活在明亮的環境還是黑暗的環境。怎樣實驗呢?如果想辦法創設兩個在某方面不同的環境——一個適宜蚯蚓生活,另一個不適宜蚯蚓生活,其他方面的環境條件相同,把蚯蚓放在兩種不同環境的交界處,通常蚯蚓會爬向適宜它們生活的環境。我們就根據這個想法進行實驗。具體方法是:
邊平行的口;在桌面鋪一塊黑濕布,將紙盒底朝上扣在黑布上,使光能從右面的開口照進盒子。這樣,盒內的溫度和濕度基本相同,但亮度會有不同——左邊較暗,右邊較亮。
將盒子掀開,把5條蚯蚓放在濕布上,再用盒子扣上,使幾條蚯蚓在盒的中間處。
過一會兒,把盒子掀開,觀察爬向哪邊的蚯蚓較多?
、诜纸M實驗。
③匯報實驗結果。(多數蚯蚓會爬向黑暗的一邊。)
、苡懻摚阂陨蠈嶒炚f明,蚯蚓適宜生活在什么環境中?
⑤小結:蚯蚓適宜生活在陰暗的環境中。
。5)實驗2——蚯蚓對干濕環境的反應
、僦v述:下面,我們要用實驗的方法,觀察蚯蚓是適宜生活在潮濕的環境還是干燥的環境。
、谟懻摚涸鯓訉嶒灢拍苓_到上述實驗目的?
、壑v解:要觀察蚯蚓適宜生活在潮濕的環境還是干燥的環境,可以這樣實驗:
找一個長、扁的紙盒,在盒底鋪一塊塑料薄膜,在盆底左邊放干土,右邊放濕土,干土與濕土隔開一段距離,造成溫度、亮度相同,干濕條件不同的環境。
把5條蚯蚓放在干土與濕土之間,用玻璃片蓋在盒子上。觀察蚯蚓往哪邊爬?
、芊纸M實驗。
⑤匯報實驗結果:爬進干土的有幾條?爬進濕土的有幾條?(多數蚯蚓會爬進濕土中。)
、塾懻摚阂陨蠈嶒炚f明,蚯蚓適宜生活在什么環境中?
、坌〗Y:蚯蚓適宜生活在潮濕的環境中。
。6)提問:通過以上兩個實驗,你知道蚯蚓適宜生活在什么環境?
。7)總結:蚯蚓適宜生活在陰暗、潮濕的環境中。
。8)指導學生填寫課文中這個問題的結論。
3.指導學生認識不同的環境中生活著不同的動物
(1)講解:因為各種動物必須生活在一定的環境中,所以在地球上不同的自然環境中,生活著不同的動物。
。2)出示掛圖或投影片——熱帶草原上的動物。
自然教案-1動物和環境 (3)提問:
①圖中是什么自然環境?(熱帶草原)這里的自然環境有什么特點?
、谠跓釒Р菰钪裁磩游铮砍龍D中畫的,你還知道哪些動物生活在熱帶草原?
。4)出示掛圖或投影片——熱帶森林中的動物。
、賵D中是什么自然環境?(熱帶森林)這里的自然環境有什么特點?
、谠跓釒稚钪裁磩游铮砍龍D中畫的,你還知道哪些動物生活在熱帶森林?
(6)出示掛圖或投影片——南極洲上的企鵝。
(7)提問:
、賵D中是什么自然環境?(南極)這里的自然環境有什么特點?(寒冷)
、谠谀蠘O生活著什么動物?為什么在這里看不到海獅、海象、海豹等海洋動物?
鞏固應用
1.教師簡單概括本課教學內容。
2.提問:動物生活與哪些環境條件有關系?舉例說明各種動物都必須生活在一定的環境里。
布置作業
1.觀察在什么地方容易捉到蚯蚓。
2.到大自然里尋找一些小動物,觀察它們各自生活在什么樣的環境里?
四、課后小記
(略)
小學生環境保護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通過“尋找身邊浪費紙張、令紙張傷心的現象”,讓學生了解自己哪些行為造成了紙張的浪費,規范自己的日常行為。
2、讓學生了解造紙的過程、使用資源狀況和產生的污染物,培養環境保護的意識。
3、讓學生初步認識森林資源是有限的,并且懂得要去珍惜。
4、讓學生了解再生紙的定義和環保性,提倡使用再生紙。
5、讓學生了解生活中節約用紙的具體措施,體驗參與節約用紙、保護環境實踐活動的樂趣。
6、培養學生保護環境從我做起的意識。
教學重點:
了解紙張的生產過程和原料
教學難點:
節約用紙的措施
教學準備:
1、搜集用紙和造紙的資料、圖片和視頻等等。
2、設計調查表格,為“走出校園”的社會實踐活動做好準備。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學生齊讀“紙張的自述”,導入新課,使學生初步了解紙張的一生,為后面的學習做鋪墊。
二、開動腦筋:
1、引導學生從身邊出發,尋找浪費紙張、令紙張傷心的現象,在同伴交流的教程中,對自己一些不以為然的浪費行為有一個重新的認識。
2、展示日常生活中各種各樣的紙制品,給學生提供一些參考,讓學生了解自己哪些行為造成了紙張的浪費,便于以后規范自己的行為。
三、探究園地:
展示造紙的過程,并引導學生閱讀課本文字,了解造紙的全過程,進而引導學生思考:造紙的哪些環節需要利用資源,哪些環節會污染環境?讓學生討論交流。
四、齊心協力:
閱讀課本中一段很重要的文字,了解什么是再生紙,并通過再生紙與普通紙的對比,使學生深刻體會到再生紙的環保性。通過學生之間互相回憶,討論在學校和自己家中發現過的再生紙有哪些。
五、走出校園:
把調查表格拿出來分析:怎樣節約用紙?
小學生環境保護教案 篇4
活動設計背景
我所在的一年一班學生是一群十分活潑可愛的學生,隨著學生們年齡增長每天入班時或多或少都帶有零食,課后地板上經常丟有一些糖紙、果皮、食品包裝袋等垃圾。需生活老師經常打掃,有必要讓學生們從小養成不亂丟垃圾,講究衛生愛護環境的習慣。
活動目標
讓班內每個學生都明白不能亂丟垃圾,要愛護環境更要保護環境讓學生們能夠養成不亂丟垃圾的好習慣。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讓學生們明白隨手亂丟垃圾是一個不好的壞習慣,需要改正應該養成愛護環境保護環境的好習慣。
難點:學生接受問題的能力,亂丟垃圾的壞習慣。
活動準備
1、一頂帶有機玻璃的遮陽帽。
2、幾張環境被嚴重污染的圖片。
3、生病帶著口罩的兒童。
活動過程:
1、我們大家一起做個小實驗看看會發現什么有趣的事。拿出帶有有機玻璃的遮陽帽放在陽光充足的窗前,在陽光照射到遮陽帽的有機玻璃上會在教室屋頂形成一道七彩虹,持續晃動遮陽帽引起學生的好奇心,發問大家看到了什么?好看嗎?美麗嗎?學生們回答后接著發問為什么會有這么美麗的七彩虹。
2、說出答案是因為天空晴朗空氣好如果空氣被污染了就看不到美麗的彩虹,繼續引導學生們思考問題空氣不好有哪些危害性拿出圖片
3、著重說明空氣污染了就會讓人生病甚至吃藥打針,打針是很疼的。我們都不想生病,更不想打針。所以我們不能讓空氣產生污染?諝鉃槭裁磿廴荆贸鰣D片,那是因為有許多不愛護環境的人亂丟垃圾破壞環境引起的。從此以后我們不能再隨便亂丟垃圾要改掉這個壞習慣。要愛護環境保護環境如果大家人人都亂丟垃圾,那么久會破壞環境產生污染會引起生病也就看不到美麗的七彩虹。
延伸:
熱愛大自然,保護環境,人人有責。
以往雖發現了亂丟垃圾不是一個好習慣,應該讓學生們改正缺點,卻只是簡單的一句話提醒了事,沒有認識到方法過于武斷沒有認識到學生們認知能力理解能力。通過本次培訓認識了直接灌輸并不是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法,引導學生們好奇的天性掌握兒童在游戲中生活的特性才能更好的達到教學目的。努力跟上幼兒教師專業發展的大方向,通過學習明白只有教育觀念的率先改變才能引起教育行為的逐漸改變,找到了方向明確了目的就一定會達到目標成為一名合格的教學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