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和社會生活
教師小結、過渡:我們在前面還學過張騫這個人物。“騫”與“謇”怎么區分?張騫是西漢出使西域的人物,他騎著馬兒出塞西行,所以“塞”下以“馬”換“土”[此處應板書講解]。張謇考中過清朝的狀元。狀元者,必然擅長言語,所以“塞”下是“言”不是“馬”[此處也應板書講解]。
張謇把國家民族利益看得比個人利益為重,義無返顧地放棄了高官厚祿,迎著風險興辦實業。他所創辦的大生紗廠等企業是炎黃子孫自己開辦的民族工業,這些企業的興起、短暫發展和迅速破產的過程,就是整個舊中國民族工業歷史的縮影。
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曲折發展
1 板書《中國近代工業發展簡表》,組織學生根據表格的提示,在書上找到答案加以標注,然后通過“接龍”式練習,理解之:
時期 a b c
特征 d e f
原因 g h i
a. 從洋務運動到清朝末年 b.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 c. 第一次世界大戰后
d. 萌芽 e. 短暫的“黃金時代” f. 再度受挫,凋謝萎縮
g. 在歷史趨勢的作用下,官民“自強、求富”(此點由老師講解即可)
h. 帝國主義暫時放松了對中國經濟的掠奪
i. 帝國主義經濟勢力卷土重來
2 簡述101頁“閱讀文字”關于“榮氏企業”興衰歷程。(提醒學生運用“提煉法”:
a.初創發展:“黃金時代”加上艱苦奮斗
b.屢遭挫折:“九一八”事變后,陷入困境;“七七”事變后,毀于一旦。
c.抗戰勝利后:有所恢復,但遠未達到戰前水平。)
3 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特征是什么?(發展進程艱難曲折,發展程度極不平衡[地點集中于沿海沿江工業城市,類型集中于輕工業],發展水平整體落后,帶有顯著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特征。)
如時間許可,鞏固小結
1. 根據新學案72頁[知識網絡]梳捋本課知識線索和知識要素。
2. 指導學生當堂完成課本102頁選擇題:應選d(帝國主義忙于戰爭,放松對中國的經濟侵略)。
3. 布置課后完成的作業:
a. 新學案第73——74頁[自我測評]的“一、選擇題”、“二、判斷正誤”、“三、看圖回答”為必答題,“四、材料分析”和“五、問題思考”為選答題。
b. 93——95頁“單項選擇”1、2、3題也是必答題。
4. 提醒學生預習第20課《社會生活的變化》。
第20課 社會生活的變化
教學目標
基礎知識 了 解 兩次工業革命和辛亥革命對中國社會生活的影響
掌 握 火車、輪船、電報、電話以及照相、電影的傳入,新聞報紙、出版事業的出現,中國社會習俗的演變概況
能力訓練過程方法 理解資料處理信息 認識近代工業文明的傳入,使中國社會生活發生了順應人類歷史潮流的變化,是歷史的進步;同時也使中華民族付出了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沉重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