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第三節 河流和湖泊教學設計
第三,在介紹長江開發的同時,教材在活動式教材中利用較多的篇幅,提出了長江洪澇災害的問題。其目的是使學生逐步樹立興利除弊的環境意識──防治洪澇災害就是為了更好地利用長江的水資源,挖掘其航運價值與水能潛力。從以上分析可知,本段內容的選取對學生擴展有關長江洪澇災害的知識、提高成因分析能力,以及樹立防災減災、變害為利、人地協調等價值觀念意義重大。
教材呈現長江洪澇災害內容的方式包括兩個方面。(1)在閱讀材料中,介紹了因為人與水爭地的矛盾,筑堤圈地,使湖泊失去了調蓄江湖水資源的能力,導致歷史上長江洪澇災害頻繁發生。(2)以思考練習的方式介紹了近年來長江流域洪澇災害發生的頻度不斷加大,讓學生從降雨、植被、湖泊及人為等因素入手分析,歸納洪澇災害的成因。
教學建議
【課時安排】
建議本節安排2~3課時。
【新課導入】
新課導入可運用下列方式:教師出示掛圖“中國水系”或自行繪制的投影片“青藏地區河流和湖泊分布圖”“長江中下游地區河流和湖泊分布圖”,提出問題:看到地圖的第一印象或感受是什么?
這樣導入新課,直接進入主題,增強學生對我國河流、湖泊分布的感性認識,使學生對我國河流、湖泊眾多這一特點一目了然。
【眾多的河湖】
學習內、外流河的概念時,建議教師引導學生閱讀圖2.28“我國的主要河流和湖泊分布圖”,找出長江、黃河、塔里木河,提出一系列問題:這幾條河流最終流向何處?有哪些河流與長江、黃河一樣最終流入海洋?它們主要分布在我國的哪些地區?有哪些河流與塔里木河相類似,不能注入海洋?它們主要分布在我國的哪些地區?運用地圖觀察實例,概括總結內、外流河及內、外流區的概念,這樣比較適合初中學生掌握地理概念。在此基礎上,運用同樣的教學方法,結合書中圖像,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學習內、外流湖的概念,了解內、外流區的分布及面積的差異等知識并完成活動題1。
對于河流水文特征的學習,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觀察我國東部主要河流流量年變化曲線圖,提出以下思考問題:四條河流分別分布在我國的什么地區?四條河流什么季節流量最大,什么季節流量最小,為什么?黃河、松花江為什么在冬季出現枯水期甚至斷流?學生通過讀圖、思考及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了解我國外流區河流水文特征的共性,通過完成活動題3使學生了解不同地區水文特征的差異性,以及與人們生產生活之間的關系。
為什么不同地區河流水文特征有明顯差異?針對這個問題,教師可以通過引導學生完成活動題2加以了解。解答此題時,教師應提醒學生閱讀中國政區圖、中國地形圖和中國氣候類型分布圖,在圖中找出這些河流,說明流經的省區、地形區及氣候區。在此基礎上,了解地形、氣候對河流的影響,找出其內在的聯系。當學生明確了地形、氣候與河流之間的關系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觀察塔里木河和羅布泊的圖,討論我國西北內陸地區河流的水文特征,并與東部外流區河流進行比較,找出其中的差異性。
【黃河的治理】
本部分教材的教學,建議教師從正反兩個方面入手,使學生對黃河的認識能夠較為客觀。這部分教材是培養學生正確認識問題,樹立辯證唯物主義價值觀念的最好實例。首先從正面入手,引導學生閱讀黃河流域水系圖及景觀圖片,明確黃河上、中、下游的劃分,對應上、中、下游不同河段的景觀圖片,了解黃河流域為中華民族的發展做出了哪些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