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課 江南地區的開發 教案設計
密切關注學生的回答,抓住學生回答的問題,設計連環問,將學生的興趣引入學習了解第一目、第二目。 學生自由發表觀點。學生此時可能只會回答到北方戰亂,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回答及時地拋出如:北方有戰亂,難道南方就沒有嗎?等問題,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應用“問題解決” 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積極閱讀教材中“西晉的興亡和內遷的少數民族” 以及淝水之戰等內容,然后解決問題,鍛煉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
1.閱讀課文的第一目、第二目,形成對三國到南北朝這段歷史的整體印象。
對政權的具體更替情況不要求學生掌握,但應了解魏晉南北朝時期政權更迭頻繁這一歷史特征。 閱讀教材,形成對這段歷史的總體印象——北方戰亂、政權更替頻繁,南北分裂。
2.提出問題:如果有時光隧道,讓我回到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北方。我有搬遷到江南的條件,可是不愿意離開故土,因此在南遷的問題上猶豫不決。現在請各位同學為我出出主意。
問題的提出是考查學生對北方的戰亂情況的了解和理解程度。一方面讓學生學會遷移知識,用北方長期戰亂,人民無法安居樂業的觀點說明南遷的必然性;另一方面考查學生在情感態度上是否認同了和平、安定是人民的追求,是經濟發展的客觀條件。
板書:北方戰亂
。3) 課堂氣氛活躍、輕松。
討論后,充分說明自己的“觀點。
在學生的交流中,師生形成認識:北方長期的戰亂,人民無法安居樂業,南遷到自然條件較好,戰爭相對較少,社會比較安定的南方是當時人們的必然選擇。
3.學生講述“淝水之戰”,了解淝水之戰對江南地區開發的影響。
用“大量的人口遷移到江南,江南就沒有戰爭嗎?” 的問題過渡到“淝水之戰” 一目的學習。
關于淝水之戰,有三個層次的要求:
(1)淝水之戰的大致經過;
教師用簡潔生動的語言講述淝水之戰的經過。
。2)淝水之戰對江南經濟發展的影響;
(3)淝水之戰留給人們的教訓和啟示。
教師可以視學生能力、教學時間等因素,在課堂上靈活安排此討論。 學生思考、交流。
淝水之戰消除了前秦對江南地區的戰爭威脅,使江南的社會環境更加安定。為經濟的
發展創造了條件。
引導學生從淝水之戰的目的、戰爭的過程及結果等方面思考。
4.歸納總結。
從東漢末年開始,北方的少數民族大量內遷到黃河流域,內遷的民族主要有匈奴、鮮卑、羯、氐、羌。內遷的少數民族起兵反晉,北方陷入嚴重的戰亂。西晉滅亡,東晉在南方建立,南北分裂。
北方的長期戰亂,迫使大量的北方人南遷,南遷的人口帶來了大量的勞動力和先進的生產技術,推動了江南地區的開發,加上南方優越的自然條件和比較安定的社會環境,人民的勤勞,江南地區的經濟得到了迅速發展。
板書:
討論
1.歷史上這次人口南遷在本地留下了哪些痕跡?
2.魏晉南北朝時期江南地區的開發對之后中國經濟的發展有哪些影響?
3.通過本課的學習,你認為我們現今的開發活動可以從中獲得哪些啟示和借鑒? 從地名、姓名、傳說中收集。
學生自由發言,學生從南方、全國整體經濟格局的變化等方面考慮。學生想到即可,
不做過多、過深要求。
師生從環境、技術、人力等方面進行探討,概括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