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陸地生活的動物
師:你們觀察的結果如何呢?說明了什么呢?
生1:蚯蚓適于生活在濕潤的、有機物豐富的環境中……
生2:蚯蚓鉆到盛放濕土的塑料瓶中。
師:蚯蚓有哪些特點與環境相適應呢?各小組各取一條活蚯蚓,根據書上的提示設計探究的提綱。(學生分組討論,互相交流補充)
各小組討論的探究計劃歸納如下:
(1)觀察描述它的體形,身體是否分節;
(2)用手觸摸感覺蚯蚓的體節腹面處,并進一步用放大鏡觀察;
(3)如何區分蚯蚓的前端和后端。
(學生分組實驗,教師巡視指導)
生1:蚯蚓的身體是圓長形,身體分為許多體節;
生2:觸摸蚯蚓的體節腹面處有粗糙的感覺,這是剛毛,它在運動時起到協助作用。
生3 :靠近環帶的是身體的前端,遠離環帶的是蚯蚓的后端。
師:右手觸摸蚯蚓的體壁,是否感覺有粘液?知道為什么嗎?
生1:有粘液可能與蚯蚓的呼吸有關。
生2:蚯蚓是靠濕潤的體壁進行呼吸的。
師:對,體壁干燥的蚯蚓會無法呼吸而窒息死亡。那么你們現在知道為什么在實驗的過程中要使蚯蚓的體表保持濕潤了吧!
生:利于蚯蚓的呼吸,體表干燥的蚯蚓會窒息而死。
師:你們知道蚯蚓的身體分節有何意義嗎?
生:使身體的運動靈活、自如、轉向方便。
師:在運動時剛毛是怎樣協助肌肉運動的?有什么好的實驗辦法證明嗎?
生:可以對比觀察蚯蚓在粗糙的紙上和光滑的玻璃板上運動的情況。
具體的內容如下:
(1)將蚯蚓放在粗糙的紙上,觀察它運動時身體粗細及長短的變化,并思考其原因;
(2)將蚯蚓放在玻璃板上,觀察它運動時身體粗細的變化,并與它在粗糙的紙上的運動作對比。
生1:在粗糙的紙上蚯蚓身體變粗變細,往前蠕動。這與肌肉的收縮和舒張以及剛毛的固定和支持作用有關;
生2:在玻璃板上蚯蚓身體變粗變細,但很難往前蠕動;在粗糙的紙上蚯蚓身體的運動比玻璃板上運動的要快,因為在光滑的玻璃板上剛毛無法起支撐和固定的作用。
師:實驗結束后你們準備怎樣處理蚯蚓呢?
生1:放歸到適于它生活的環境中;
生2:濕潤的土壤中……
師:除了蚯蚓外,你還知道哪些環節動物的?
生:水中的水蛭、海邊泥沙中的沙蠶……
師:你們能否用簡潔的語言歸納出環節動物的主要特征?
生:身體由許多彼此相似的環狀體節構成,這樣的動物稱為環節動物。
師:接下來請你們看下段錄像(教師播放兔的錄像)你們看到了什么?
生:兔在跳躍, 在吃草……
師:兔是陸地生活的動物,因為它具有胎生哺乳的特征,因而屬于哺乳動物。生活中你們對兔子知道多少呢?
生:生活中穿的兔毛毛衣;吃的兔肉很香且脂肪少,歇后語“兔子的尾巴長不了”。
師:讓我們一起進一步認識一下可愛的兔子是如何與環境相適應的。先觀察兔的外形,想一想,光靠體表的毛就能維持兔子的恒定體溫嗎?體溫恒定對它的生活有什么意義呢?
生1:體表有毛,有保溫作用。它的體溫恒定可能與毛、神經系統、循環系統、呼吸系統等的密切協調作用有關。
生2:恒定的體溫不隨環境溫度的改變而變化,提高了對環境的適應能力。
師:觀察兔子的前后肢長度,思考一下:兔的跳躍與其前后肢長度的關系?
生:兔的前肢短,后肢長且肌肉發達。由于兔的前后肢長短不一,雖然前后肢可交替行動,但更適于跳躍。
師:跳躍是兔的主要運動方式。請你們再來觀察兔和狼的牙齒有什么不同?這說明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