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第三節 河流和湖泊教學設計
隨著全球變暖趨勢進一步加劇,地球環境和人類社會變得更加脆弱,氣象災害成為人類社會面臨的最嚴重的自然災害。聯合國的統計顯示,因氣象災害而受到危害的人數逐年在增加,造成的死亡人數占因災致死人數的90%以上。1991年到xx年的xx年間,每年平均受到危害的人數為2.11億,是因戰爭沖突受到影響的人數的7倍。干旱、洪澇、風暴、熱浪、暴雨、龍卷風等更加頻繁,嚴重影響世界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據統計,20世紀,全球發生的重大氣象災害90年代比50年代多5倍;20世紀60年代,氣象災害平均每年造成的經濟損失約為40億美元,80年代和90年代,這一數字達到290億美元。據預測,如果不采取措施,未來1xx年內全球平均氣溫可能上升1.4~5.8 °c,全球海平面將上升9厘米到88厘米,每年造成的損失將達3 000多億美元。
我國地處東亞季風區,是世界上最嚴重的氣候脆弱區之一,旱澇、高溫、冷害等氣候災害頻繁發生,對國計民生影響很大。1991年的江淮大水、1998年的長江和松花江、嫩江大水,近幾年持續的北方大旱,都造成了巨大損失,至今人們還記憶猶新。我國每年因各種氣象災害使農田受災面積達0.3億多公頃,受干旱、暴雨、洪澇和熱帶風暴等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影響的人口多達6億多人次,平均每年因氣象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占國民經濟總產值的3%到6%。
氣象專家形象地說,一次特強沙塵暴造成的災害損失不亞于中等強度的地震。此外,與氣象條件有關的水土流失、泥石流、滑坡、崩塌、地面沉降、森林和草原火災、農林草原病蟲害等生態環境災害的損失更是難以估算。
人類社會雖然不能完全克服自然災害帶來的危害,但并不是不可為,也必須有所作為。通過研究天氣和氣候的變化規律,建立有效的監測預警系統和完善的防災救災體系,可以提高人類社會抵御氣象災害的能力,減輕氣象災害的危害。
為了提高全球抵御災害能力,減輕天氣和氣候極端事件的危害,各國開展了廣泛的國際合作,在監測、預報和建立暢通的氣象信息渠道方面做了許多有效的工作。同時也應當看到,人類活動對天氣和氣候極端事件的產生,具有不可低估的影響。例如,我國北方在人類歷史時期形成的荒漠化土地約1 200萬公頃,而20世紀后半葉形成的現代荒漠化土地即達到500 萬公頃,還有潛在的荒漠化土地1 580萬公頃。
(新華網,xx年3月20日)
地球溫度正趨向均勻
地球赤道和兩極的溫差對全球天氣有重要影響,但最近的研究發現,自從19 世紀末以來,兩極和赤道的溫差越來越小,這有可能影響暴風雨的發生頻率和強度。5月15日的《地球物理學通訊》報道,科研人員對北半球兩個緯度地區進行了監測。通過分析北緯30°~35°和北緯50°~55°兩個區域陸地及海洋的溫差數據,得出了全球溫度的分布。在 1xx年的時間內,這兩個區域的溫度均有所升高,但北端的區域升溫幅度大于南面的區域,這就表明赤道和北極的溫差縮小了。科研人員對溫差變化的起因尚不清楚。但其結果和計算機模擬出的溫室效應后果很一致。計算機模擬的結果是,北極地區氣溫比赤道上升快。當然,也可能是氣候的自然變化改變了氣溫平衡。另一個問題是,一個多世紀以來,這種變化對天氣的影響如何。根據氣象理論,極地赤道溫差縮小會降低大氣的風暴度,使暴風雨的強度減弱,或是降低暴風雨的頻率。但研究人員認為,事實上可能沒這么簡單,因為其他因素也可以影響風暴度。例如,一個世紀以來,全球變暖大大提高了大氣層容納水汽的能力,很可能使暴風雨的強度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