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人耳聽不見的聲音
四 人耳聽不見的聲音教學目標:
1、知識與過程:
(1)了解超聲波的特點;
(2)知道超聲波在現代技術中的應用;
(3)了解次聲波的特點及其危害。
2、能力與方法:
(1)通過演示實驗,引導學生探究物理現象;
(2)訓練學生運用準確的物理語言表述觀察到物理現象;
(3)培養學生查找、整理相關資料以及交流表達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
(1)通過對超聲波在現代技術中的應用的了解、引導學生關注科技發展;
(2)通過對次聲的來源及其危害的分析,加強學生的社會觀點和環境保護意識。
教學重點:
超聲波的特點及其應用。
教學難點:
次聲波的來源及其危害。
教學方法:
自主學習 實驗探究 小組合作交流 多媒體輔助力。
教學用具: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用多媒體播放《藍貓淘氣三千問》中火山、地震暴發前夕,自然界的動物引頸傾聽,然后立即四處逃散后的片斷。
猜一猜:
(1)火山、地震暴發之前,自然界中的動物有什么異常反應?
(2)它們是通過途徑獲得這種信息?人類為什么不能?
學生討論回答:
① 有特殊的感覺,有奇特的聲音……
②動物比人具有某些特殊的功能……
通過討論、交流引入新課。
(板書課題:人耳聽不見的聲音)
二、新課教學。
(一)探究“人耳聽覺的頻率范圍”。
師:我們通過前面的學習,知道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現在請同學們將自己右手在空中快速來回擺動,我們能觀察到手在振動,振動的物體一定發出聲音,但你不能不能聽到你手振動所產生的“聲音”?為什么?
學生討論回答:……
過渡設問:在實際生活中,象這樣的現象還有沒有?。
引導學生就生活中的生物去尋找
師點評引導:
人耳聽覺的頻率范圍是有限的
多媒體播放:蜜蜂、蝴蝶在花上飛舞。
師:人能聽見蜜蜂飛時翅膀振動發出的嗡嗡聲,但能不能聽見蝴蝶飛行時翅膀振動所發出的聲音?
學生討論:各自發表看法。
教師:點評回答情況。
(屏幕顯示下列內容,學生自主閱讀、學習)
(1)人耳能聽到的聲波的頻率范圍:20hz——XX0hz;
(2)頻率高于XX0hz長聲波叫做超聲波;
(3)頻率低于20hz的聲波叫做次聲波;
(4)人和一些動物聽覺的頻率范圍表。
(教材p20 表格內容,再添上蜜蜂和蝴蝶的聲音頻率范圍)
過渡:
與耳聽聲音相比,超聲波具有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強,易于獲得較集中的聲能等特點,因而在生活中有廣泛的應用。
(二)超聲波在生活中的應用。
看一看:
用多媒體播放聲吶形成的聲波、胎兒的b超圖像,超聲波速度測定器。
動腦思考:
(1) 教材中五幅超聲波的應用分別利用了超聲波的什么特點?
生:共同討論分析,說出自己的看法。
師:總評總結。
設問:(2)實際生活中超聲波的作用還有哪些?
學生:根據自己課前查找的相關資料,發表看法。
教師:點評回答情況。
(三)次聲波。
播放《犬笛》片段:
馴犬員一吹犬笛,狗在很遠很遠的地方就可以“聽”到,并立刻奔向馴犬員所在的地方……
設問:①影片中的犬笛發出的是一種什么聲波?為什么能穿越高山、森林,傳得很遠很遠?
②生活中有沒有這樣的聲音潛伏在我們身邊?
人耳能不能聽見?
學生分組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