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的生活
課 時 教 案
教學課題第二十四章 健康的生活
教學目的
知識目標
1.通過對幾種疾病死亡率的分析,認識生活方式對健康的影響。
2.健康生活方式的含義。
能力目標
1.通過探究實驗的設計,訓練學生的分析問題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
2.通過資料分析,培養學生分析數據、總結結論的能力。
情感目標
1.通過對我國人民健康水平的了解,體會黨和國家對人民生活的關注和我國日益提高的人民生活水平,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思想。
2.培養學生一絲不茍的探究精神和實事求是的學風。
重點難點重點:生活方式對健康的影響。 難點:探究實驗的設計 和修改。
教學方法啟發引導法、學生自主、討論法。
教具準備課件
教 學 過 程
[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教師:人類有史以來就在與 疾病作長期不懈的斗爭,至現代已經有許多疾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和治療,但是一些疾病仍然困擾著人類,例如現代威脅人類健康的三大慢性病——
學生:癌癥、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
教師:看來同學們對醫學知識很關心,那么你知道這些疾病的主要病因嗎?
學生:食物中含脂肪、糖類、膽固醇過多,易引起心腦血管病和糖尿病,吸煙易導致肺癌。……
教師:同學們說得很對,其實這些疾病的發生都與人們的生活方式有很大關系。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會加速這些疾病的發生和發展。下面我們就通過94頁的資料分析來共同探討生活方式對健康的影響。
[講授新課]
(學生認真閱讀、分析、討論。)
教師:看了這段資料,請同學們共同思考下列問題:
(用投影片打出)
(1)40多年來,導致我國城市居民死亡的主要疾病種類發生了哪些變化?
(2)你認為發生這些變化的原因是什么?這些變化說明了什么問題?
(3)從這段資料中,你還得到什么樣的啟發?
學生1:1957年,導致我國城市居民死亡的主要疾病的前三位是呼吸系統疾病、急性傳染病和肺結核,而在1999年,呼吸系統疾病從死因順位的第一位降至第四位,急性傳染病和肺結核排在第7位以后。相反,在1957年,排在死因順位的第5、6、7位的心臟病、腦溢血和惡性腫瘤,在1999年分別上升至第3、2、1位。
學生2:呼吸系統疾病、急性傳染病和肺結核等疾病主要由不良的生活環境和營養條件造成,而心腦血管疾病和惡性腫瘤 除了受遺傳因素的影響外,還主要與緊張、焦慮等心理因素,以及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有關。死亡原因的變化說明: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心理和行為因素對健康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學生3:從這段資料的數據變化中我體會 到生活方式和心理因素對健康的重要影響,因此我們應該注意改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比如多參加體育鍛煉和室外活動;少吃脂肪含量高的油炸食物,多吃蔬菜和水果;恰當地處理好自己的情緒問題;同時還應該盡力勸說周圍的人 戒煙戒酒,從而提高人們的健康水平,提高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