悄然轉變的社會生活
3.社會習俗改變
(1)男人剪辮子、女人纏足是近代社會風俗改變的典型。應突出強調其在社會習俗的改革中具有的與清政府決裂的革命性意義。
(2)回歸現在的社會生活,讓學生參與實踐。讓學生談談:“你認為周圍哪些社會習俗屬于陋習?它們長期存在的原因是什么?你認為要采取什么措施才能讓人們放棄陋習?”
[頭腦中的變化]
1.科學思想漸入人心
(1)聯系中國近代哪些重大事件,提問:近代哪些重大事件促進了科學思想的傳入?在歷史發展的脈絡中讓學生體驗科學思想的傳入歷程。
(2)近代教育制度下的學校是科學思想傳播的主陣地。讓學生對比,“當時的學生的學習內容同過去和現在各有什么不同?”(民國時期的課程增加了科學和技術方面的內容,與現在相比,那時的課程設置還是比較少,并且比較單一的.)不同的教育內容下,培養了不同的人,科舉制培養出來的是封建統治下的盲從者和擁護者,而近代教育制度所要培養的是具有專業知識的人才。正是接受了新式教育的新型知識分子,引導著中國社會緩慢然而又是不可逆轉地向著文明和民主的方向前進。
2.民主觀念的影響
(1)學生兩個人一組通過對話來體驗清朝時期稱“老爺”、“大人”和民國時期稱“先生”、“女士”的不同情感態度,同時讓學生思考造成稱呼差異的原因。前者是封建等級制度的反映。后者體現了資產階級追求平等的愿望。
(2)婚姻變化,主題是體現婚姻的自由、平等。讓學生看閱讀卡,了解西方新思想對中國的影響。同時點明,婚姻的變化也反映了社會的物質、精神和習俗的變化。
3.婦女地位提高
(1)婦女地位提高是一個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讓學生看圖7-51,問學生從這則報道中獲得哪些信息?從而引導學生從事件背后分析社會文明進步的原因。
(2)探討婦女纏足問題。讓學生對周圍最年長的婦女和自己的母親分別進行一個調查采訪,了解婦女纏足的過程,從而體會放足對中國婦女地位提高及生活改變的意義。并寫一篇調查報告作為這個問題的課后延伸。
第五課 萬眾一心的抗日戰爭
課程標準
4-4 列舉現代史上的重要事件與人物,了解它(他)們是如何影響當代中國和世界面貌的。
4-5 綜合多種因素,認識中國與世界社會變遷中若干重大轉折時期。
5-4 通過敘述有關史實,展現人民群眾在社會變革中的偉大作用。
6-5 在世界文明的進程中,了解鴉片戰爭以來中國人民的奮斗歷程,明確走社會主義道路是中國人民的歷史選擇。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了解日本侵華的主要事件如: 九一八事變和盧溝橋事變,南京大屠殺,建立魔鬼部隊731,對根據地進行血腥的“三光”政策;中國人民反抗日本侵略的主要史實;理解中國共產黨在抗戰中的重大作用。明白抗日戰爭是中國人民近百年來抵御外敵入侵斗爭中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戰爭,是中華民族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巨大貢獻。并培養學生運用歷史知識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通過日本侵華的主要事件的學習,讓學生認識日本發動侵華戰爭是蓄謀已久的;聯系當前的日本“教科書事件”“東北毒氣事件”等事實,運用歷史知識,駁斥侵華日軍的荒謬言論,提高歷史知識的運用與鑒別能力。了解中國人民的抗戰史實,進而理解抗日戰爭是中國人民在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旗幟下,反對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民族解放戰爭。收集抗日戰爭中英雄人物的事跡,培養學生收集資料的能力,引導學生感受國破家亡的苦痛與中國人民反抗外國侵略者的不屈不撓的精神,激發學生的民族情感與反抗精神,激發愛國主義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