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學習主題 近代化的起步
第三課 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教學目標
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了解和掌握有關孫中山創建興中會和中國同盟會、三民主義、武昌起義等歷史基礎知識。
通過看圖,培養學生的觀察和想象能力;通過探究活動,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學會搜集資料并能從有關資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辛亥革命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偉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武昌起義的槍聲,是辛亥革命志士不屈斗爭精神的張揚,從而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和不斷進取意識。
辛亥革命·重點難點
本課主要介紹了辛亥革命過程中以孫中山為代表的革命黨人發動革命的重要史實和取得的重要成果。
中國同盟會的建立及其革命綱領是本課的重點。 通過必要的講述,幫助學生理解同盟會建立的必要性、同盟會成立的歷史條件和性質,掌握同盟會的革命綱領。 同盟會以孫中山先生提出的“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作為革命綱領,后來在《民報·發刊詞》中,孫中山把它闡發為“民族、民權、民生”三民主義。 它是中國近代史上比較完整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綱領。
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既是重點又是難點。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創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革命是成功的;但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很快被袁世凱竊取,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沒有改變,革命又是失敗的。
辛亥革命·學法指導
1.指導學生仔細觀察課文中的圖畫和形勢圖等,提示或教給學生一些思考問題的方法和角度,以培養學生的觀察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
2.學習歷史要注意對歷史知識的比較和聯系,本課中的興中會創立和中國同盟會的建立,可指導學生制成簡表進行比較分析,以探求較好的學習方法。 可從名稱、時間、地點、創建人、綱領(誓言)、性質幾方面歸納。
辛亥革命·教法建議
1.“同學們知道孫中山嗎?”教師可以利用“導入框”提出這個問題,也可以用電腦屏幕顯示或幻燈打出孫中山像,讓學生們說說他們所了解的有關孫中山的故事,由此導入新課。
2.“辛亥革命的醞釀”一目,教師可以用電腦屏幕顯示或幻燈打出《興中會成立簡表》,指出興中會成立的時間、地點以及革命綱領。 然后指出興中會把誓言“驅除韃虜,恢復中國,創立合眾政府”作為革命綱領。 這在中國破天荒第一次提出推翻帝制,建立資產階級合眾政府的主張。 因此,興中會是中國第一個資產階級革命團體。 繼興中會成立后,全國各地建立了許多革命團體,標志著中國資產階級革命派已經形成,統一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的建立已經成為時代的必然,一個由資產階級領導的革命新時期已經到來了。
講中國同盟會的建立及其革命綱領。 要求學生掌握同盟會建立的時間、地點、領導人、革命綱領以及機關刊物。 重點講述四點:一是中國同盟會是在興中會、華興會、光復會等革命團體的基礎上建立的。 二是同盟會的革命綱領。 教師應向學生講清,“韃虜”在這里是指滿族統治者,而不是指整個滿族。 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反滿”就是反對民族壓迫,具有反封建的進步意義。 “驅除韃虜,恢復中華”這句話,孫中山解釋為:“驅除韃虜之后,光復我民族國家”(《孫中山選集》第69頁),即用革命手段,推翻帝國主義的走狗清王朝的統治,這也就在客觀上打擊了帝國主義在華侵略勢力。 “建立民國”,就是要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 “平均地權”,學生不易理解,教師不必講得過于詳細,可按照課文中的一段小字內容進行解釋。 強調指出同盟會的革命綱領適應當時歷史的發展,符合人民的要求,得到全國人民的擁護。 三是同盟會的性質。 同盟會是第一個全國規模的統一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 對于“政黨”的概念,教師不必講述。 但要講清同盟會的成立使民主革命運動有了一個統一的領導核心,標志著中國的民主革命進入了新的階段。 四是三民主義。 應向學生講清,三民主義是孫中山對同盟會革命綱領的闡述和完善,也是同盟會革命綱領的另一種表述方式,二者并無實質上的區別。 教師要指導學生掌握三民主義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