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文化
【教學目標】
1、識記與理解:知道林則徐、魏源、嚴復思想形成的背景,記住魏源寫的《海國圖志》,理解“師夷長技以制夷”的含義,了解嚴復的觀點和譯述的《天演論》,了解魯迅及其文學作品的時代特征,知道徐悲鴻、聶耳、冼星海等為代表的近代藝術家的特點和成果,以及他們的藝術所產生的巨大影響力。
2、能力與方法:通過指導學生對魏源、嚴復的思想背景目的、內容、作用影響進行比較,提高學生分析、歸類和認識比較問題的能力。通過指導學生對徐悲鴻作品的欣賞,培養學生對文藝作品的鑒賞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對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中國近代后期的時代特征是:宣傳科學進步,反對迷信落后,謳歌民族獨立,反抗外來侵略。這一時代特征對文化藝術領域產生了巨大影響。一批進步的思想家、文學家和藝術家懷著愛國熱情,積極吸收中西優秀文化成果,努力反映社會現實,勇于探索,推動了我國傳統文化向近代文化的轉變,而他們身上體現出來的報國情懷和創新意識,將永遠值得我們學習。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魏源的《海國圖志》,嚴復翻譯的《天演論》,魯迅作品的時代精神。
難點:嚴復翻譯的《天演論》,對維新變法運動所作的貢獻。
【教學方法】講述、談話、討論、演示、讀書指導等多法結合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你能說出以下各時期興辦的刊物名稱嗎?(組織學生“對號入座”:a、洋務運動時期:《申報》;b、維新變法時期:《萬國公報》[后改名為《中外紀聞》];c、辛亥革命時期:《民報》[中國同盟會機關報]、《南風報》(中國同盟會廣西支部編輯);d、新文化運動期間:《新青年》[原名《青年雜志》]、《每周評論》;e、五四運動期間:《京報》、《晨報》等)
承上啟下,教師講授:這些報刊都是向西方學習先進文化的產物,對近代中國文化的發展起過重要作用。其實,比這些報刊更早研究西方文化的思想家魏源早在鴉片戰爭期間就已經出現了。近代史上,中華民族還有許多愛國知識分子不甘失敗,積極展開挽救民族危機的活動。他們在思想上、科技上學習西方先進文化,勇敢地進行趕超和創新,作出了杰出的貢獻。(布置學生閱讀132——136頁全課內容,對重要的年代、人名、著作名稱等做出醒目的閱讀標記。)
【組織學生學習和探究新課】
學生預習,請學生總觀全文,說出本課主要學習那些人物。
一、魏源和嚴復
1、魏源
師:對魏源和嚴復進行對比,然后分別介紹二位思想家。
(請學生在書上找出《海國圖志》的內容、目的、主張)
師:重點對“師夷長技以制夷”進行分析。
2、嚴復
師:《天演論》在當時的中國,宣傳維新變法,開闊人們眼界,嚴復的思想具有啟蒙性意義,是愛國的、進步的。
總結:魏源和嚴復都宣傳西學,主張改革,提出為什么要向西方學習,是因當時的先進文化在西方,引出只有先進的文化才能代表社會發展的方向。在介紹了兩位思想家后,接下來我們一起去探究一下我們的老熟人,他是偉大的革命文學家,塑造出了孔乙己等形象的魯迅。
二、 魯迅
說明當時的社會情況是:中國仍處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政治腐敗,經濟落后,外患嚴重,科技和教育發展緩慢,反侵略反專制獨裁的革命斗爭不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