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⑴把握本文(消息)的結構要素。
⑵理解文章語言準確、簡潔、感情色彩鮮明的特點。
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閱讀消息的能力。
情意目標:
學習人民解放軍頑強無畏的精神,認識渡江勝利的歷史意義。
教學建議
課文主題
本文報道了人民解放軍橫渡長江的時間、地點和戰況,指出了戰局的發展趨勢,分析了敵敗我勝的原因。
思路結構
本文是一篇短小、精練的新聞。
1.標題:,簡練、準確,概括了這則新聞內容的精華,反映了渡江戰況,宣告了解放戰爭已經取得決定性勝利,國民黨反動政府已經面臨徹底崩潰。其中"百萬"二字顯示了我軍陣容強大,"橫渡"二字則表現了我軍攻勢磅礴,銳不可當。
2.導語 :導語 部分是前兩句。第⑴句緊扣標題,寫出了新聞的主要內容。第⑵句是對第①句中"1000余華里"的補充說明。"百萬大軍"表明人數之多,"1000余華里"交代范圍之廣,"沖破敵陣,橫渡長江"描繪出我軍所向披靡,英勇善戰,銳不可當的氣勢。導語 把全篇最重要、最新的事實概括出來,使讀者迅速了解全篇內容。
3.主體
這篇新聞的主體是指第⑶句至文末,具體敘述了渡江戰斗的戰況。可分為三層:
第一層(第⑶句):中路軍渡江的進軍場面,交代渡江時突破的地點、渡江人數。
第二層(第⑷一⑽句):西路軍渡江的進軍場面并加以評論。
第三層(第⑾句至文末):東路軍渡江進軍的場面,渡江時間、突破地點、渡江人數及戰況。
寫作特點
這則新聞報道了的盛況,對中、西、東三路大軍的報道,材料的組織詳略得當。中路軍渡江戰況寫得簡略,是因為此前對它有專電報道。西路軍寫得詳細一些,表現出了我軍所向披靡、不可抵擋之氣勢。東路軍寫得最詳細,這是因為東路軍所遇敵情與中、西路軍不相同,是?quot;較為頑強",因而戰斗激烈;又因為這里是湯恩伯吹噓"很鞏固"的防線,具體描述更增添諷刺意味;還因為整個橫渡長江的戰役的關鍵就在這里,詳細具體的描述更可以形象地展現我軍渡江的勝利前景,更加鼓舞人心。
1.用詞準確
這篇新聞報道的是渡江戰況,運用了不少軍事術語,由于作者精心用詞,讀起來并未使人感到生疏和單調,反而覺得很有氣勢。如表現我軍英雄氣概和強大氣勢的"橫渡"、"英勇善戰,銳不可當"等。為揭示我軍勝利、敵人失敗的原因,文中用詞形成對比,如我軍是"英勇善戰,銳不可當",敵人是"紛紛潰退、毫無斗志"。突出了我軍士氣高漲、所向無敵;揭露了敵人潰敗無能的虛弱本質。
2.及時、準確、真實
"及時性"是新聞的特點之一。這一點在這則新聞中體現得很充分,如電頭中注明的時間及各路大軍的渡江時間等。另外文中幾次提到,"至發電時止",更突出了新聞的及時性。
"準確性"是新聞的特點之一。上面談及的"沖破"與"突破"是準確;第⑩句中的"殲滅及擊潰"也是準確;第②句的"不含"一詞更是表述準確。
"真實性"是新聞的特點之一。這則新聞寫百萬大軍渡江,結果中路三十萬,西路三十五萬,東路三十五萬,正好百萬,體現了新聞報道的真實性;西路、中路所遇敵人抵抗"甚為微弱",而東路敵人抵抗"較為頑強",這樣報道如實地反映了客觀事實,表現了新聞的真實性。
把握課文的氣勢
這是毛澤東同志親自為新華社寫的一條報道人民解放軍渡江戰役概況的消息。這條消息,在當時是震驚中外的新聞,這在今天來說,雖然已經成為"歷史",但我們依舊能夠真切地感受到渡江戰役的壯觀景象和威武氣勢。因此,教學本課,首先應該把握住這則消息的氣勢。這氣勢,表現在消息的標題上,表現在消息的邏輯條理上,表現在消息的語言上,表現在消息作者的全局在胸、指揮若定上。把握不住這?quot;勢",就教不出這篇課文的"神"。倘如此,那就真成了過去的消息了
文體知識教學建議
有關消息的體裁特點(新聞六要素、消息的結構),在講解時,要密切結合課文內容,避免做純知識性的介紹,也不必要求學生去死記硬背。還可以找來當天的報紙,選一條消息進行遷移性分析,以增加實踐機會,鞏固所學知識。
第 1 2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