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地區和西北地區第三課時西北地區教學設計
西北地區( 2 )
總第46課時
本單元第14課時
教學目的
1.使學生了解西北地區的范圍、位置、面積、人口及本區的主要交通路線;掌握本區降水少對植被、河湖、農田、城鎮的特點和分布的影響,以及西北地區發展畜牧業和灌溉農業的重要性。
2.繼續培養學生的讀圖 、用圖能力以及分析區域地理問題的能力;并重點鞏固學生區域地理的重要學習方法之一——對比的方法。
3.通過講述本區自然資源豐富,地域遼闊,草場眾多,熱量資源豐富,看到本區農牧業發展前景很好,從而對學生進行熱愛祖國,熱愛邊疆的教育,激發學生開發邊疆,建設祖國的決心和信心。
通過講述本區干旱、半干 旱的氣候與地形、植被、河流的相互關系以及對人類的生產和生活的影響,對學生進行辯證唯物主義教育,認識到地理環 境各要素之間是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
教學重點 重點是以干旱為主的自然特征及其對農牧業和交通運輸的影響。
教學方法 主要應用談話法。
教具 西北地區風光圖片。
教學提綱
第三節 西北地區
一 、概況
1.位置、范圍和面積
2.人口與民放
二、干旱為主的自然特征
1.干旱——本區主要自然特征
2.自然景觀
(1)高原、盆地為主,風蝕作用顯著,多沙漠,戈壁。
(2)地面植被由東向西,分別是草原→荒漠 草原→荒漠。
(3)河流稀少,多內流河。
(4)農田、村鎮、城市呈帶狀或點狀分布。
三、灌溉農業和畜牧業
1.灌溉農業的分布及作物
2.畜牧業的放牧特點
四、地下寶藏
1.礦產資源豐富
2.工業部門
五、主要交通路線
1.鐵路干線及分布
2.航空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通過前面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的講述, 我們已了解了區域地理的學習方法,就是要抓住區域地理的突出特征,深入了解該區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狀況。學習區域地理的常用方法是比較法。通過比較,了解各個區域之間的差別,分析地理環境各要素之間的相互關系,總結區域特征,形成對該區域較為全面、完整的認識。那么,這節課請同學們自己應用上述的區域地理的學習方法來學習西北地區。
學習新教材
一、概況[板書]
1.位置、范圍和而積[板書]
[讀圖]學生自己識讀和分析地圖,然后說出本區的位置、范圍和面積。本區大體位于大興安嶺以西,長城和昆侖山—阿爾金山以北,其緯度位置在北緯35°~北緯50°之間,位于中緯度,屬于中溫帶地區。從海陸位置看(學生做58頁“做一做”,得出結論)內蒙古呼和浩特—渤海直線距離為558千米,新疆喀什—渤海的直線距離為3510千米,由此可知,本區屬于內陸地區,距海 較遠,而且又是全國東西跨經度最廣的地區,東西狹長,越往西距海越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