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學習主題 近代化的起步
相關知識·曾國藩
曾國藩(1811—1872年),湖南湘鄉人,出身于地主家庭。 1838年中進士,1839年任侍郎。 他崇尚程朱理學。 1853年,咸豐帝任命他為幫辦團練大臣,在湖南督辦地主武裝團練。 他建立了一支地主武裝,兵勇及其將領全用湖南人,因此被稱為“湘軍”或“湘勇”。 湘軍以地域的、封建的關系為紐帶來鞏固內部;以程朱理學作為思想武裝;以搶劫擄掠和官爵鼓舞士氣;將領大多數選自所謂“宿儒”、“生員”等地主知識分子。 1854年2月,湘軍練成水陸兩軍約一萬七千人。
江南大營潰散以后,清政府升任曾國藩為兩江總督,節制浙、蘇、皖、贛四省軍務。 曾國藩提倡“捕人要多,殺人要快”。 這個殺人如麻的劊子手被稱為“曾剃頭”。 他舉辦洋務,建立新式軍火工業,制造武器,武裝湘軍。 1864年,太平天國運動失敗。 曾國藩為首的湘系成為地方上勢力最大的實力派。 1870年,他在直隸總督任內查辦天津教案,媚外賣國,屠殺人民,激起公憤。 不久,他就病死了。
相關知識·李鴻章
李鴻章(1823—19xx年),清末大臣,洋務派地方代表。 字少荃,安徽合肥人,道光進士。 1853年,在籍辦團練,協助鎮壓太平軍,屢遭失敗,投靠曾國藩當幕僚。 1861年在安徽按湘軍編制,組織淮軍。 1862年4月,李鴻章和他的淮軍調赴上海。 4月25日,清政府任命李鴻章代理江蘇巡撫。 在上海,李鴻章雇用外國侵略軍頭目訓練淮軍,招募外國工匠制造軍火,加強了淮軍的反動力量。 1862年,淮軍配合“常勝軍”在江浙地區屠殺太平軍。 1865年,清政府派李鴻章任兩江總督。 第二年11月,他被任命為欽差大臣,去鎮壓捻軍。 鎮壓捻軍起義以后,淮軍勢力越來越大,大批淮軍盤踞在長江中游,另一部分淮軍駐扎在直隸、山東等地。 李鴻章的勢力遍及了長江和黃河一帶。 1870年,在曾國藩推薦下,李鴻章代替曾國藩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掌管軍事、經濟、外交等大權,成為反動統治階級中舉足輕重的人物。 從70年代開始,他陸續開辦軍火工廠和籌建北洋海軍,同時,又開辦一些民用工業,如輪船招商局、開平煤礦、天津電報局、津榆鐵路、上海織布局等。 對于外國侵略,他一貫妥協退讓,投降賣國。 從19世紀70年代起到他臨死前,清政府同外國侵略者簽訂的一系列喪權賣國條約,大多是他直接參與或親手簽訂的。 如中英《煙臺條約》《中法新約》《馬關條約》《辛丑條約》等。 在90年代,他先后兩次被沙俄以總計350萬盧布的巨額賄賂所收買,與沙俄簽訂出賣中國領土主權的《中俄密約》和《旅大租地條約》。 他是中國近代史上最大的賣國賊之一。
相關知識·左宗棠
左宗棠(1812—1885年),清末大臣,洋務派地方代表。 字季高,湖南湘陰人。 1860年為曾國藩推薦,統領部分湘軍,曾自募約五千人,組成“楚軍”,左系湘軍形成。 1862年初,經曾國藩舉薦,升任浙江巡撫,與法國組織“常捷軍”,陷寧波、紹興等地。 1866年以閩浙總督身份創辦福州船政局。 次年調任陜甘總督,“身雖西去,心猶東注”。 督陜甘期間,曾辦蘭州制造局,因西北盛產羊毛,又辦蘭州織呢局。 1875年任欽差大臣,督辦新疆軍務。 次年率軍入疆,進攻阿古柏反動政權。 1878年收復除伊犁以外新疆全境,建議設立新疆行省,開發新疆。 1881年升軍機大臣,調兩江總督。 1884年中法戰爭中是主戰派,督福建軍務。 次年因病退職死。 他創辦的福州船政局,在70年代以后裁撤洋員,與李鴻章的江南制造總局的“非洋人洋匠不可”的情形有所不同,反映了他具有一定的自力更生辦洋務的思想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