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
基礎知識目標:
1.知道新中國工業的巨大成就表現在三個方面:較高的增長速度、獨立的工業體系和日趨合理的工業布局;
2.知道舊中國工業布局的不合理表現;工業布局的變化。
3.知道我國工業存在的問題,與世界工業發達國家的差距,及今后工業的發展方向。
能力培養目標:
1.初步學會讀“我國工業分布的變化圖”,學會利用圖例分別找出原有和擴建的工業中心,新建的工業中心;初步學會指出第一個五年計劃工業集中的地區,40多年來工業建設發展的地區;
2.初步學會讀“中國、美國和世界部分工業產品的產量和人均產量的對比”表格數據。
會從總量和人均量兩個方面來說明中美之間、中國和世界之間的差距。
3.初步學會通過課堂交流、討論,提高合作能力和分析、概括問題能力。
思想教育目標:
1.通過了解新中國工業在增長速度、部門結構,以及工業布局方面的巨大變化,認識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和改革開放的必要性。
2.通過了解我國工業產品人均占有量低、工業技術水平與世界工業發達國家的差距,使學生知道我國工業今后的發展方向。樹立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發展科技、建設祖國的志向。
3.使學生體會“中國工業分布的變化圖”從時間、空間兩個層面以動態的方式來表現豐富的內容,用圖代替文字,既形象直觀,又說明問題。
【教學重點】:
中國工業分布的變化:日趨合理
【教學難點】:
日趨合理的工業布局
【教學方法】:
讀圖分析法,讀表分析法,講授與討論結合法。
【教學手段】:動畫“我國工業分布的變化圖”。
【教學過程】:
導入:上一節課我們從一些數據對比中學習了中國工業發展成就,這一節課我們從工業空間分布上再來學習工業發展成就的第三個方面:日趨合理的工業布局。
首先簡單介紹一下任何工廠正常運轉所必不可少的原材料購進,產品輸出到市場的模式:如圖:
啟發學生:假如你是一名工廠主,你愿意你的工廠放在哪里能最大限度地降低生產成本?
學生很容易想到廠址選擇盡可能接近原料供應地,和產品銷售市場。還有的學生會想到交通方便的地方。
再提示學生回憶上學期所學的中國資源分布的情況,資源、能源豐富程度比較:東部沿海大大差于中西部內陸。
出示“中國建國初期工業分布圖”給學生一種反差:早期工業都偏重于資源不占優勢的東部沿海!盀槭裁?”學生急于知道。教師告訴學生:舊中國工業分布極其不均衡:大部分工業集中在沿海地區,廣大內陸地區除長江沿岸重慶、武漢等城市外,其余地區幾乎是工業空白區。
中國建國初期工業分布圖
讓學生互相討論早期工業如此分布有什么不合理處?
學生首先能想到:資源豐富的地區與工業分布地區脫節,不合理;還有的學生能進一步想到:廣大內地所需的工業品要從東部沿海地區長距離供應,這也不合理。
那么,新中國成立后的第一個“五年計劃”(1953至1957年)后工業分布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呢?看圖“第一個五年計劃工業集中的地區”。
請學生讀圖說出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工業從過分集中在沿海地區向內地擴展所影響到的非沿海省區:黑龍江、吉林、北京、山西、河南、陜西、安徽、湖北北部、四川東部等主要在中國秦~淮以北的北方地區。
“一五”計劃期間,一方面對上海、天津、大連等老工業中心進行了改造和擴建,另一方面重點建設了東北的哈爾濱、吉林、長春、沈陽、鞍山、撫順,華北的北京、石家莊、鄭州、洛陽、太原、大同,西北的西安、包頭、蘭州、克拉瑪依,華中的武漢等工業中心城市。東北地區依靠豐富的煤鐵資源及方便的鐵路運輸條件,發展了鋼鐵、煤炭、機械等重工業部門;華北地區重點在接近棉花產區和消費區的中心城市發展了紡織工業;西北地區主要發展了鋼鐵、化學、石油等重工業部門,此外,在人口稠密的關中地區建設了西安紡織工業基地。由此可見,通過“一五”計劃對內地工業的重點建設,使舊中國過分集中于沿海地區的不合理狀況得到一定程度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