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課四家庭的照片
第一幅照片是組員小艷叔父的照片。那是剛剛建國不久,人們普遍穿著中山裝,顯得莊重、精神。中山裝的顏色單一,走上街就仿佛走進了藍色和灰色的海洋。就像大家所知道的,中山裝十分正統,上衣的紐扣很多,四個口袋也都平平整整,但樣式過于呆板,缺乏創新。
第二幅是我父親小時候的照片。在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那個特殊的歲月里,中山裝逐漸被解放裝、黃軍裝所取代。照片上的父親,身著草綠色的軍裝,頭戴草綠色的軍帽,肩挎草綠色的書包。這一身在我們看來十分老土的服飾,在當時來說可算是很奢侈、很派頭的了,能穿上這樣的一套衣服上學,可是很多孩子夢寐以求的了。
第三幅照片上的年輕人顯得意氣風發,對未來充滿希望和抱負,只見他穿著褐色的夾克衫,下配藏青色的細長褲子,腳蹬沾了些許污泥的皮鞋,兩眼炯炯有神地望著遠方。我們重點看衣服,夾克衫不失為當時的主流,下擺收緊的樣式顯得人有些臃腫,卻也不失年輕人的朝氣,顏色也比從前有所增多。
接下來的這幅照片是我的媽媽,算算看,拍照片的時間大概是上世紀80年代吧,這張照片與前幾張照片比起來,使人眼前一亮,因為顏色鮮艷了許多嘛。袖子又大又長的蝙蝠衫和肥大的燈籠褲雖不免有些可笑,但還是看出了時代的進步和人們內心觀念的轉變的。
最后的這張照片大家都認識,她是我們的組員小凌。大紅顏色的t恤衫,荷葉邊的牛仔裙,時尚的運動鞋,將小凌的青春活力展現得淋漓盡致,充分展現了人的個性。
怎么樣,同學們,通過這幾幅簡單的照片,你看到人們穿著、人們生活的變化了嗎?正如我一開始所說的,新中國的成立,特別是改革開放,給人們帶來的好處是無法說盡的,這小小的衣著變化只是一個側面。是黨為我們送來了改革和發展的春風,為了這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讓我們好好珍惜、好好把握、好好努力吧!
(執筆:熊姍姍)
“食”組代表
有一句話叫“民以食為天”,可以說人們將“食”作為生活的最低標準,同時人們也將“食”作為生活的最高追求和享受。從這“食”的變化中,可以反映出一個社會的貧富盛衰,從這“食”的變化中,可以體味社會歷史的變遷。于是,我們小組收集了一組有關“食”的照片,將不同歷史時期的人們的“食”作一比較。
第一幅照片攝于上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照片里的人是我的爺爺,他的臉不是胖,而是有些浮腫,那是因為缺乏最基本的營養。當時正是三年經濟困難時期,糧食、蔬菜緊缺,在吃不飽的情況下,往往以胡蘿卜充饑。
第二幅照片攝于上世紀70年代初,可以看出那是一個下雪天,一個不大的商店前正排著長隊。原來是春節前,各家各戶可以憑票證購買一些年貨,如木耳、金針菜等,每份只有2兩。當時是在文化大革命時期,雖然高喊“抓革命,促生產”,但經濟并未發展,人民生活依然清貧。
第三幅照片攝于上世紀90年代末,照片是我們組員小佳在一次家庭聚會時拍的,但拍攝地點并不是在家里,而是一家裝飾得富麗堂皇的餐廳。現在,人們已不滿足于在家里聚餐了,因為不僅僅要吃得好,還要追求精神享受,對就餐的環境也提出了要求。
第四幅照片攝于今年,照片是在我們班級一次春游時拍的,照片里的同學大家都熟悉,讓我們來看看他們正在做什么?原來是小組聚餐,熟食、休閑食品、巧克力、面包、各色飲料……應有盡有。比起父輩們我們有了太多的口福,改革開放讓我們的日子過得一天比一天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