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生磁》教學設計
【教學內容】
電流的磁效應;探究通電螺線管周圍的磁場。
【教材分析】
電流的磁效應是學習電磁現象的重要基礎。因此,要盡可能讓學生認識到電流及其周圍的磁場是同時存在而密不可分的。為了說明這個問題,在做奧斯特實驗的時候,要讓學生親手做實驗,把小磁針放在直導線附近,通過觀察導線通電時和斷電時小磁針發生的變化,幫助學生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初步認識電與磁之間存在某種關系。
通電螺線管的磁場是本節的重點之一,因此,要讓學生自己去探究,用自己的語言表述出通電螺線管的極性與電流方向之間的關系,以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空間想象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探究結束后,讓學生自己歸納、判斷通電螺線管的極性和電流方向的方法,再在師生相互交流的氣氛中引導學生得出安培定則。
【學情分析】
學生已研究了簡單的磁現象,知道了磁體周圍存在磁場以及磁極間的相互作用規律;知道磁場是有方向性的,并且能使放入其中的磁針發生偏轉;對條形磁鐵的磁場有了一定的感性認識。
【教學重點】
認識電流的磁效應,通電螺線管外部磁場分布,通電螺線管極性與電流方向的關系。
【教學難點】
探究通電螺線管的磁場極性與電流方向的關系并總結得出簡單的判斷方法。
【教學目標】
1.知識和技能
(1)認識電流的磁效應,初步了解電和磁之間有某種聯系。
(2)知道通電導體周圍存在著磁場,通電螺線管的磁場與條形磁鐵相似。
(3)會判斷通電螺線管兩端的極性或通電螺線管的電流方向。
2.過程和方法
(1)觀察和體驗通電導體與磁體之間的相互作用,初步了解電和磁之間有某種聯系。
(2)探究通電螺線管外部磁場的方向與電流方向的關系。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奧斯特的圖片、事跡介紹,感悟奧斯特善于發現問題,勇于進行科學探索的精神;通過體驗電和磁之間的聯系,形成樂于探索自然界奧秘的習慣。
【課程資源】
教具準備:電腦平臺、實物投影儀、學生電源、螺線管演示器、小鐵釘、長直導線一根、干電池3節(帶電池座)、小磁針4個、導線若干、多媒體課件、鐵屑、紙杯(內裝 9 v 電池、小電磁鐵組成的電路)。
學具準備:鐵釘、鉛筆(或木筷)、鐵屑一小包、小磁針四個、長直導線一段、干電池三節(帶電池座)、塑料圓筒一個、導線若干。(分12個學習小組)
【教學流程圖】
魔術引入課題──探究奧斯特實驗──介紹奧斯特實驗,對學生進行物理史教育──由現象設疑,如何增強通電導體的磁場──學生探究活動:纏繞螺線管──學生探究活動:檢驗螺線管通電后產生磁場──學生探究活動:探究螺線管的磁場分布──學生探究活動:探究改變螺線管磁場的方法──師生探討得出安培定則──學生課堂練習──知識回顧──布置作業。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引入新課(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實驗興趣和求知欲)
教師:上課之前,老師先給大家表演一個魔術──紙盒吸鐵,然后提問學生:此盒中可能是什么?你猜想的依據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