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課 邁向社會主義 教學設計
第二階段:1954年至1955年下半年,實行單個企業公私合營階段。私營企業利潤分配實行“四馬分肥”原則,即按國家所得稅、企業公積金、職工福利基金、企業資方紅利四方面進行分配,由國家派遣干部參與管理企業。生產關系發生了深刻變化:國家掌握了領導權、生產資料變為公私共有、工人已開始成為企業主人。
第三階段:1955年冬至1956年,全行業公私合營階段。即按行業,不分企業大小同時實行公私合營。資本家將生產資料交給國家,國家通過清產核資定股給資本家支付定息。這種企業的生產關系發生了根本變化:生產資料支配權完全屬于國家、生產經營直接納入國家計劃、工人成為企業主人,因而基本上是社會主義經濟。
到1956年底,私營工業戶數的99%和私營商業戶數的82.2%實行了公私合營。至此,全國基本上完成了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教師引導學生思考)請同學們想一想,在改造資本主義工商業的過程中,為什么要采取贖買政策?
(教師總結)我國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指的是通過國家資本主義的途徑,運用“和平贖買”的方式,逐步把資本主義私人所有制改造成為社會主義全民所有制。對民族資本采取和平贖買,而不是像對官僚資本那樣采取沒收政策,是由我國特定的歷史條件決定的:
一是中國民族資產階級具有兩面性。在民主革命時期,它既有革命性又有妥協性;在社會主義革命時期,它既有剝削工人取得利潤的一面,又有擁護憲法愿意接受社會主義改造的一面。
二是我國經濟落后,生產力水平低下,需要資本主義工商業發揮其有利于國計民生的一面。
三是大多數工商業者都具有較高的科學文化知識和經營管理經驗,和平改造有利于他們發揮自己的才能,為社會主義事業服務。
四是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在歷史上就形成了盟友關系。
5.三大改造的意義(板書)
到1956年底,我國基本上完成了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實現了生產資料所有制的深刻變革,全民所有制和勞動群眾集體所有制這兩種社會主義公有制形式,已在國民經濟中占據絕對優勢地位,各盡所能、按勞分配的社會主義分配原則逐漸確立。從此,社會主義制度基本在我國建立起來,我國開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但是,在社會主義改造的后期,也存在要求過急、工作過于粗糙等缺點。
(組織學生討論)為什么說三大改造的完成標志著社會主義制度基本確立,而不將新中國的成立作為社會主義制度確立的基本標志呢?
(教師講解)這個問題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回答:首先,從中國革命的性質看。新中國的成立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的標志。新民主主義革命是社會主義革命的必要準備,而后者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必然趨勢。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后,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有步驟地實現了從新民主主義革命到社會主義革命的轉變,到1956年才基本完成消滅剝削制度和剝削階級的社會主義革命任務。其次,從社會主義生產關系建立的特點看。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是以公有制代替私有制,公有制的生產關系不可能在私有制的條件下產生和發展,只有先推翻舊有的政權,建立起人民的國家政權,然后才能在這個政權的保護下去建立社會主義的生產關系。所以,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利用人民政權的力量,接管帝國主義在華企業,沒收官僚資本,改造資本主義工商業,建立社會主義全民所有制經濟;改造農業和手工業,建立起社會主義集體所有制經濟。社會主義生產關系建立的特點表明新中國的成立是為建立社會主義制度開辟了道路,奠定了政治基礎,而不能標志我國已經進入社會主義社會。再次,從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統一來看。任何社會形態都是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統一,二者缺一不可。到1956年底,我國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取得決定性的勝利:農民、手工業者勞動群眾個體所有的私有制基本上轉變為勞動群眾集體所有的公有制;資本家所有的資本主義私有制基本上轉變為國家所有即全民所有的公有制。加上原來沒收官僚資本后建立的國營經濟的巨大發展,我國國民經濟中,全民所有制和勞動群眾集體所有制這兩種形式的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已經居于絕對統治地位。就是說,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在我國已經建起來。經濟是社會制度的基礎。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機器,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這些都是上層建筑中保障我國社會向社會主義過渡的強大的社會主義因素;現在社會主義經濟基礎已經建立,它們就擔負起為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經濟基礎服務的工作,實現了二者的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