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
請學生看“40多年來工業建設發展的地區”圖,學生們一目了然地看到中國工業建設和發展已經擴展到包括西藏在內的各省、市、自治區。工業布局發生了顯著的變化,總的趨勢是向比較均衡的方向發展。
沿海地區在充分利用原有基礎的前提下,加強了遼寧中南部地區、長江三角洲地區和京津唐地區的工業建設,使它們成為有全國意義的工業基地。此外,以廣州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自70年代以來發展迅猛,在家用電器和出口加工工業生產上的地區已與長江三角洲地區不相上下,成為我國又一個全國性的工業基地。
廣大內地工業發展迅速,建設了一批新的工業基地。在東北地區以長春、吉林、哈爾濱為中心建設了汽車、化學、動力設備(如發電機組)制造等重工業生產基地;在華北平原和中原地帶,先后建設了北京、太原、洛陽、鄭州、西安、武漢等工業中心;在過去工業幾乎是一片空白的西北、西南內地,建設了包頭、蘭州、
成都、重慶、貴陽等工業中心。其中成都—重慶鐵路沿線已初步形成了一個新的工業基地;山西能源基地、西昌衛星發射基地
等是從80年代以來新建成的基地。在改革開放政策的推動下,我國鄉鎮發展迅速,改變了廣大農村過去工業一片空的的狀況。一方面使工業在全國范圍內得到了迅速的發展;另一方面極大地促進了農村經濟乃至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
請一名同學讀一讀課文“蓬勃發展的鄉鎮企業”。
小結:中國工業布局日趨合理,這是我國工業發展成就的第三方面。綜上所述,我們主要從時間上縱向來對比新舊中國工業的發展,下面主要從空間上橫向對比中國和世界、和美國在部分工業產品的產量、人均量情況。
讀表“中國、美國和世界部分工業產品的產量和人均產量的對比”(1990年)
1.把表中所列的我國工業產品的總量和人均量與美國比較,哪些差距大?哪些差距?
2.把表中所列的我國工業產品的人均與世界比較,哪些差距大?哪些差距。
經過40多年的建設,中國工業發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已建立起獨立的完整的工業體系。但是由于工業基礎薄弱,發展歷史短,人口眾多,我國工業發展水平與經濟發達國家相比,在人均產量、管理、技術等方面,還有明顯差距。與世界人均擁有量相比,除電視機和水泥等少數產品外,其余在世界平均水平的1/2以下。與經濟發達的美國相比,差距更大。水泥、電視機、糖、鋼、發電量的人均水平上有美國的2/3、1/4、1/5、1/6和1/22。而這從一個側面反映我國的能源工業(如:電量)、原材料工業(如鋼鐵、水泥)等基礎工業還較薄弱,有待大力加強。因此,工業今后發展的方向是:
1.加強能源、原材料等基礎工業的建設。例如加速塔里木盆地油田的開發;建設三峽工程;努力提高鋼鐵工業的產量和質量;
2.加強對傳統工業(鋼鐵、紡織、機械等)的技術改造,促進加工工業的發展,提高我國工業產品的質量和在國際上的競爭能力。在科技力量較強的北京、上海、南京、天津、成都、廣州、大連等城市發展高技術產業(電子計算機制造、生物工程、光導纖維等);
3.在市場經濟的機制下,進一步搞活和發展大中型企業,發揮它們在國民經濟的主導作用。正確引導和扶植鄉鎮企業的發展。同時,在推進工業化的進程中,重視污染防治和治理,使我國國民經濟能夠持續、穩定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