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課》學習指導與同步訓練
六、寫作背景《最后一課》寫于1873年,普法戰爭剛結束兩年。普法戰爭是1870~1871年法國和普魯士的戰爭。普奧戰爭后,法普矛盾加深。法皇拿破侖三世力圖通過戰爭,阻止德意志統一,奪取萊茵河左端的德意志領土,擴大他在歐洲的勢力。普魯士王國首相俾斯麥則企圖通過王朝戰爭,統一德意志。1870年7月19日,拿破侖三世在俾斯麥的挑動下,對普魯士宣戰。戰爭開始后,法軍迭次失敗。9月2日拿破侖三世率10萬軍隊在色當投降。9月4日巴黎爆發革命,tui翻第二帝國,宣布成立共和國。但普軍仍長驅直入,包圍巴黎;戰爭性質由普魯士方面的防御轉變為侵略。法國資產階級政府執行賣國政策,于1871年1月28日同普魯士簽訂屈辱的停戰協定。3月18日巴黎無產階級舉行起義,奪取政權,并宣布成立公社。資產階級政府遷到凡爾賽,于5月10日同德國締結《法蘭克福和約》,割讓阿爾薩斯全省和洛林東部地區,賠款50億法郎。5月28日,凡爾賽政府在普魯士軍隊幫助下,鎮壓了巴黎公社。通過這次戰爭,普魯士完成了德意志統一,建立德意志帝國。課文以淪陷了的阿爾薩斯的一個小學被迫改學德文的事為題材,通過描寫最后一堂法文課的情景,刻畫了小學生小弗郎士和鄉村教師韓麥爾的典型形象,反映了法國人民深厚的愛國情感。 七、文章結構小說以“我”的見聞感受為線索安排情節,全文共29個自然段,按上學路上、上課、下課的記敘順序,課文可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第1~6段),寫小弗郎士上學路上的見聞和心理活動。(上學路上)第二部分(第7~23段),寫韓麥爾先生講授“最后一課”的情景和小弗郎士的轉變。(上課)這—部分是小說的中心部分,按情節的發展,又可分為三層。第一層(第7~10段),寫上課前教室里異乎尋常的情景。這一層主要運用對照寫法。作者分別從氣氛、學生、老師、后排板凳四個方面寫出了上課前教室里的異乎尋常。這一層通過小弗郎士的觀察,把這“最后一課”莊嚴、悲憤的氣氛烘托得愈來愈重,愈來愈強烈,充分表現了“最后一課”引起的學生、老師以及鎮上人的強烈震動和他們對這“最后一課”的無比珍惜。第二層(第11~16段),寫韓麥爾先生宣布上“最后一課”后,小弗郎士的悔恨和鎮上人對這最后一堂法語課的紀念。韓麥爾先生的話點明了“最后一課”的含義!白詈笠徽n”是抗議普魯士統治者奴役法國人民的愛國舉動。作者運用心理描寫表現了小弗郎士思想感情的巨大變化。這一層,正面揭示了“最后一課”的嚴肅意義,點明了主題。普魯士占領者強迫阿爾薩斯、洛林地區學校學德語,這是對法蘭西人民民族感情的無情傷害。它促使小弗郎士心靈深處愛國主義思想的猛醒,因而學習法語的感情一下子升到了空前的高度。第三層(第17~23段),寫“最后一課”的動人情景。這一層里依次寫了語法課、習字課、歷史課。語法課上,韓麥爾以高度的民族責任感對這場悲劇的原因進行了總結。韓麥爾先生對教育作用的高度認識,對阿爾薩斯人對教育作用認識不足的直率批評,對自己以往工作中的缺點的檢討,表現了他對教育工作的高度熱愛,對祖國語言的高度評價和贊美。小弗郎士說不出分詞用法時,心理活動有了變化,“心里挺難受”,頭也不敢抬起來,這是小弗郎士從自悔到自尊的升華。老師的話使小弗郎士受到強烈的愛國主義教育,他的愛國情感進一步升華。他帶著愛國的感情細心聽講,所以覺得以前最怕的語法“全都懂”、“挺容易”,并對老師的苦心有了進一步的理解。習字課主要寫了字帖、教室里的氣氛和小弗郎士的所見所想。韓麥爾先生精心設計的新字帖,上面用美麗的圓體字寫著“法蘭西”、“阿爾薩斯”。小弗郎士感到這些字帖“就好像許多面小國旗在教室里飄揚”,說明他領悟了老師的意圖,將永遠把“法蘭西——阿爾薩斯——祖國”牢記在自己心中。作者通過小弗郎士的眼睛,描繪了韓麥爾先生的神態,表現了韓麥爾先生對這服務了四十年的學校無限依戀,不忍離開的感情。歷史課作者只一筆帶過。初級班的拼音一課則特別描寫了郝叟老頭兒讀拼音的情景,從郝叟的身上,人們看到了淪陷區人民對祖國和祖國語言的熱愛和對敵人的仇恨。第三部分(第24~29段),寫韓麥爾先生臉色“慘白”是他內心無比悲痛的表現!拔矣X得他從來沒有這么高大”一句,歌頌了韓麥爾先生——一個普通的鄉村教師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斑熳 北憩F了韓麥爾先生此時的無比悲憤!胺ㄌm西萬歲”這兩個大字把故事推向高潮!笆钩鋈淼牧α俊笔且驗閮A注了愛祖國、恨敵人的全部感情!胺ㄌm西萬歲”是韓麥爾先生的心聲,表達了他對祖國必勝的堅定信念,集中體現了法國人民的愛國主義精神和不屈的意志。最后以韓麥爾先生的“定格”和無聲的手勢結局,表現了韓麥爾先生在面對國土淪喪的殘酷的現實時,又陷入了極大的痛苦之中,這些動作中包含了極其復雜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