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版)《多一些寬容》教案3
一、教學目的
1、學習文章嚴謹的思路,緊湊的結構。
2、理解文章闡述了人與人之間寬容的重要,提倡在黨性原則和社會主義道德規范的基礎上互相理解和支持。
二、教學重點難點
1、對寬容和批評統一關系的理解。
2、理解文章以講道理為主的論證方法。
三、教學課時 一課時
四、教學過程
一、預習字詞。
1、注音。
和諧(xi ) 豁(hu )達 胸襟(j n) 摒(b ng)棄
迥(ji ng)異 芥蒂(ji d ) 嫉妒(j d )
2、解釋。
豁達:性格開朗;氣量大。 淡泊:不追求名利。
摒棄:舍棄。 姑息:無原則地寬容。
迥異:完全不同的意思。 芥蒂:比喻心里的嫌隙或不快。
二、導入
教師出示林則徐的上聯:海納百川,有容乃大。讓學生說出下聯:壁立千仞,無欲則剛。這副對聯雖僅16個字,卻氣勢磅礴,表現了林則徐磊落的胸襟與剛正不阿、無私無畏的品格。
三、閱讀課文,整體感知。
學生討論后明確。文章按為什么——怎么樣的思路展開。
第一段:論述提倡寬容的意義。
第二段:論述怎么樣才能做到寬容。
第三段:對觀點作補充論述。
四、閱讀第一段。
教師講解:前兩句從人與人的關系的角度闡述寬容的社會意義,說明只有提倡寬容,才能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后一句引用林則徐的對聯,從個人胸襟的角度加以論證。引用的內容,重點在于下聯,強調“有容乃大”的道理。總之,無論從社會的人際關系角度,還是從個人修養的角度,都必須提倡寬容。
五、精讀第二段。
思考:作者按什么層次來論述怎么樣才能做寬容?
學生討論后明確。
這一段的結構:總——分。
第一層是總述。三個“一種”是對寬容的性質進行定位。“要……就必須……”說明“互諒、互讓、互敬、互愛”,是寬容的基本要求。這一層不僅概述了這一段的主要內容,而且在結構上也是全段的總領,以下四層依照“互諒、互讓、互敬、互愛”的順序分別進行論述。
第二層談互諒。第一句先說什么是“互諒”。第二句從人的心理需求的角度說明為什么要互諒。第三句說明具有寬容這樣的品德的意義。
第三層談互讓。在說明什么是“互讓”之后,著重闡述互讓的意義。運用了對比說理的方法。
第四層談互敬。先說什么是互敬,再運用對比說明為什么要互敬。
第五層談互愛。在說明什么是互愛之后,著重說互愛的意義。運用一個排比句從正面加以論述。
四個層次的順序,安排得十分恰當。“互諒、互讓”是寬容的最基本的要求,“互敬、互愛”則是進一步的高要求,尤其是互愛,則是最根本的一點。只有互愛才能真正做到“互諒、互讓和互敬”。
六、閱讀第三段。
這一段是一個補充論證,或者說是退一步論證。作者針對人們對文章觀點可能產生的誤解,在最后一段進行必要的補充論述,使自己的觀點立于不敗之地。這個限制顯示了作者表達的嚴密。
七、完成課后練習。
1、練習一。(讓學生認識本文的現實意義。不求統一答案。)
2、搜集名言:
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
意志堅如鐵,度量大似海。(毛澤東)
尊敬別人,才能讓人尊敬。(法國 笛卡兒)
不會寬容別人的人,是不配愛到別人寬容的。(俄羅斯 屠格涅夫)
一個偉大的人有兩顆心:一顆心流血,一顆心寬容。(黎巴嫩 紀伯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