悄然轉變的社會生活
最后,可歸納“日本教科書事件”中的有關謬論,讓學生逐條反駁,提高學生的歷史感悟能力,時刻警惕悲劇的重演。
[全民族的抗戰]
1.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
(1)理清線索:指導學生閱讀教材和閱讀卡,提出問題:①“當日本侵略中國的時候,蔣介石為首的國民政府推行什么政策?他為什么要推行這樣的政策?
(國民政府推行“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是由其階級本質決定的。)
②說說這個政策對中國社會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這個政策的推行助長了日本侵略者的侵略氣焰,同時也造成了紅軍革命根據地的困難局面。)
③“蔣介石政府的‘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是如何轉變的?”
(全國人民一致要求停止內戰,一致對外;一二九運動掀起了全國抗日救亡運動的新高潮;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推動了國共兩黨的再次合作,團結抗日。)
(2)在線索的外面,一二九運動,西安事變還更有現實價值的內容,在此應該有一個情感的升華,即:讓學生感受到革命的青年學生歷來都有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他們為爭取民族獨立和國家富強進行了前赴后繼的斗爭,當代青年要發揚他們的愛國主義精神,為謀求祖國的繁榮富強作出自己的貢獻。
(3)創設情景,模擬歷史,讓學生來處理歷史問題:如果讓你作為當時的中共領導人,應該怎樣處理西安事變?怎樣處置蔣介石?結合當時中國的歷史背景,不能感情用事,武斷地下結論,要據理分析,有科學依據。進而理解黨的決策代表著人民的利益,是完全正確的。
2.抗日戰爭勝利
(1)抗戰勝利原因
指導學生結合圖片閱讀教材,思考:“為什么抗日戰爭卻能夠取得勝利?”
(中國軍民的頑強作戰和華僑與世界各國人民的大力支持是抗日戰爭能夠取得勝利的根本保證。)同時,還可以指導學生了解抗日戰爭中的主要戰役和勞動人民創造的智慧。感受先輩的革命精神和廣大勞動人民的偉大創造力。
(2)抗戰勝利意義
指導學生結合圖片閱讀教材。組織學生參觀或瞻仰有關抗日戰爭的紀念館、展覽室或抗日烈士陵園,或觀看紀念抗日戰爭勝利的紀錄片或幻燈片。在上述學習、考察的基礎上,教師可引導學生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歸納抗日戰爭勝利的歷史意義。
第六課 新中國的誕生
課程標準
4-4 列舉現代史上的重要事件與人物,了解它(他)們是如何影響當代中國和世界面貌的。
5-4 通過敘述有關史實,展現人民群眾在社會變革中的偉大作用。
6-5 在世界文明的進程中,了解鴉片戰爭以來中國人民的奮斗歷程,明確走社會主義道路是中國人民的歷史選擇。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了解國民黨統治區的腐敗和共產黨領導的根據地的發展,了解解放戰爭的史實,理解共產黨之所以贏得人民群眾的普遍擁護和信任最終取得勝利的原因;了解政治協商會議的召開、新中國的誕生、了解新中國的成立給中國帶來的歷史性巨變,培養學生發現、思考歷史問題能力,形成正確的歷史觀念。以及培養收集、整理資料和分析、比較、歸納概括能力。
過程與方法:對比國民黨統治區的腐敗和共產黨領導的根據地的發展,了解解放戰爭時期重慶談判、主要戰役等人民群眾對共產黨的支持的史實,學習政治協商會議的召開、新中國的誕生等內容,分析革命勝利的因素,讓學生體會到共產黨的領導、走社會主義道路是中國人民的選擇,是歷史的選擇,感悟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通過延安精神的大討論,培養學生的艱苦奮斗的精神。通過新中國誕生的有關材料學習,理解中國選擇社會主義道路的重大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