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塞詩歌四首》《草原散章》《高原,我的中國色》《悟沙》 教案及練習
二. 教學目標:(一)語文基礎知識目標1. 生字羌笛 qiānɡ 侯騎jì 燕然yān 岑參 cén shēn 散入sàn 狐裘qiú 風掣紅旗 chè 捉襟見肘jīn 恣情zì 肆無忌憚jìdàn 叨擾dāo 引吭高歌hánɡ 長髯rán 褶皺zhě zhòu 喑啞yīn yǎ 妖冶yě 膂力lǚ 甲胄zhòu 颯然sà 烽燧suì 所向披靡mǐ 魅力mèi 影影綽綽chuòchuò 荒冢zhǒnɡ 2. 需掌握的多音多義字。 3. 詞語楊柳:漢橫吹曲辭名《楊柳枝》的省稱。又名《折楊柳》。唐俗,贈別常以柳枝,取其“絲長”(與“思長”諧音)之意。故《楊柳枝》也多用作送別曲。北朝樂府《鼓角橫吹曲》有《折楊柳》,歌詞云:“上馬不捉鞭,反折楊柳枝。下馬吹長笛,愁殺行客見。”語義雙關又埋怨楊柳尚未返青。仞:古代的長度單位,一仞相當于七八尺。 度:越過。后兩句是說,羌笛何必吹起《折楊柳》這種哀傷的調子,埋怨楊柳不發、春光來遲呢,要知道,春風吹不到玉門關外啊! 青海:即今青海湖。長云:多云,漫天皆云。雪山:終年積雪的山,指祁連山。 穿:磨破。金甲:戰衣,是金屬制成的盔甲。 使至塞上:奉命出使邊塞。 問邊:視察邊疆,慰問邊士。 征蓬:被風卷起遠飛的蓬草,自喻。 長河:指黃河。 角弓:以牛角裝飾的弓。不得控,拉不開。 闌干:縱橫貌。 轅門:軍營門。 掣:扯動。 捉襟見肘:拉一拉衣襟,就露出臂肘。形容衣服破爛。比喻顧此失彼,窮于應付。風和日麗:和風習習,陽光燦爛。形容晴朗暖和的天氣。恣情:無所顧忌地放縱情欲。肆無忌憚:肆:放肆;忌:顧忌;憚:害怕。非常放肆,一點沒有顧忌。引吭高歌:引:拉長;吭:嗓子,喉嚨。放開嗓子大聲歌唱。長髯:長胡須。 商旅:①往來各地買賣貨物的商人:商旅云集。②商人和旅客:商旅不行,檣傾楫摧。 喑啞:1.啞巴,口不能言。 2.謂沉默不語。 3.嘶啞。妖冶:艷麗:皓齒明眸,異常妖冶。也指艷而不正派。 銷魂:形容心態﹑神態失常。 膂力:體力。 颯然:①形容風雨聲。 ②迅疾﹑倏忽貌。 ③蕭索冷落貌。 ④衰頹貌。 ⑤眾多貌。烽燧:古時遇敵人來犯,邊防人員點煙火報警,夜里點的火叫烽,白天放的煙叫燧。 怨天尤人:天:天命,命運;尤:怨恨,歸咎。指遇到挫折或出了問題,一味抱怨天,責怪別人。所向披靡:所向:指力所到達的地方;披靡:潰敗。比喻力量所達到的地方,一切障礙全被掃除。栩栩如生:栩栩:活潑生動的樣子。指藝術形象非常逼真,如同活的一樣。魅力:極能吸引人的力量。影影綽綽:模模糊糊,不真切。呼號:形容為辦成某事而到處宣傳,以爭取同情和支持。牽強:勉強;生拉硬扯。文人墨客:泛指文人、文士。 4. 作者王之渙,688-742,字季凌,善作邊塞詩,與高適、王昌齡等唱和,名動一時。《全唐詩》存絕句六首,皆歷代傳誦名篇。王昌齡(約698-757),字少伯,早年曾漫游四方,到過塞上。王昌齡自嶺南北歸,幾年后,王昌齡又被貶至龍標(今湖南黔陽)縣尉。安史之亂發生,王昌齡北還,路過亳州郡時,為刺史所殺。王維,字摩詰,唐代詩人,畫家,晚年無心仕途,專誠奉佛,故后世人稱其為“詩佛”。以描繪山水田園和歌詠隱居生活一類成就最大。他也有反映軍旅和邊塞生活的作品,其中寫景佳句廣為歷代傳誦不衰,如極富代表性的《使至塞上》就是其中之一。人們常用“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來評論詩人兼畫家王維的作品。這兩句出自蘇軾的名言,的確抓住了王維的藝術特色,可算是不易之論。岑參(715-770),荊州江陵(今屬湖北)人,其詩風格雄渾,意想新奇,色彩瑰麗,尤以邊塞詩名世,與高適同為盛唐邊塞詩派代表。有《岑嘉州集》,《全唐詩》存詩四卷。喬良,當代作家。著有中篇小說《雷,在峽谷中回響》、《遠天的風》、《大冰河》等。合編有《超限戰》、《中國空軍攻防兼備要論》、《軍官素質論》、《世界軍事強博覽》、《全球軍力排行榜》等書。劉元舉,現為遼寧作家協會副主席,駐會專業作家。主要作品:中篇小說《黑馬·白馬》,中短篇小說集《人 情》;長篇紀實小說《手相夢》;長篇報告文學《中國鋼琴夢》等。《悟沙》選自96年第6期《散文選刊、海外版》。 (二)閱讀能力目標1. 品味文章中描繪邊塞的寫法。2. 感悟古代詩歌中的優美的意境。 (三)寫作能力目標學習運用繪景抒情的寫法。 (四)思想教育感受西部壯美的風光,培養熱愛祖國的情感。 三. 課文講解《邊塞詩歌四首》(一)文章主旨王之渙的《涼州詞》寫戍邊士兵的懷鄉情。寫得蒼涼慷慨,悲而不失其壯,雖極力渲染戍卒不得還鄉的怨情,但絲毫沒有半點頹喪消沉的情調,充分表現出盛唐詩人的廣闊胸懷。王昌齡的邊塞詩有不少篇章就是表現戰士們為保衛祖國矢志不渝的崇高精神的,《從軍行(其四)》便是有代表性的一篇。《使至塞上》雖是紀行,但或抒感慨,或敘異域風光,一路寫來,自然天成。“長河”,“落日”一聯極其出色,歷來被傳誦為寫景的名句。《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是一首詠雪送人之作。天寶十三載(754),岑參再度出塞,充任安西北庭節度使封常清的判官。武某或即其前任。為送他歸京,寫下此詩。“岑參兄弟皆好奇”(杜甫《渼陂行》),讀此詩處處不要忽略一個“奇”字。 (二)重點語句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解析:“怨楊柳”不是怨那些楊柳,應理解為用楊柳曲的調子表怨。在“一片孤城萬仞山”的涼州,響起蒼涼哀怨的笛聲,吹的是思鄉的楊柳曲。厭煩,生自高度的怨恨。怨到什么程度?怨到要說“何須怨”的程度:根據長期以來的經驗,無論怎樣怨都無濟于事,絕望了!現在作出個判斷:玉門關外的涼州沒有春風。你吹什么折楊柳?這里連春風都來不到,哪里有楊柳讓你去折啊?但更要緊的是:沒有春風的關外,一切生命都只好在摧殘中掙扎。人,也一樣!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解析:這是概括力極強的詩句。戍邊時間之漫長,戰事之頻繁,戰斗之艱苦,敵軍之強悍,邊地之荒涼,都于此七字中概括無遺。“百戰”是比較抽象的,冠以“黃沙”二字,就突出了西北戰場的特征,“百戰”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見戰斗之艱苦激烈,“不破樓蘭終不還”,就是身經百戰的將士豪壯的誓言。“黃沙”句盡管寫出了戰爭的艱苦,但整個形象給人的實際感受是雄壯有力,而不是低沉傷感的。抒寫戍邊將士的豪情壯志的同時,并不回避戰爭的艱苦,本篇就是一個顯例。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解析:這段話寫進入邊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壯麗的風光,畫面開闊,意境雄渾。一個“大”字,形象描繪出邊疆沙漠的荒涼與浩瀚,烽火臺燃起的那一股濃煙就顯得格外醒目,因此稱作孤煙,下面一個“直”字則表現出了他的勁拔和堅毅之美。另外,落日本來給人的是一種凄楚蒼涼的印象,而在此處詩人卻把它寫“圓”了,便給人以親切溫暖之感。詩人不僅實寫了沙漠的景象,而且還把自己的孤寂情緒巧妙地融入到廣闊的自然環境中去,正如王國維所評價的那樣,這是“千古壯觀”的名句。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解析:詩人以“春風”使梨花盛開,比擬“北風”使雪花飛舞,極為新穎貼切。“忽如”二字下得甚妙,不僅寫出了“胡天”變幻無常,大雪來得急驟,而且,再次傳出了詩人驚喜好奇的神情。“千樹萬樹梨花開”的壯美意境,頗富有浪漫色彩。春風吹來梨花開,竟至“千樹萬樹”,重疊的修辭表現出景象的繁榮壯麗。“春雪滿空來,觸處似花開”,也以花喻雪,匠心略同,但無論豪情與奇趣都得讓此詩三分。詩人將春景比冬景,尤其將南方春景比北國冬景,幾使人忘記奇寒而內心感到喜悅與溫暖,著想、造境俱稱奇絕。要品評這詠雪之千古名句,恰有一個成語──“妙手回春”。 (三)寫作特點王之渙的《涼州詞》時間和空間都有大跨度,掌握這跨度就不難體會作品的情思。前兩句偏重寫景,后兩句偏重抒情。然而后兩句的情,已孕育于前兩句的景。“一片孤城”,已有蕭索感、荒涼感。而背景的遼闊,更反襯出它的蕭索;背景的雄奇,更反襯出它的荒涼。“孤城”中人的感受,尤其如此。《從軍行(其四)》首句寫邊疆地理位置和環境。一個“暗”字,給人以沉重壓抑之感。次句寫形勢的險惡,他們征戍在邊疆前沿,回望祖國只見玉門關一座孤城。第三句寫戰斗的緊張激烈,語言概括而形象鮮明如見。末句代戰士們立誓,正面地謳歌他們的忠勇。有了前三句的鋪墊,戰士們的誓詞分量才顯得更重。《使至塞上》中“單車欲問邊”,輕車前往,向哪里去呢? “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詩人以“蓬”、“雁”自比,說自己象隨風而去的蓬草一樣出臨“漢塞”,像北飛的“歸雁”一樣進入“胡天”。這里是比喻一個負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寫詩人內心的激憤和抑郁。與首句的“單車”相呼應。最后兩句寫到達邊塞:“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詩人把筆墨重點用在了他最擅長的方面──寫景。作者出使,恰在春天。途中見數行歸雁北翔,詩人即景設喻,用歸雁自比,既敘事,又寫景,一筆兩到,貼切自然。《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充滿奇情妙思,是此詩主要的特色。作者用敏銳的觀察力和感受力捕捉邊塞奇觀,有大筆揮灑(如“瀚海”二句),有細節勾勒(如“風掣紅旗凍不翻”),有真實生動的摹寫,也有浪漫奇妙的想象(如“忽如”二句)。全詩融合著強烈的主觀感受,在歌詠自然風光的同時還表現了雪中送人的真摯情誼。詩情內涵豐富,意境鮮明獨特,具有極強的藝術感染力。詩的語言明朗優美,又利用換韻與場景畫面交替的配合,形成跌宕生姿的節奏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