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學習主題 近代化的起步
相關知識·同文館的建立
我國歷史上很早就有人從事翻譯工作,但正式設立外語學校卻晚至1862年清政府在北京設立的同文館。 在清政府與外國訂立《南京條約》《天津條約》和《北京條約》時,竟連一個懂得外文的中國人都找不到,任憑侵略者的蒙騙。
1861年奕䜣奏請設立外語學校,培養外語人才和外交人才。 1862年8月,同治帝正式批準成立“京師同文館”。 學員學習漢文外,主要學習外文。 聘有外籍教師英國人包爾</pgn0052b.txt/pgn>騰,法國人司默靈、畢利干,俄人柏林,美國人丁韙良、傅蘭雅、海靈敦等先后任教。 丁韙良從1869年任總教習,總管教務達30年。 總稅務司赫德兼任監察官,實際控制了經費和人事大權。
同文館完全按正規學校來辦,陸續開設英文館、俄文館、德文館和東文(日文)館。 只招收13、14歲以下八旗子弟,后又招收15—25歲的滿漢學員,也招收不限年齡的滿漢學員。 學習期限初定3年,到1876年分為兩種:一是由外文而及天文、化學、測地等科的學生學制8年;一是年齡稍大、僅借中文譯本學習天文、化學、測地等科的學生,學制5年。 1867年時增設算學、化學、萬國公法、醫學生理、天文、物理、外國史地等。 學生最多時達120人。 畢業生大多任清政府譯員、外交官員和其他洋務機構官員。 設有印刷所,翻譯印《萬國公法》及數理化和文史等方面書籍。 19xx年同文館并入京師大學堂。
相關知識·洋務運動的評價
洋務派興辦近代工業初時是把“平中國”和“敵外國”相提的。 前者反映了國內階級矛盾,后者反映了清朝統治者同外國侵略者的矛盾。 但在第二次鴉片戰爭后,已十分腐朽的清朝統治者處在“內憂”與“外患”頻仍之時,洋務派只有依靠西方列強,共同鎮壓人民,才能維持其搖搖欲墜的政權。 所以洋務運動實踐的結果必然否定了“敵外國”。 如果說洋務運動是一場改革,那么它只能是沿著半殖民地化的方向“改革”而已。 這一點在所有列強都愿意支持辦洋務的事實上得到證明。 李鴻章說淮軍遇到“內地賊匪”,自信能取勝,遇到外國進攻,“勝負即不可知”。 洋務大員丁日昌說,他的船炮“可以靖內匪,不能御外侮”。 洋務運動進行了30年,并沒有使中國走上富強之路,卻在“自強”“求富”的口號下,養肥了我國第一代軍閥集團。
洋務派主觀上并不希望中國出現資本主義,甚至在其創辦民用工業之時,一再表示不允許私人創辦同類企業,對資本主義的產生起到一定的阻礙作用。 但由于洋務派在中國封建制度下,引進了同封建生產關系所不相容的新的生產力——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必然在客觀上加速了封建生產關系的瓦解,從而刺激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這是不以洋務派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 洋務派辦民用工業,為了解決資金問題,采取“官督商辦”和“官商合辦”的方式,吸收私人資本。 這“商股”部分即是民族資本主義因素。 從70年代開始,更有一批官僚、地主、商人,直接投資于近代民用工業,終于使中國有了一點先進的生產能力,促進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也就促進了資產階級的出現和無產階級隊伍的擴大。
此外,洋務派同頑固派的論爭及其對頑固派的不徹底的批判,多少動搖了恪守祖訓的傳統及綱常名教的絕對權威地位,對于學習西方,開了好的風氣。 又由于洋務派組織翻譯了不少外國科技書籍,派遣不同年齡和資歷的留學生,因而培養了一批外交和科技人才,而介紹西方社會科學知識,對于促進民主思想的傳播,也起到開一代風氣的拓荒作用。 在此基礎上,19世紀七、八十年代,從洋務官僚中分化出一批我國早期資產階級改良主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