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課改革發展中的教育:
●教學滲透點
⑴使學生深刻認識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后人民教育事業輝煌成就及“科教興國”戰略的重要作用,形成對中華民族的認同情感。
⑵使學生初步了解《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增強法律意識,從而深入理解《義務教育法》的重要作用。
⑶聯系社會現實,使學生從審視、對比的角度認識教育,樹立主人翁意識。
●教學資料
⑴教師教學用書(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八年級下冊)。
⑵錄像資料及從相關網站:的與本課相關的音樂、圖片、文字資料。
●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預期效果
導入新課:
多媒體播放影片《一個都不能少》《美麗的大腳》片斷,觀看后請同學們談談有什么感想。
師:“看出落后地區的孩子們對知識的一種強烈渴望和期待學習的心情。”
師:“進行聯系對比,體會到自身生活條件的優越。”
師:“在對比中,懂得了什么是幸福。”
師:“體會幸福的同時更感受到一種強烈的責任感。”
師:“相比之下,同學們的受教育條件是這樣的優越,那么,我們更應該知道是誰給了我們這樣好的條件呢?”
師:“對,是黨和政府的關注。其實,對于這些貧困地區,我們黨和國家也一直在關注,有‘希望工程’、‘陽光工程’等。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20多年來,我國的教育事業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成績,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下第19課改革發展中的教育。”
打出課題“第19課 改革發展中的教育”
講授新課:
科教興國的奠基工程
師:“新中國成立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教育事業有很大發展。黨和政府尤其重視基礎教育的發展,國家增加了義務教育的經費投入,并鼓勵社會力量投資辦學。各地辦學條件得到改善,出現了一些設備先進的中小學校。”
多媒體打出:“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及鄧小平的照片)”
這個題詞不僅是對景山學校的,更是當今教育改革的基本思路,為新時期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這是新時期教育發展和教育改革的方針。體現了黨中央對我國教育事業的高度重視。真可謂“百年大計,教育為本”。
下面我們一起進入歷史回顧
請各組同學做好準備。
多媒體打出:歷史回顧
師:我國自清朝末年以來,一再規定實施義務教育,但從未實現。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為實施義務教育創造了條件,改革開放則使義務教育由理想變成事實。
多媒體打出:
(1986年我國頒布實施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
到xx年,我國基本實現了普及九年義務教育。)
師:“在政治課中大家多次接觸到《義務教育法》,哪位同學能為大家介紹一下它的含義是什么?”
師:“好,下面我們一起來看一個問題。”
多媒體打出:(《義務教育法》規定:“凡滿六周歲的兒童,不分性別、民族、種族,應當入學接受規定年限的義務教育。條件不具備的地區,可以推遲到七周歲入學.”你怎樣理解上述法律條文中你所享受的權利和應盡的義務?他們誰說的對?為什么?
小女孩:我們上學是家長和學校的事,家長和學校讓上學就上,不讓上學就不上。
小男孩:不對,上學是我們自己的事,既是我們對國家和社會的義務,也是我們接受教育的權利,必須依法執行。不能讓上學就上,不讓上學就不上。)
師:“盡管我們國家用法律的形式賦予了青少年享受義務教育的權利和義務,但是,由于種種原因,有少數地區的孩子還不能享受到這種權利和義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