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課 三大改造教案
回答:7除以3約等于每人2.3畝。
提問:再問,這3億多農民,要分297萬頭牲畜,問人均能分到多少頭?
回答:約1000人能分到一頭牲畜。
講述:所以我們可以發現,土改的成果看似很大,但是這成果一旦分散,個體農民的所得是非常少的,他們雖然真正擁有了生產資料,積極性有了很大提高,但是每人只有二畝三分地,很多人更是根本就沒可能分得牲畜。這樣,他們能用大型農具、用先進的耕作方式進行生產嗎?能抵御突如其來的自然災害嗎?
回答:不能,農民還是很窮,生產方式落后,力量十分脆弱。
提問:那么,我想問問臺上6位同學,認識到了你們各自目前的力量以后,你們打算怎樣解決呢?
回答:聯合起來。
講述:聯合起來,你們便擁有了13.8畝土地,還可能擁有一頭完整的耕牛,可以進行科學合理、更高效率的生產了,你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提高。但是生產資料的性質也就隨之改變了,由私人所有變成了集體所有。但我相信,只要齊心協力,團結的力量會使你們每一個人受益。
活動:提問:這六位同學之前因為分散而脆弱,后來又因為脆弱而聯合,那么如果在座的各位同學都是當時的農民,你們有多少人原意加入這六個人的團隊呢?
貧下中農代表:我們想再看看效果。
富農代表:窮光蛋辦社就能有前途了?讓我們把東西捐出來大家一起用,沒門!
講述:兩年后,隨著加入合作社的人數越來越多,越來越多地生產資料和并在一起,發揮出了更大的效用,眾人拾柴火焰高,再加上政府對農業生產合作社的支持和扶助,社員的生產生活越來越紅火。
貧下中農代表:(套用神州行廣告)選擇生產方式就像進飯館,哪里人多就去哪,農業生產合作社,到1956年據說已有一萬兩千多戶農民參加,我相信群眾,農業生產合作社,我看行!
總結:在農民的踴躍參與下,1955年,全國掀起農業合作化的高潮,1956年,絕大多數農戶參加了農業生產合作社,標志著農業改造的勝利結束。
填表:
行業 方式 完成時間
農業 生產合作社 1956年
手工業
講述:農民和小手工業者辦社,是因為他們的個體力量太薄弱,入社可以令他們得到實惠,所以農民入社時都是積極踴躍,入社后都是興高采烈。可是對于資本家來說,他們并不存在類似的問題,那么他們愿不愿意接受改造呢?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看看國家為什么一定要對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改造,以及是如何進行改造的。以上海水泥廠為例:
填表:
上 海 水 泥 廠
時間 解放前 公私合營后
設備 陳舊 陳舊
工人勞動條件 差 改善了勞保條件
工人勞動積極性 不高 充分發揮了出來
最高產量 不到設計能力的90% 超過設計能力的40%
提問:為了改善工人的勞動條件,提高社會生產率,國家要對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改造,從表中可以看出,改造的具體措施是什么?
回答:公司合營。
講述:下面我們來補充這個表格,從而理解公私合營的意思。
老板 水泥廠老板劉鴻生 +國家
所有制 私有制 +公有制
活動:公私合營有沒有遇到阻力呢?下面請一位同學上來扮演當時在上海赫赫有名的水泥廠老板劉鴻生,老師充當公方代表,詢問劉鴻生是否愿意和公家合作,共同經營企業!皠Ⅷ櫳笨梢杂腥魏畏磻詈笤凇肮酱怼钡膭裾f下同意。接下來“公方代表”提出疑問:“合作經營也要分個主次,我們倆誰占主導地位。俊薄皠Ⅷ櫳笨梢杂腥魏畏磻,最后其他同學從書上看到:在公私合營中,是公方代表居于主導地位的。這時可以詢問“劉鴻生”的感受,一般應是“憤怒的、不解的、或者委屈的、無奈的”。這時公方代表可以提出“發給資本家定息”的方法,來安撫資本家的情緒。還可以問他是否認識北京中藥老字號同仁堂的經理樂松生,讓他了解樂松生帶頭進行公私合營因而受到毛澤東、周恩來借見和贊譽的事跡(有照片為證),還可帶他參觀1956年1月15號20萬北京資本主義工商業者敲鑼打鼓上街游行慶祝公私合營的場面,并肯定他的商業頭腦和經營能力,許諾讓他在改造后出任廠長主管生產。此時再次詢問“劉鴻生”的感受,應該是“好多了”。最后告訴他如果是在蘇聯,對不愿接受改造的資本家資產是直接進行暴力剝奪的!皠Ⅷ櫳笨梢杂斜砬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