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社會行為教學設計
一、設計思路
建構主義認為,學生是認知的主體,學生學習知識的過程不是被動的接受過程,而是主動同化和順應的過程。基于此,本節課通過探究式學習,構建一個互動和探究的環境,讓學生在探究學習中獲得動物社會行為的有關知識。
本節內容主要是研究動物社會行為的特征及信息交流的方式及意義。動物社會行為的知識與人類生活和生產密切相關,所以教師可以充分利用本節課的特點,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教師提供的分析和實驗用的素材,讓學生開展探究性學習,引導學生認識動物社會行為的形成機理,理解社會行為的意義,獲取動物社會行為方面的有關知識。本節課的處理應突出以下兩點:
1.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在教學過程中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帶著問題學習,增加學習興趣和探究意識。
2.注重培養學生熱愛動物的情感,增強體驗情感的意識,而不是單純的說教,讓學生在體驗中感悟,在感悟中升華出熱愛生命的情感。
二、教材分析
重點:
1.信息交流的意義。
2.提出問題并進行探究的能力。
難點:
1.提出問題并進行探究的能力。
2.形成熱愛自然,珍愛生命的情感。
三、教學目標
1.描述動物群體中信息交流的意義。
2.培養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經驗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認同群體的力量大于個體。
4.認同成功的科學探究需要探索精神。
5.初步形成熱愛自然,珍愛生命的情感。
四、教學過程
教學程序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思路
導
入
課前布置學生觀察螞蟻、狗、貓等一些身邊動物的取食過程。
問:1.這些動物取食行為都相同嗎?
2.哪些是群體生活的動物。
學生發言。
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引領學生走入生活
新
授
群體生活的動物具有一系列的社會行為。
教師引導學生在以上觀察和分析的基礎上提出問題,并最終引導學生共同探討社會行為的特征。
學生能提出很多問題。
讓學生學會提出問題,帶著問題去學習增加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的意識。
新
授
社
會
行
為
的
特
征
放錄像:白蟻和狒狒的群體生活。
教師讓學生帶著問題看錄像,引導學生分析討論白蟻、狒狒群體的社會行為特點。
問題:
1.白蟻群體成員有哪些?它們的職能分別是什么?
2.在狒狒的群體中哪一個是首領?為什么?
學生看錄像回答問題,在此基礎上熱烈的討論最后得出結論。
帶著問題觀察體現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同時能激發學生的探究心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積極的參與到分析和討論中,在表達交流過程中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可以更好的掌握動物的社會行為的特征。
推測:為什么牧羊人放牧時管好頭羊就可以?
學生看錄像回答問題,在此基礎上熱烈的討論最后總結出社會行為的特征。
進行推測能夠使學生運用已經掌握的知識解決問題,對社會行為的特征加深了理解,同時又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群
體
中
的
信
息
交
流
引導學生在學習社會行為特征的基礎上提出問題。
學生提出問題,并說明理由,最后歸納為:
1.群體中不同個體之間是如何實現分工合作的?
2.群體中的社會行為的意義是什么?
3.動物群體中存在信息交流嗎?
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能力,從而培養思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