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動物的社會行為 教學設計
學生發言。
學生有感情的朗誦。
使學生明白,科學的探究能否成功,還取決于對科學的熱愛和勇于克服困難的意志。也可以起到榜樣的作用。
升華情感,體驗人性的美。
學生學習評價量化表
評 價 目 標
好
較好
一般
1.能否積極地去觀察螞蟻的取食行為?
2.能否根據觀察和資料提出問題?提出的問題是否科學合理?
3.是否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實驗?能否設計對照實驗?
4.是否有與他人不同的實驗方案?
5.能否實事求是地記錄螞蟻的行為?記錄方法是否比較恰當?
6.能否根據觀察得出結論?
7.能否在探究活動中與他人合作與交流?
8.觀察是否細致、有耐心?
9.能否不怕失敗,堅持探究,得到結果?
10.小組互評中能否欣賞別人的長處,看到自己的不足?
11.能否在實驗結束后說出自己的收獲?
12.是否能通過角色的互換體驗到生命的脆弱,表示出對生命的熱愛和保護動物的愿望?
學后體會:
小結和反思
動物的群體生活及社會行為離不開信息交流,動物的信息是什么,怎么交流?對于這些問題進行單純的講解,學生也能記住,但是很難留下深刻的印象,這樣對生物學知識的掌握,很容易處于機械的記憶狀態。
本節課整個教學過程突出培養學生形成探究問題的意識,讓學生通過觀察提出問題,在問題中去探究,在探究中得出結論。通過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實踐獲得知識,使探究更有趣、更有效,學生對知識記得扎實,難以忘懷。
在探究過程中學生不但對生物學知識掌握較好,創新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如探究氣味是螞蟻的通訊方式之一時,學生認為書中用紙片搭一條通道,在移動紙片的過程中,螞蟻很容易受到驚擾,影響螞蟻的行為,不容易觀察,因此他們大膽創新,設計出比教材的實驗更簡便易行、效果更明顯的實驗方案。
本節課另一比較成功之處是注重學生的感受和體驗,在感受和體驗中獲得感悟。如請各小組用一句話概括成功的秘訣,其中有一組同學利用休息日到實驗室進行研究和觀察,那種精益求精的精神深深地震撼了我,這組同學說“興趣+汗水=成功”。學生感悟到科學的探究除了需要掌握知識和方法,同時還需要堅韌不撥的毅力。再如:實驗完成后,讓學生換位思考,如果自己是一只小螞蟻,你有何感想?學生說:“媽媽你在哪里?”“我想回家!”“求求你,別碰我,我很疼。”“我很愿意和你交朋友,你能送我回家嗎?”學生提出實驗后應該把螞蟻放回到大自然,還有幾個同學提出為在實驗中死去的螞蟻默哀,學生在體驗中感情得到了升華。接下來談如何對待動物,學生發自內心地說應該熱愛動物,保護動物。
值得注意的是,學生在觀察的過程中,有些同學觀察很仔細,能觀察到螞蟻觸角相碰的情況,很多同學則觀察不到,教師要給予指導和說明。
點評
本節“動物的社會行為”和“螞蟻的通訊”探究活動教學設計,凝集著作者精心的設計和辛勤的汗水。作者在設計和實施教學的過程中,將生物課程標準理念,貫徹在教學的各個環節之中。
作者積極采取多樣化教學手段,注重落實與學生認知規律相吻合的教學環節。如收集整理不同動物真實生活的精選錄像片;設計不同梯度的啟發性問題;適時地借助豐富多彩的視頻資源,引導學生學會觀察自然界中各種動物的社會行為。特別是貫穿在整個“探究螞蟻的通訊”活動中的問題串,更利于不同認識水平與能力的學生輕松地走進探究性學習活動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