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課 全民族抗戰的興起
第18課 全民族抗戰的興起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盧溝橋事變的史實,知道中國全民族的抗戰從此開始;了解南京大屠殺這一事件,認識日本軍國主義的侵略本質。
2. 使學生認識到日本的對華戰爭是一場殘酷的侵略戰爭,讓他們知道日本帝國主義對中國的野蠻侵略行徑,激發學生樹立為人類和平、民主、進步事業而奮斗的精神,并同時認識到發展與強大對一個國家的重要性。
3. 通過了解中國軍隊英勇抵抗的事跡,增強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4. 通過指導學生收集、整理這一時期的重大歷史事件的資料,使學生了解收集整理、選擇、甄別資料的方法,同時通過學生自身的實踐活動基本掌握這些方法。
過程與方法
充分利用各種教學手段,提供更多的材料,增強課堂的活躍氣氛和教學的直觀性,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給學生提供良好的學習場景與氛圍。
通過學生分組討論、積極發言,培養與他人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的精神。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中國軍隊英勇抵抗日本侵略的事跡,對學生進行生動的愛國主義教育,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珍惜今天來之不易的和平生活。
通過了解南京大屠殺,使學生認識到日本侵略者的兇殘本質,并認識到只有國家的強大才會有人民的富足與安寧。
了解抗日戰爭前期,國共兩黨合作,配合作戰,推動了抗日形勢的發展,認識民族團結、合作的重要性。
二、重點和難點
重點:盧溝橋事變、南京大屠殺。
難點:如何評價國民黨在抗戰初期的作用。
三、教學方法
教法:導學、講授、啟發。
學法:閱讀、討論、探究。
四、課型與課時
課型:講授課
課時:1課時
五、教學資料
實物投影、多媒體
1. 盧溝橋圖片。
2. 盧溝橋事變時中國軍隊抵抗的插圖和文字資料。
3. 反映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建立的資料。
4. 反映南京大屠殺的圖片和文字資料。
六、教學設計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教師:同學們學完了第17課,都知道日本帝國主義為了擺脫經濟危機,從1931年開始就加緊了侵略中國的步伐,發動了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令中國人民處于水深火熱之中。1937年7月開始,他們展開了對中國的全面侵略戰爭,中國革命進入了全民族抗日戰爭時期。那么,全國性的抗日戰爭是怎樣爆發?中國人民又是怎樣投入這次戰爭呢?這就是我們今天所要學習的第18課 全民族抗戰的興起(標題板書)
學習新課:
(用多媒體來演示盧溝橋的圖片)
教師:同學們知不知道這是什么橋?
學生:盧溝橋。
教師:大家都回答得很準確。下面就讓我們一起踏上盧溝橋,去了解發生在這里的一段悲壯歷史。
一. 盧溝橋事變(板書)
1. 日軍發動盧溝橋事變(1937年7月7日)(板書)
教師:1937年7月7日晚上,日軍在盧溝橋附近舉行軍事演習,中國軍隊拒絕了日軍進入宛平縣城搜查的無理要求。(用多媒體來演示日軍炮轟宛平城的圖片)日軍悍然進攻盧溝橋的中國守軍,中國軍隊奮起抵抗,這就是盧溝橋事變,又稱七七事變。好,現在請同學們討論一下日軍為什么要進攻盧溝橋?(用多媒體來演示問題)
學生:(略)
教師:各小組都從各個方面進行了討論,現在就讓我來做一個簡單的總結歸納吧。(用多媒體演示《盧溝橋事變后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形勢圖》)大家從屏幕上可以看的出,盧溝橋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它是平漢、平綏和平津三大鐵路的交匯點。在七七事變之前,日軍從東、西、北三面包圍了北平,盧溝橋成為北平通往南方等地的唯一通道。假如日軍占領盧溝橋 ,就可截斷平漢鐵路,使北平陷入四面包圍的形勢,然后以平津作為后方,進一步擴大對中國的侵略戰爭。所以,盧溝橋就成為中日在軍事上的必爭之地。同時,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就是日軍發動這次事變并非偶然,而是蓄謀已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