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腰三角形性質》教案(精選2篇)
《等腰三角形性質》教案 篇1
【教材分析】
這一節課主要學習等腰三角形“等邊對等角”及“底邊上的高、底邊上的中線、頂角的平分線互相重合”的性質.本節內容既是前面知識的深化和應用,又是下節學習等腰三角形和等邊三角形判別的預備知識,還是證明角相等、線段相等及兩條直線互相垂直的依據。學好它可以為將來初三解決代數、幾何綜合題打下良好的基礎。它在理論上有這樣重要的地位,并在實際生活中也有廣泛的應用,因此這節課的教學顯得相當重要,起著承前啟后的作用。
【學情分析】
在此之前,學生已學習了軸對稱圖形,這為過渡到本節的學習起著鋪墊作用。初二學生心理和認知發展規律要求在教學中要充分調動他們的激情,他們不喜歡鼓噪無味的數學課堂。根據認知理論和心理學的基本原理,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掌握是通過感知階段、理解階段、鞏固(記憶)階段、應用(遷移)階段的發展實現的,知識的掌握如此,思維能力的培養也是如此,也應遵循認知遷移的規律,逐極展開。
【教學目標】
1、知識和技能目標:
能夠探究,歸納,驗證等腰三角形的性質,并學會應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質。
2.過程和方法目標:
經歷剪紙,折紙等探究活動,進一步認識等腰三角形的定義和性質,了解等腰三角形是軸對稱圖形。
3.情感和價值目標:
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養學習的自信心。
【教學重點和難點】
1.教學重點
等腰三角形的性質及應用
2.教學難點
等腰三角形性質的建立
教學過程
《等腰三角形性質》教案 篇2
在等腰三角形性質(第三課時)的教學中,教學方法是采用“目標--問題”的教學方法,力求體現“主體參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指導引探”的教學理念。本著“問題是數學的心臟”原則,精心設計了一些問題,在教學過程中有半數的學生回答了教師的提問,但礙于教學計劃,有的問題在答問過程中還不時得到本人的提醒,這樣導致的結果是難于發現學生真實的思維過程。“多提問”固然有利于學生思考和理解知識,有利于了解學生掌握知識的程度。但在倡導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今天,更要重視對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問起于疑,疑源于思,課堂上教師要為學生質疑創造足夠的空間和時間。目標--問題教學法的本質在于:在問題解決過程中培養學生問題意識和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能力。令人遺憾的是本節課由于教學設計中留給學生的時間和空間偏少,導致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太少,長此以往的“后遺癥”是學生問題意識的淡化。而在探索問題的關鍵時候,本人也缺乏耐心急于把思路給出,這是缺乏對學生的信任,學生將因此產生思維惰性。
教學永遠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吹盡黃沙始現金,我們只有以“沒有最好,力求更好”來不斷改進我們的教學,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與時俱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