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塞詩歌四首》《草原散章》《高原,我的中國色》《悟沙》 教案及練習
解析:楚楚的散文《草原散章》寫出了花魂。運用幽默的筆調將花的特性形象歸結為:“哺乳植物”,巧妙抒寫了對于花的永恒的贊美。試著設想一下,沒有花的世界,色彩是多么單調!花的出現改變了這一切。這不是調色板上調出來的死色,也不是油漆匠所用的有刺鼻的化學味的臭色,而是充滿生機的真色,是含著露珠和天然香料的有血有肉有魂的原色。那時的田園,是一個無限廣闊的大觀園。說什么“寂寞開無主”,花們是沒有寂寞的,她們自己是自己的主人。 (三)寫作特點楚楚的語言是有特色和意義的,句式長短合理、字面干凈洗練,段落張弛有度。這一點在本文中得到了很好的體現。并不過多地借助修辭手法以及古字、冷字、典故、新詞語和外來語來取勝,還是注重日常的普通話語的表達意義,給平常的語言賦予一種不平凡的氣氛,如作者描寫虹時寫到:“虹為天空畫了一道柳葉眉,霓畫了另一道。是虹的出現,把天空搬到我和它的中間。”楚楚采用了一種縫合的方式,集中了常規性以外的凝聚力,可以說是語言給予了我們一個唾手可得的巨大窺孔,讓我們去了解這些作家語言的質地和由此表現的意義,讓我們感受到了作者語言的豐富性。 (四)課后練習答案第一題:1. ①側重于從云對草原的呵護來寫,從中可以感受到云與草原的和諧。②敕勒族人用穹廬――圓頂氈帳來比喻草原的天空,對“風吹草低見牛羊”的景色謳歌贊美,這樣的審美情趣與他們的生活方式有著密切聯系。體現他們謳歌草原,謳歌牛羊,贊美家鄉,贊美生活的情感。2. ①是從自然對生物的態度角度出發,描繪出整個草原生機和諧的畫面。②母牛是食草動物,是草原上最常見最普通的動物。它們生長在草原上,草原養育了它們。草原是它們的故鄉,它們的母親。母牛溫順,面對草原面對故鄉時,卻表現出了類似的大多行為,表達了同樣的感情——對草原的如同對母親的深沉的愛,細膩柔情。在這里,作者自比母牛,實際上是心境。無論是怎樣的心情,面對草原,作者的內心總是能得到寧靜。這是草原豁達的胸襟對作者的感染。第二題:《草原散章》氣勢雄渾奔放,表達凝練跳躍,富有節奏韻律感。如:“草原上的花從來不用‘朵’或‘片’做量詞,它們沒有量詞,因為它們多得就像夜空里的繁星,無法用量詞來限定。”《靜默草原》格調細膩柔情,情感深沉,富有哲理性。文章時而描寫時而抒情……運筆自如,其對生活的感受信手拈來,似散而不散,“形散而神不散”,文本始終貫穿“靜默”,這一題旨。如:“腳下的草兒紛紛簇立,一直延伸到遠方與天際接壤。這顏色無疑是綠,但在陽光與起伏之中,又幻化出錫白、翡翠般的深碧或霧氣中的淡藍。”第三題:都市人因為習慣了處處是景,景隨步移,所以當他們站在草原上,勉力前眺,或回頭向后眺望,看到的都是一樣的風景時,而這種風景,一樣的風景,打破了他們的日常觀賞習慣,于是一時間無所適從,而他們在觀賞草原時又沒有改變原來的觀景方式,于是,不同于他們經驗的、打破他們觀賞習慣的草原風景與他們固守不變的觀景方式產生了錯位,就如同我們常說的“水土不服”。我們在一個地方生活了很久,后來到了另一個地方,這時人總是會產生許多生理心理上的不適應,比如生病,與那里的人的思維發生沖突等等。這時,就要求這個人作出改變,去適應那里的習慣……類似的,都市人看草原風景也要改變方式,否則就會陷入困惑。 《高原,我的中國色》(一)文章主旨這是一篇抒情散文,通觀全文,作者抒發了三個方面的感情:(1)對中國悠久的歷史(或博大精深的文化)的崇敬。(2)對近千年來中國的衰敗與懦弱的痛惜。(3)對當代城市青年狀態深深的憂慮。(4)對中國的未來滿懷希望和信心。 (二)重點語句可那才是中國,那才叫中國。在病榻上呻吟了八百年,又被人凌辱了二百年的,不是真正的中國。真正的中國是閃著絲綢之光、敦煌之光,修筑起長城,開鑿出運河,創造了儒教、道教,融合了佛教、回教,同化了一支支異族入侵者的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