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
第四節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這是一幅多么撩人的自然美景。然而,如今的地球正在遭受著前所未有的災難:大氣污染加劇、水污染嚴重、固體廢棄物與日俱增、臭氧空洞、酸雨、赤潮、溫室效應、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
一、大氣污染的來源、危害、治理
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碳氧化物、氮氧化物、碳氫化物、飄塵、煤塵、放射性物質等。
1.來源:煤、石油的燃燒,礦石冶煉,汽車尾氣,工業廢氣等。
2.危害:危害人體健康;影響植物生長;破壞建筑材料;改變地球氣候等“溫室效應”與全球變暖。
3.治理:綜合治理:調整能源結構,開發新能源(太陽能、氫能、風能、地熱等),減少使用煤、石油、天燃氣等化石燃料,減少工業廢氣排放,對廢氣進行回收凈化再利用等。大力植樹造林嚴禁亂砍濫伐。政府部門合理規劃、制訂標準、加強監測。
二、水污染的來源、危害、治理
主要污染物:無機物,堿、鹽等,重金屬耗氧物質,植物營養物質,石油,難降解有機物等。另外還有氰化物、酚類、病原體、放射性物質、懸浮固體物等等。
1.來源:石油煉制、工業廢水、生活污水、使用過農藥、化肥的農田排水、降雨淋洗大氣污染物和地面淋洗固體垃圾等。
2.危害:污染水源,改變水質,加劇水源危機;造成水體富營養化,破壞海濱風景區;危及人體健康等;“赤潮”與水體富營養化。
3.治理:控制污水任意排放,對污水進行凈化處理,改善用水制度,研究無污染新工藝,合理、科學地施用化肥、農藥等。
三、居室污染的來源、危害及防治措施 主要污染物:co、co2、so2、nox、nh3、醛類(如甲醛)、酚類、煙霧、煙塵、放射性稀有氣體氡、電磁波、螨蟲、細菌、病毒等。1.來源:煤、石油、液化氣、天然氣等的燃燒,煎、炒、烘、烤等高溫烹調加工中產生的煙霧,煙草的燃燒,電器發出的電磁波,地毯中的螨蟲,建筑裝璜材料產生的甲醛、放射性稀有氣體氡,化妝品,日用化學品,家寵等。2.危害:引起人體呼吸道、消化道等疾病,導致各種癌癥、皮膚病、傳染病,影響嬰幼兒智力和發育等。3.防治措施:保持室內清潔、通風;對電器輻射采取防護措施,并保持距離;廚房要有通風換氣設施;寵物要經常洗浴,養成良好的排便習慣,并注意及時清除;女性朋友要慎用化妝品和日常化學用品;建議男士少抽煙或不抽煙。
四、人類的行動 1972年6月5日至16日,探討保護人類環境戰略的第一次國際交流大會——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在瑞典斯德哥爾摩舉行。會議通過了《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宣言》,簡稱《人類環境宣言》。同時聯合國大會將“聯合國環境會議”的開幕日——6月5日定為“世界環境日”,此后,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每年都要在這一天發表環境現狀、年度報告書,以期協調人類和環境的關系。 1974年5月成立了國務院環境保護領導小組。近幾年,我國相繼制定了《環境保護法》《海洋環境保護法》《森林法》《野生動物保護法》《關于消耗臭氧層物質的蒙特利爾議定書》等一系列有關保護環境的法律法規。
背景資料
[資料1]“倫敦煙霧事件” 素有“霧都”之稱的英國倫敦,1952年12月5日至8日,又被濃霧籠罩。在這一段時間里,許多人突然患呼吸系統疾病,倫敦的各家醫院一下子住滿了病人。4天中,死亡人數較常年同期增加4000多人。死者中,45歲以上者居多,約為平時死亡人數的3倍;1歲以下的死亡者,較平時增加約1倍,事件發生的一周中,因支氣管炎、冠心病、肺結核和心臟衰弱而死亡人數,分別為事件前一周中同類病癥死亡人數的9.3倍、2.4倍、5.5倍和2.8倍。因肺炎、肺癌、流感及其他呼吸道疾病的死亡者,較平時成倍增加。該事件與倫敦當時大量燒煤有關。煤煙塵經久不散,在惡劣的氣象條件下,遇到逆溫,*近地面處大氣污染物如煙塵、二氧化硫大量聚集,大霧變成了刺激性很強的酸霧。倫敦公害事件發生以后,1956年、1957年又連續發生煙霧事件。1962年12月3日至7日,煙霧再度發生,又有約11000人患病,其中136人魂歸西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