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學習主題 近代化的起步
3.公車上書未獲成功,但影響很大,主要是指它沖破了長期以來沉悶的局面,康梁從此成為維新運動的領袖。 教師可通過對公車上書失敗后康梁創辦《萬國公報》、組織強學會等活動的敘述幫助學生進一步加深對公車上書影響的理解。
4.“百日維新”一目,既是本課重點,也是本課難點。 關于變法法令內容,可制作一個表格,從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等方面對各項內容逐項講解,幫助學生理解分析。 講述中可對每一項內容設問,例如政治方面:“改革政府機構時,為什么不見興民權、設議院或是立憲法等措施呢?”經濟方面:“鼓勵私人興辦工礦企業對中國資本主義發展起多大作用?”文化方面:“開辦新式學堂,翻譯西方書籍會不會引起思想文化界的劇烈變化?”等等。 通過這些設問,使學生了解變法法令雖對封建頑固勢力做出了一些讓步,帶有較多的局限性,但對資產階級參與政權、發展資本主義經濟,傳播資產階級思想,是十分有利的。
5.關于變法的失敗,建議教師組織學生開展充分的歷史討論,驗證下列說法,例如:“康有為多次上書,顯示當時官民向上陳述政治主張渠道暢通”,“光緒帝支持變法,是中國最大的維新者和愛國者”,“光緒帝的大力支持使維新派實施變法全無障礙”,“‘舉國歡蹈鼓舞’,‘人人皆談西學’表明變法在全國深得人心”等等。 通過這些討論,引導學生對比社會各界的反應,了解新舊勢力關系緊張的具體表現,理解變法失敗的原因。
戊戌變法·問題探究
動腦筋
1.思考一下,譚嗣同放棄生的機會甘愿一死,值得嗎?
就課文所示的兩種觀點讓學生進行討論,賦于人的多元化。
思路一:可從譚嗣同獻身精神給后人的激勵方面考慮。
思路二:可從維新人士逃脫后繼續斗爭的作用方面考慮。
2.假設:“袁世凱出賣維新派,這只是一個偶然現象。 如果袁世凱站到光緒帝一邊,中國早就進入資本主義社會了”你是否同意這樣的觀點?請陳述理由。
讓學生討論,不必給答案,可以告訴學生到哪里去尋找有關資料,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
活動與探究
1.議一議,維新派要殺的賊指誰?維新派為什么“無力回天”?譚嗣同為什么說自己“死得其所”?
參見教法建議和學法指導。
2.“小故事”敘述了康有為拒絕給女兒纏足的故事,你還了解哪些維新人士向傳統陋習挑戰的事例?你受到哪些感動?下一課我們再聽聽你的議論。
目的:引導學生自動閱讀,交流信息,表述史實,提升認識。
小故事 康有為拒絕給女兒纏足
纏足是我國古代的陋習。 女孩子很小的時候,家長就要給她纏足,用裹腳布使勁勒腳板,把腳骨勒斷,變成小小的“三寸金蓮”。 任憑女孩子疼得哭天喊地,狠心的家長也不罷手。 戊戌維新的領袖康有為對這種丑惡的陋習深惡痛絕。 他常常感慨地說:“中國一向號稱為教化之國,圣賢輩出,為什么沒人出來禁止纏足呢?”他決心身體力行,從自己做起。
康有為的大女兒5歲時,按照習慣已經到了纏足的年紀,但是康有為拒絕給她纏足。 這件事在他的家鄉引起轟動,全鄉人都起來反對,一些長輩甚至要強迫給他的女兒纏足,但康有為不為所動。 他的女兒避免了變成殘疾的悲劇,后來還陪康有為到外國游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