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環境保護和海洋權
教學目標
1.了解海洋環境問題的表現,產生的根源,以及監測防治的措施。
2.了解海洋權益和《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的內涵,專屬經濟區的劃分,以及如何處理好相鄰國家間關于海洋權益的爭端問題。
教學建議
1.關于海洋環境保護:海洋環境問題包括海洋污染和海洋生態破壞兩個方面。在教學中,教師可先引導學生讀《海洋污染物質來源》示意圖,分析各經濟生產部門所產生的污染物質的種類,污染物泄漏和排放到海洋的途徑,給海洋生態帶來的危害,給人類帶來的威脅等。在分析了海洋污染問題之后,可自然過渡到海洋生態破壞的問題上。針對海洋生態破壞問題,可引導學生從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兩方面進行分析,特別著重在人為因素的的分析上。關于海洋環境保護問題,也可在課堂上向學生播放有關的錄像資料,使學生獲得直觀的、生動的印象。
2.關于石油污染和監測防治:在教學中,教師將此部分內容合并到海洋環境保護標題下,在講海洋石油污染時,以阿拉斯加的油輪泄漏為例,說明造成的危害和監測防治措施。關于海洋石油泄漏清污方法,可以用有關的科教片進行展示,比用語言描述效果要好。
3.關于海洋權益和《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在這部分教材內容的教學中,教師可采取課堂閱讀討論的方式,通過閱讀課文內容和讀《專屬經濟區》示意圖,了解海洋權益和《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的內涵,專屬經濟區的劃分,討論如何處理好相鄰國家間關于海洋權益的爭端問題。
關于海洋環境問題的教學分析
海洋環境問題是伴隨著人類開發利用海洋而產生的。海洋形成已有幾十億年了,人類利用海洋也已有幾千年的歷史,但并未發生嚴重污染問題,就是因為海洋對有害物質具有自凈能力。污染物質進入海洋以后,經過物理過程(擴散、稀釋)、化學過程(氧化、還原)、生物過程(降解等)的作用,一部分或全部被海水吸收、沉降、稀釋或轉化,海洋環境又會恢復到原來的狀況。海水的自凈能力是有限度的,如果污染物質的濃度和數量超出了環境的自凈和容納能力,便會使海洋環境遭到污染。海洋環境容量是衡量海水自凈能力大小的標志,它是指在不危害人類生存和自然生態的前提下,某一海洋環境所能容納污染物的最大負荷量。海洋環境容量是海洋環境質量控制和產業規劃的一個依據。
20世紀以來,人類及其日益發展的技術,給海洋環境和海洋資源帶來了巨大的沖擊,反過來海洋污染又對海洋生物資源、工業用水質量和人類自身的健康造成日益嚴重的威脅。教材投產業部門講述了海洋污染物質的來源及其造成的危害。從類型上說,目前危害較大的海洋污染物質主要有石油、重金屬、農藥、有機物質、放射性物質、固體廢物和廢熱水中的熱能等。海洋污染的特點是:污染源廣,污染物質種類多,影響范圍大,危害深遠,控制復雜,治理難度大。海水中赤潮的發生與海洋環境污染有著直接和密切的關系。赤潮是指海水中某些微小浮游植物、原生動物或細菌,在一定的環境條件下,短時間內發生突發性的增殖和聚集,引起水體變色和水質惡化的現象。赤潮的發生有自然因素的作用,古代曾有赤潮現象的記錄。但是,人類無節制地向海洋排放、傾倒廢棄物是目前赤潮時有發生的主要原因。如果學生對這一現象感興趣,教師可作適當講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