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教語文八下教學用書:第二單元 單元說明
這個單元所選的是散文詩,都是作者由尋常事物激起的心靈之聲。 《雪》是《野草》中最適合中學生閱讀的一篇。作者細致生動地描寫了江南的雪景與北方的雪景,并在比較中表現(xiàn)了自己的傾向。作者更為欣賞“朔方的雪”,因為“朔方的雪”“決不粘連”,“奮飛”,“旋轉(zhuǎn)”,“升騰”,體現(xiàn)了一種獨立與張揚的個性、精神。這種精神也是作者一以貫之的前行動力。 《雷電頌》是歷史劇《屈原》中的一個片段,是主人公屈原的長篇獨白,也是一首激越澎湃的抒情散文詩。這篇散文詩,是“生之顫動,靈之喊叫”,波瀾壯闊,氣勢磅礴,撼動人心。作者說,在劇本第二、三、四幕中描寫了無辜受陷害遭侮辱的經(jīng)過,從構(gòu)思上說,“都為的是結(jié)穴成這一景”。“雷電獨白”是“侮辱增加到最深度,徹底蹂躪詩人自尊的靈魂”噴薄而出的詩。它不僅是刻畫屈原典型性格的最重要的一筆,是屈原斗爭精神最突出的體現(xiàn),而且使全劇主題思想鮮明地凸現(xiàn)出來。這篇散文詩,想像瑰麗奇特,把屈原和風雷電融為一體,達到物我同化的境地,顯示了追求光明、毀滅一切黑暗的力量,使屈原的形象成為光明與正義的化身、千古不朽的愛國者的典型。 《短文兩篇》(《日》《月》)是巴金建國前創(chuàng)作的散文詩,散發(fā)著作者憂郁而熱情的青春氣息。《日》表現(xiàn)作者熱情洋溢的一面,在那個“沒有了光和熱”,只有“黑暗的寒冷世界”,“我愿做人間的飛蛾”,“飛向火熱的日球”,寧愿舍棄自己的生命,顯示作者要追求理想的人生。《月》則表現(xiàn)作者細膩幽靜的一面,作者贊頌娥為了一個不知名的理想而放棄原有的一切,“妄想”改變“月”這個冰冷的星球。娥是作者的理想精神的化身。這兩篇短文都表現(xiàn)了作者對人生、對生活的希望和信念。 《海燕》是傳統(tǒng)篇目,寫于俄國1905年革命前夕。作者創(chuàng)造出“海燕”的藝術(shù)形象,歡呼即將來臨的革命風暴,為無產(chǎn)階級唱出了一曲充滿戰(zhàn)斗激情的頌歌。《海燕》既是一首色彩鮮明的抒情詩,又是一幅富有音樂的節(jié)律和流動感的油畫,具備詩的音樂美和繪畫美,給人以很強的藝術(shù)感染力。在今天,也可以從另外角度來解讀這篇散文詩,例如,不懼怕困難,迎著困難前進,與困難斗爭,其樂無窮。 《組歌》與一般哲理詩一樣,也采用擬人化手法,但又與一般哲理詩不同,它不以得出某種哲理為目標,而是最終形成一個有豐富感性內(nèi)容的,難以被抽象為簡單道理的形象。在《浪之歌》里,海浪的形象是一個博愛者的形象,從中可以看到詩人自己的形象,詩人是世間種種美好事物的守護者。在《雨之歌》里,雨的形象是一個奉獻者和使者的形象,它滋潤萬物,也把距離遙遠的事物聯(lián)結(jié)起來。 五篇課文既然都是散文詩,當然要加強誦讀。要反復朗讀,熟讀以至成誦。有的散文詩押韻,朗讀時要注意韻腳。有些散文詩節(jié)奏比較分明,就要讀出節(jié)奏。總之,在熟讀中把握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語境,領悟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散文詩的語言比較優(yōu)美,含有哲理,內(nèi)蘊豐富,要指導學生注意學習課文的語言。有些名言警句不妨讓學生抄下來,牢記在心。 本單元綜合性學習是“尋覓春天的蹤跡”,一共三項活動,學生可以根據(jù)情況選做。但口語交際和寫作的活動不可缺少。 |
※版權(quán)歸本站或作者所有,僅供大家學習欣賞,任何人不得私自轉(zhuǎn)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