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塞詩歌四首》《草原散章》《高原,我的中國色》《悟沙》 教案及練習
二. 閱讀理解。(一)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岑 參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散入珠簾濕羅幕,狐裘不暖錦衾薄。 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難著。 瀚海闌干百丈冰,愁云慘淡萬里凝。 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 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 輪臺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 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1. 從詩題中能看出這首詩寫了哪些內容? 2. 詩歌是從哪里開始著重寫送別的? 3. 賞析詩句。(1)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 (2)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4. 作者寫雪,寫雪中的景象,寫胡天的雪的特點,是懷著怎樣的情感來寫的? 5. 詩人在句子中并未寫到“情義”“不舍”等字眼,那么這種情義是怎樣傳達出來的?你知道具有相同意境的詩句嗎? (二)①不少人都是通過我的筆知道了格爾木[注]城的這個望柳莊。可是,有誰知道格爾木城起始于望柳莊,有誰知道望柳莊的第一棵柳樹何時栽下,又有誰知道一位將軍在飛雪的戈壁灘播種春天的故事。 ②五十年前的那個初春,昆侖莽原上彌漫的風沙卷著雪粒石子在狂吼,格爾木混沌一片。春天在哪里? ③一位軍人攥著一棵柳樹在敲格爾木冬眠的門:醒來吧,我要給你換新衣!他揮鍬鏟土,一鍬鏟下去,沙地上就鏟出了個盆狀的坑坑,格爾木的第一棵樹便栽在了這坑里。這個軍人就是修建青藏公路的總指揮慕生忠將軍。④還是在修路隊伍離開西寧途經湟源縣城時,慕生忠買了一百棵楊柳樹苗。【甲】他對隨行人員說:“我們要做第一代格爾木人,我們要在格爾木扎根安家。人和樹一起扎根這根才扎得牢靠!” ⑤一百棵樹苗,都栽在了剛剛撐起的帳篷周圍。一共兩大片,楊柳分栽。第二年,這些小苗落地生根,綠茵茵的葉芽把戈壁灘染得翠翠的,叫人看著眼饞。將軍給兩片樹林分別命名為“望柳莊”和“成蔭樹”。 ⑥直到現在,第一次看到望柳莊的情景還歷歷在目。那天午后,我從拉薩執勤回到格爾木,車剛行駛到轉盤路口就拋錨了。我無法承受迎面撲來的風沙無情的撕打,便順勢走向路邊的一排平房,站在了房檐下。一抬頭,門楣的方磚上“望柳莊”三個紅漆大字,格外醒目。也就在這時候,我發現平房前的沙灘上橫七豎八地半躺半立著一棵棵樹苗。這就是將軍帶領大家栽的那些柳樹,有的已經被沙土埋得不見真面目了。這些樹站在冬風與春風之間,經受著風沙的考驗,他們要告別寒冬實在不容易;要把春天迎來,路途也很艱難。在我的感覺里,他們是亭亭站立的硬漢子(1)。此時,昆侖莽原突然間變得親切起來,我的眼前仿佛綠樹成蔭,鮮花遍地。 ⑦風沙還是那么大,可它絕對吹不走我心中這春天的世界。 ⑧聽說,當風沙停止以后,慕生忠帶著同志們把那些倒地的樹苗一棵—棵都扶了起來,培好土。【乙】他邊收拾殘局邊對大家說:“吹倒一次,咱扶它一次。吹倒一百次,咱扶它一百次,直到它可以結結實實地站在沙灘上為止。” ⑨又是一個烈日暴曬的午后,我看到望柳莊前不遠的戈壁灘上.一群人圍著一個墳堆默默靜立,空氣好像凝固了一樣。埋的什么人?我心中疑惑著。⑩弄清真相是后來的事。望柳莊有三株柳樹死了,慕生忠把三棵死去的柳樹掂在手中,端詳了幾番又幾番,末了,【丙】他說:“它們畢竟為咱格爾木綠了一回,是有功之臣。應該把它們埋在沙灘上,還要舉行個葬禮。”于是就出現了這個土丘……獨特的柳樹墓。這戈壁灘上死去的樹,人們沒有遺忘它,常有格爾木人給那土丘澆水。誰也沒想到。人們有心無意澆的水,澆醒了死去的柳樹。到了第二年夏天,土丘上冒出了一瓣嫩芽兒。那芽兒一天一個樣,由小變大、由低變高……經過了一次死亡的墓柳,活得更瀟灑更堅強了。青鐵的葉子泛著剛氣,粗褐的枝干儲存著力量。大風刮來它不斷腰,飛沙撲面它不后退,寒冬臘月它依然挺立。(2)時間年年月月地消逝著。望柳莊前的柳樹越來越多,樹片越來越大。楊柳成林,濃密成蔭……青藏公路通車到拉薩后不久,彭德懷元帥來到格爾木,就住在望柳莊。【丁】慕生忠對彭老總說,自己百年之后,就安葬在格爾木,這樣能天天望見昆侖山。自己這一輩子什么都可以舍棄,就是離不開格爾木,離不開昆侖山。1994年10月18日,84歲的慕生忠將軍在蘭州與世長辭。10月28日,將軍的子女們護送著他的骨灰,踏上了昆侖山的土地……隨著將軍的骨灰灑向高天,昆侖山忽然飛起了漫天的雪花,天地皆白!此刻,覆蓋著積雪的望柳莊格外莊嚴、神圣…… (作者:王宗仁原文較長有刪改)